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觅“阖闾大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觅“阖闾大城”,游客可是越来越多了,可祖国的大好河山千千万,大伙为什么会对苏州情有独钟呢?老苏州

游客可是越来越多了,可祖国的大好河山千千万,大伙为什么会对苏州情有独钟呢?老苏州自豪地对我说,除了山美水美人也美之外,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更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可这2500年,这听上去实在是太遥远了,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还能亲身感悟到几千年前的姑苏神韵吗?

  这里是木渎镇新华村,老一辈的人呢都管它叫万家村,村里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满杂草的土岗,至于这些土岗的来历和年纪,就连上了岁数的老大爷也说不清楚。

  我十岁左右时这条土岗更突出,估计是造城墙的东西,实际情况说不清楚 虽说有些好奇,但天长日久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然而,这些湮没于田间的土岗在考古人员的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贝。苏州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照根告诉我们,在去年下半年以春秋吴国晚期都城为主题的吴文化调查中,苏州西南的胥口、木渎、枫桥、横塘、藏书等山地和平原都发现了像这样的长条形土岗,断断续续,连绵不绝有40多里。为了探明究竟,今年开春的时候,考古人员选择了灵岩山西侧和东麓的两处土岗进行试探性开掘。

  土石区别明显,说明是人工分层堆筑的,从土的结构来说,很细腻,显然是经过夯打的 专家说,人工堆筑,层层夯打,这是从前筑城的基本手段。在这些土岗周围,还发现了被水稻田掩盖着的护城河。种种迹象证明,这些土岗非同一般,而是承载着悠远历史的古城墙遗址。那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是哪朝哪代的君王下令筑就了这道城墙呢?考古人员很快就从层层黄土中找到了线索。 (用手弹陶片的现场声)一个多星期的开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时不时的都会有些收获,除了手制陶器的碎片,还发现了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石凿、石锛,这些陶器和石器都有着春秋时期的典型特征,这再次证明了考古人员的推断。

   这些不起眼的土岗当真是春秋时期的古城墙吗?有关专家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规模很大,保留非常完整的有200米,断断续续40多里,这不是个偶然的现象。出土的器物都是春秋中晚期的东西。它还有护城河的现象。从以上几点来看,作为春秋中晚期的城墙是可以肯定的。

   一件件遗物轻轻撩开了古城墙的面纱,一层层黄土将历史追溯到了几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吴国。相传商代末年,周族首领的两个儿子太伯、仲雍相率出奔,来到俗称“荆蛮”的江南,被立为君长,这便是吴国的起源。经过历代吴王的发愤图强,吴国从一个被中原人鄙视的“蛮夷之邦”,竟然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一度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尽管吴国的霸业只是昙花一现,但它的影响却历经千百年而不绝。 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夺取王位之后,委派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阖闾大城”,这一年被看作是苏州正式的筑城年代。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湮没了太多的故事,“阖闾大城”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成了考古者多年来的困惑。而这次西部山区古城墙遗址的发现让他们如获至宝,一些考古人员提出了大胆的假设。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城的规模很大,很可能就是“吴大城”(阖闾大城)这个观点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现在发现的城址是不是阖闾大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城和春秋晚期吴国的都城有密切的联系,这点可以肯定 古老的城墙历经数千年的战火洗礼都未曾磨灭,这也许正是历史执著的印记吧。许多专家都激动地说,在江南地区,像这样大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春秋古城墙,还是第一次被发现。不管它是不是所谓的“阖闾大城”,肯定和春秋晚期吴国的都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有力地证明了苏州就是春秋晚期吴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从这个意义而言,吴文化的中心到底在哪里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吴文化的中心究竟在哪里,这是吴文化研究中经常讨论和争论的话题。有人说在苏州,有人说在无锡,也有人说在镇江,甚至还有人说当年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出奔到江南,而是到了陕西一带,吴文化的中心当然也就应该在那边了。专家们则说,确立春秋时期某国文化的中心,最根本是要看两点,一是都城,二是王陵。那么,2500多年前的吴王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1994年,苏州西部的真山顶峰发现了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大墓,墓土的玉敛葬向世人展示,这不是一座寻常的墓。

  这就是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这么多的玉器只有王一级的才能用这么多东西陪葬下去 结合一些史料文献的记载,许多考古人员和专家都推断,真山大墓极有可能就是多年来大家苦苦寻觅的吴王墓,加上这次发现的大规模的城墙遗址,可以断定苏州就是吴文化的中心。

   从真山墓葬群的发现一直到今天春秋时期古城址的发现这两点重大发现可以推论,苏州作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毫无疑问的。

   2500多年的历史为苏州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之迷,近年来,苏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遗址、墓葬,也发掘出了大批全国罕见的文物、窖藏。然而在不惜人力财力地不断发掘中,有人也在问,这些历史遗迹除了考古价值,是不是也有古为今用的价值呢?

  来自澳门的蒋先生早在98年的时候就相中了真山,他说打算投资1亿元左右人民币在这里建一个“吴王陵风景区”,建成之后,从吃的、住的到交通工具,都要再现250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如今他和工人们每天都在忙着垦荒种绿,铺设山道。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决心和信心,看中的就是真山上几十处春秋时期的墓葬遗址。他说,如今有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在通过一些人为手段来仿造古迹,吸引游客,作为吴文化中心的苏州,又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呢?

   苏州有很多古迹园林,形成了园林风貌旅游,但我认为还不够,还应该利用苏州古老的文化遗留下来的东西充实人为的不足,利用自然的旅游资源加上一些人为的布局、建筑让它完美 最近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无锡、镇江等地在旅游中都不约而同地争打文化牌,很多都打出了“吴文化遗址”的旗号,以吴文化中心自居。现在我们苏州的旅游明确提出了三古一湖的品牌战略,千年古城如何来做旅游文章,除了已经被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我们还有没有推陈出新的地方了呢?考古专家对我说,其实在吴文化的真正故乡,推出些真正富有地方特色的“考古游”,不失为有益尝试。既然老祖宗已经留了那么多的遗产给我们,那么作为后辈子孙,如何发扬光大,确实值得每个苏州人好好思量思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寂寞的古迹
前几天去锡惠公园,有关专家陪同参观了一些人文胜迹。在花木掩映、意韵悠悠的美景中,走过雅致文气的二泉书院,在万卷楼上品茗赏景,随后去张中丞庙、忍草庵等,一路行来,唐宋元明清从这里一页页翻过,一位位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李绅、李纲、尤袤、邵宝、顾宪成、嵇曾筠……锦绣锡惠端的是人文荟萃,含英咀华,汇聚了无锡千百年绵绵不绝的缕缕文脉,令人赞叹不已。在所参观的景点中,张中丞庙与忍草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锡山北麓的张中丞庙我还是第一次去,修葺一新的庙宇殿阁,在两棵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古银杏的庇荫下,显得古风朴朴,清静幽雅;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同行者无不啧啧叫好。然而,这里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据了解,几乎很少有游客光临。戏台楼上的房子都空着,有的堆着杂物,蒙垢积尘。看着花了很多钱修缮得这么好的古典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这么寂寞地蹉跎岁月,让人甚感惋惜。坐落在惠山章家...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
· 吴文化—古迹寻踪—街事
老街坐落在古运河畔,青石板的街道,青砖瓦的房屋,青灰墙的院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鼎盛时期,这里盐业昌荣,商贾云集。从湖嘴码头,沿花巷,程公桥,经河北街的小南门,大市口,至北头集,素有“十里长街”之称。街面上杂货,粮行,澡堂,茶楼,酒馆,药房等商号店铺林立,寺庙香火旺盛,热闹繁华,熙然若市。如今,老街掩映在楚州城西北一隅,虽已衰败,但明清时期的遗风遗迹仍隐约可见。清早,东方刚泛鱼肚白,老街便在晨钟鸟鸣和买卖人的吆喝声中醒来。烧饼店的老板早已生好了炉火,忙着和面打烧饼。临街的人家或店铺陆续打开一扇扇木板门,互致早安。女人们三三两两地将马桶搬至门前的台阶上,巷子里传来了接马桶农民的叫唤声和挑水汉子的号子声。那声音有的从幽深的曲巷内隐隐传来,有的远去了一里多路仍余音绕梁。街市上人头逐渐多起来,人们驾着车,挑着担,挎着篮,将形形色色的鲜鱼水菜,日用百货摆满了街道两旁。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老街人,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