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状元亭和三音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状元亭和三音桥,昔日的雪浪山,风景最佳处,当推半山腰的状元亭和三音桥了。在这里,既可远望锦绣

  昔日的雪浪山,风景最佳处,当推半山腰的状元亭和三音桥了。在这里,既可远望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又可近听潺潺涧音山谷松涛。一条用山石砌成的台阶路由此经过。向上,可达雪浪庵和蒋子阁;向下,是百寿亭和修行小屋。亭左,枫树摇红,野花飘香;桥下,涧壑幽深,松岩峥嵘。登山者,到这里定会驻足休息,把所有感官调动起来,享受这雪浪山幽美之精灵。

  状元亭呈四方形,飞檐凌空,古色古香,依山而筑,面对朝阳。她要比百寿亭、望溪亭等伙伴高出尺把,显得俊逸清香,别有风韵。因宋时状元蒋重珍常途经此地去雪浪庵谭云阁(后改名蒋子阁)读书,后人便直呼其为状元亭。

  亭旁,有一座跨涧石桥,名三音桥(有人称它为状元桥)。“三音”这个名称既雅,又符合实际。这桥是用三条2米多长的花岗岩搭架起来,游人至此,常用石块去敲打这三条花岗岩,喜听它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来。其中奥秘,因为三条石料的厚薄、长短、宽窄稍有不同,因此,敲打时音响反应也就不一。村上有人熟谙此中诀窍,熟练地敲打出一曲《孟姜女寻夫》,十分动听,余音仿佛至今还在耳际回绕。

  从状元亭至百寿亭之间的山道,紧沿着一条深深的山涧,既陡且险,难怪1948年蒋介石偕宋美龄来游雪浪山时,至此不敢行走,而要坐藤椅抬着下山了。这有惊有险的自然风光,为雪浪山增色不少。

  这里,是雪浪山的点睛之笔,成为各景点的交汇点,除了上下可达蒋子阁、百寿亭外,还有南北二条樵夫山道。向南,穿松林足奇岩石可达朝山坞尼姑庵;向北,行数10步,顺山势而下,即抵仙人洞。由于她地处适中,于民国初年家乡父老在此筑了凉亭,到处采购来花岗岩,架起了桥使山道更为畅通,让游人有了避雨、挡阳、乘凉、观光的歇憩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纸游三里桥
每每有外地的朋友问起我:“去无锡玩,哪些地方是必游之地?”我常常会不假思索回答道:“去鼋头渚游太湖,去影视基地看表演,去灵山大佛听钟声,去锡惠公园赏园林。对了,不要忘了去游古运河啊!”“无锡的古运河哪里才是精华?”这可难不倒我,因为我会向他们介绍去三里桥游古运河。我说的三里桥是指三里桥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从吴桥到莲蓉桥一段。一些老无锡可能比较熟悉这里,因为这里和当年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无锡的年轻一代也并不会很熟悉。现代人对旅游的观念已经不仅仅是走走看看了,还要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我觉得三里桥地区完全符合要求。既然这样,那就随我做一次纸上游吧,相信你一样可以领略大运河的魅力,体会都市中所不曾有的古老人文气息。桥的故事既然是游古运河,桥是必不可少的。在三里桥地区最主要的有四座,由北向南分别是吴桥、三里桥和莲蓉桥。三个名字却有四座桥,让我先卖个关子,稍后再叙。这四座桥可都大有来头。先说吴桥吧。...
· 吴文化—古迹寻踪—唯亭名亭乙未亭
闲来翻看家乡新编的《唯亭镇志》和重印的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元和唯亭志》,两部镇志上均记载古镇曾有八大美景,如“古寺乔柯”、“允泾听潮”、“渔沼荷风”、“金沙落照”、“曲水环山”等等。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八大美景俱成纸上图画,让人唏嘘不已。现今古镇上唯一存留的文物是一座“乙未亭”。亭子是半亭,飞檐翼角,高不过3米,深不逾2米,墙壁里嵌有一块青石碑刻。此亭原筑在镇东首霖雨桥北堍东城隍庙东侧,面西而立。1978年娄江(至和塘)拓宽,霖雨桥拆除,亭子于是就移建在附近,坐北朝南,面江而立,至今仍是这个模样。说起“乙未亭”,是很有些来历的。此亭始建于宋代至和二年(乙未年,公元1055年),是为表彰昆山县主簿宋与权率民修筑河塘,兴利除弊功绩的。原来,宋代唯亭一带一片泽国,风涛迅悍,淹民田庐,盗匪啸聚,阻人行旅,环境很是险恶。为了根治水患,保障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时的昆山县主簿宋与权不畏...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
· 吴文化—古迹寻踪—银渚港桥
南泉镇的湖边港口有一座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壬午年,即公元1702年。乡人对这座桥的雅名“普济桥”恐怕不怎么熟悉,但“银渚港桥”却因地、因港而得名。银渚港桥位于结籽湾东端的银春渚,遥对东太湖,横跨银渚港,西连山军嶂,北临梁溪。桥身不长,石结构,单孔拱形,桥体线条简约凝重,显得古朴端庄。桥面两旁石柱对称,石柱之间又是整块的金山石作栏杆,矮矮的,可以让人倚坐歇息。桥南面的栏杆石外侧镌刻着“普济桥”三字,两行题款是“乾隆壬午年壬子月某日立”和“咸丰丙辰年壬辰月某日立”。桥洞南北各有一副对联,其中南面一副“枕流横锁湖光绿,面水遥涵山色青”,最能生动描述其优美的地理环境。桥东堍沿湖驳岸经水冲浪击,或松动,或坍塌,明显镂刻着岁月侵蚀的痕迹。桥西堍连接着一座庙宇,早作了乡镇企业的厂区。桥堍下有一广场,昔年,每逢傍晚,渔船归港,灯火闪烁,炊烟缭绕,人声喧沸,是一处繁华的渔产品集市。“可嘉石拱萱亲臆,孕纳征帆诉...
· 吴文化—古迹寻踪—名桥风情
在我们江南水网地带,城内街道濒河临水,城乡之间河道纵横,河多、水多、桥也多。“南北东西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在这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今桥梁中,有的气势雄伟,姿态娇妍;有的庄严稳重,精巧玲珑;有的高悬似云中彩虹,低卧如出水蛟龙。这仪态万千的建筑艺苑、古桥风韵,无不显示社会的进步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历史烟云桥上过”。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代的倒木过河、踏石过河、攀藤过河中得到启示,创建了木梁桥、墩式桥、踏步桥、汀步桥、索桥等最早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桥、石桥、砖桥、铁桥以及拱桥、梁桥、浮桥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桥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凸现出桥梁建筑上的辉煌历史。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河多水多桥多而闻名遐迩。据史载,光绪末年,全市就有大小桥梁150多座。其中有名的石拱桥有64座。民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行人增多,马路拓宽,石拱桥逐渐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西门桥、莲蓉桥、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