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适故居风采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适故居风采,“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闻名于世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闻名于世的大学者胡适先生,曾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绝句,来描绘自己的家乡———安徽省绩溪市上庄村。

   上庄确实是个好地方。蓝天底下一幅巨大的绿色屏障,四周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清碧溪水穿过石桥潺潺东去,好一幅绝妙的水墨风景画。胡适的古居座落在上庄村西南。踏着村中小巷古朴 的石板路,穿过柏枝亭,就到了胡适古居的庭院。这是一座标准的徽派建筑民居,高高挺立的马头墙,石库门楼上嵌镶着精致砖雕和门楣飞戗,砖雕上刻有“三顾茅庐”、“黄鹤楼宴”、“寿星 弈棋”等戏文古典。门前挂着“胡适故居”的黑漆金字木牌,从落款来看为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进行门来,便见三开间前后进的遍转楼式布局,屋内木雕浮刻古色古香,建筑结构严谨而玲珑剔 透。

  胡适古居的第一进堂屋摆设着传统的条桌,两旁是八仙桌、太师椅和茶几等,堂前正方挂着一幅胡适中年的画像,两边的对联是胡适早年写给友人的诗句:“身行万里遍天下,眼高四海 空无人。”堂屋的左边,是胡适结婚的花楼洞房,现有木床、柜子、桌子都是原物,并按原祥摆设。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的母亲住房,即在左边他婚房的上首。他说的小时候白天有了过错, 母亲常在夜里处罚他,扭他的屁股,而又不准哭出声来,此类事就发生在这间屋里。堂屋的右前方是厢房,胡适小时候在此读书。右边是他二哥绍云的住所。第二进堂屋中间,挂着一幅松树图, 旁有对联和他父母的遗像,上有“持节宣威”横匾,是胡适任驻美大使时由绩溪县长朱亚云所赠送。

  我在胡适故居的厢房里看到一张“全家福”老照片和一首诗,诗中云:“高歌尝试世人钦 ,小卒过河享其名,莫谓人情多浅薄,从来历史最公平。”此诗意味深长。确实,历史澄清了人们的疑虑,胡适先生的一生已得到了公正的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 吴文化—学人散议—清明柳俗
柳,作为春的使者,自古至今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颇有趣味的民间习俗。这里说的主要是清明时节的柳俗。戴柳:戴柳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习俗之一。关于戴柳的起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唐玄宗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现在我国许多地方仍有清明时节戴柳的遗风。少年编成柳帽戴在头上玩,老人也戴柳踏青,以示迎接真正的春天到来。插柳:据《风土记》记载:清明节为柳节,清明插柳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不言禄”的高士介子推的,因为介子推在清明节被人发现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遂于每年清明节,把折下来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楣上。射柳:射柳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体育活动,始于战国时代,到汉朝时已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曾下令军营内大量植柳,后来人们往往把军营称为“柳营”。到唐宋时期,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这种射柳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
· 吴文化—学人散议—踏青古今谈
当春回大地,草青柳绿时,人们有踏青的习俗,自古沿袭至今。踏青,也谓之春游。据《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东鼓,终日不绝。”踏青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习俗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到了魏晋时期,已是十分盛行。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去踏青。到了唐宋便是家喻户晓了。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就有“江边踏青去,回首见旌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等佳句。宋代诗人张先的“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生动地描写了男女青年在清明节踏青的欢乐情景。欧阳修有词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吴维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诗中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都是诗人雅士在春游踏青时留下的名诗佳句。春日踏青缘何在我国如此盛行?韦应物有诗云:“史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