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锡苑梅落芳犹在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锡苑梅落芳犹在,锡剧老艺人季梅芳,15岁时爱上锡剧,离开了庆丰纱厂(即国棉二厂)筒子车间,投

  锡剧老艺人季梅芳,15岁时爱上锡剧,离开了庆丰纱厂(即国棉二 厂)筒子车间,投拜匡耀良为师学唱滩簧。正式登台后,以其毕生精力 献给锡剧事业,直到去年12月,走完了他的79年 人生之旅。生前,他除 了在苏锡常地区演出外,曾和冯国良集组“怡风锡剧团”,还和梅兰珍 、陈梅森合组有名的“三梅”锡剧团。

  上海,人们都说是锡剧的发祥地。季梅芳和众多的老辈 艺人一样, 为开拓锡剧在上海的阵地上耕耘播种,倾注过不少心血。上海解放后, 他积极配合党的政策,进行宣传。1949年底,他在上海杨树浦胜利剧场 演出新戏《九件衣》,极受观众欢迎。这 个戏是写:恶霸花自芳借口嫁 女,向佃户勒索贺礼。申大成无钱交付,被夺走表姐的九件嫁衣抵充。

   当晚,花家被盗,丫环被杀,嫁衣亦偷走。花自芳又诬陷是申大成谋财 害命,捉至官府屈打 成招,问成死罪,其妻大娘亦被花自芳抢走。正在 危急之时,适逢李闯王大军来到,夫妻获救,佃户们称庆。季梅芳在剧 中饰演申大成,郑素贞、张茂生分演申大娘和苦老头。演出不久,即被 坐落在浙江中路159号5楼的上海建设灌音公司以“最新灌音唱片”灌制 成锡剧《九件衣》唱片四张问世。根据唱片上印制的“灌音日期:195 0年1月15日”推算,《九件衣》唱片当早于中国唱片公司 上海分社的戏 曲唱片问世之前,那么,从锡剧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该是锡剧自192 1年出现第一张唱片以来的第二次,也是解放后的第一套锡剧唱片了。

   后来,季梅芳回到无锡,于1951年8月参加 无锡市首先锡剧团(即无锡 市锡剧团的前身),嗣后,担任了市锡剧团副团长之职。

  在60多年前的艺术生涯中,季梅芳在锡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角色 。年青时期,他演过《樊梨花》中的 薛丁山、《大闹凤仪亭》中的吕布 、《宝莲灯》中的沉香、《千里送京娘》中的赵匡胤和全部《武松》等 。在市锡剧团,他演的古装戏《三访桑园》中的何文秀、《金玉奴》中 的金松等小生、 老生,现代戏《红花曲》中的方书记、《江姐》中的徐鹏飞等正面、反面角色,都得到较高的评价,上了荧屏和银幕。

  他塑造 角色以体现内心世界为主,对不同类型人物,都演得恰到好处,符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足见其演技之成熟。他在《孟丽君》中饰演元帝 ,“君臣游苑”更是脍炙人口的好戏。1959年6月,《孟丽君》赴北京 演出,7月2日在首都公安部礼堂汇报演出,李济琛 、沈钧儒、陈叔通、 张治中、史良等中央领导观看后并合影留念。1961年10月,香港华文影片公司和中国新闻社来无锡摄成《孟丽君》彩色戏曲影片。季梅芳戏路 开阔,不仅以小生戏著名,而且 文武兼长,还能演猴子戏,武戏尤为卓 著。早年的锡剧,唱重于做,文多于武,很少演武戏,遇到武打场面时 ,只是简单地打几下,所谓“武戏文唱”而已。

  季梅芳能演武戏剧目, 在锡剧中开 了“大打出手”的先河。那时,无锡有个专演京剧的中东戏 院,他经常去看武戏演出,看了回来,使用麻袋布扎成一面面的靠旗, 插在肩背上苦苦练习。有一次,他看到长靠武生荆剑鹏演的京 剧《怀都 关》,戏中有舞弄大刀的场面,练到挥耍自如,便在锡剧里使用,从此 ,赢得了“季大刀”的美名。到1984年10月,在我市举行的“江苏省首 届锡剧节”上,由老艺人演出的一场展览剧 目中,他演的《秦琼让印》 ,戏中,他舞动大刀,猛地抛向高空,轻捷地一个转身,又稳稳地把大 刀接在手中,“季大刀”的宝刀不老,娴熟程度不减当年。而在塑造人 物上更见功力,而是用 习武的前后过程来表现角色的:出征杀敌之急、 年迈力衰之恼、帅印该让之迫,选才举贤之准,把秦琼一系列的心理活 动表露无遗,贯串全剧,从而塑造出一个品质高尚、大公无私、不计恩 怨、顾全大局的英雄人物形象。

  他还擅演丑角戏,既有外形动作的适度夸张,又有心理活动的维妙 展现。如《秋香送茶》中的张二相公、《借妻》中的张古董、《十五贯 》中的娄阿鼠、《三 约牡丹亭》中的华文荣,表演细致真切,神情毕肖 。他还能唱锡剧“赋子”,内容诙谐滑稽,如《抖乱百家姓》、《瞎子 赋》、《贼赋》、《螳螂赋》、《水果赋》等,这类“赋子”在当时滩 簧戏中是颇受观众欢迎的,现在很少有人能唱了。

  80年代,季梅芳担任了“江苏省锡剧协会”(后称锡剧研究会)副 会长,就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征途,把他的精力又倾注在“振兴锡剧”的 事业上。根据江、浙、沪多次滩簧戏的研讨会上的建议,展示艺术特点 、风格、流派,提供舞台形象资料,由江苏、上海举行“锡剧、沪剧部 分著名演员滩簧戏联合演出”,他积极筹组,亲自 参加《秋香送茶》的 小丑戏演出。演出从1983年4月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拉开帷幕,直至5月在 南京人民剧场闭幕,并沿着沪宁线各地巡回演出了20多场。这时,他已 年逾花甲,仍为振兴锡剧奋斗不懈!

  季梅芳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把红梅的芬芳播洒在锡苑艺坛 上。斯人虽逝,芳香犹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雪后边梅花分外香
提起著名国画家周怀民,那真是名扬四海。尤其在无锡,多少人去参观过坐落在河埒口无锡市博物馆北侧的周怀民藏画馆,人们对这位德馨艺高的乡贤始终寄予深深的崇敬与怀念。然而,对周老的夫人、周怀民藏画馆名誉馆长计燕荪先生,许多人也许不太知道,她也是当今艺坛上一位颇具才华的书画艺术家。1917年2月,计燕荪出生于无锡一个平民之家。她4岁时,父离开了母亲和她及其姐姐,靠母亲含辛茹苦给一家鞋店加工半成品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她志高不让须眉,17岁时去上海,在上海卫生试验所工作,后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进修两年。四十年代初,她回到故乡无锡,在一些亲友支持下,创办了无锡中华医学化验所,自任所长。五十年代中期,她将化验所献给国家,任无锡医学化验所所长。两年后,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化验室主任,并选为市人民代表。为了事业,又为了照顾老母,直到54岁时,她仍是单身。计燕荪后来怎么成了一名书画家呢?这与周怀民分不开。他们两人是同...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 吴文化—学人散议—清明柳俗
柳,作为春的使者,自古至今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颇有趣味的民间习俗。这里说的主要是清明时节的柳俗。戴柳:戴柳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习俗之一。关于戴柳的起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唐玄宗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现在我国许多地方仍有清明时节戴柳的遗风。少年编成柳帽戴在头上玩,老人也戴柳踏青,以示迎接真正的春天到来。插柳:据《风土记》记载:清明节为柳节,清明插柳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不言禄”的高士介子推的,因为介子推在清明节被人发现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遂于每年清明节,把折下来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楣上。射柳:射柳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体育活动,始于战国时代,到汉朝时已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曾下令军营内大量植柳,后来人们往往把军营称为“柳营”。到唐宋时期,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这种射柳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