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镇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镇,荣巷,在无锡城区西,位处河埒镇地区中心,锡宜公路横贯而过。河埒镇镇政府设在荣

   荣巷,在无锡城区西,位处河埒镇地区中心,锡宜公路横贯而过。河埒镇镇政府设在荣巷老街之百余米之梁溪路(即锡宜公路无锡近郊段)边,居荣巷新镇区之中。

  荣巷老街系明代中叶起荣氏家族家属聚居成镇,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里,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荣巷老街的锯齿形街道,小弄交织的民居格式,及现存较多明清古宅建筑,构成了别具一格他处绝少的江南水乡另一类水陆相衍型古镇。

  荣巷又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上世纪初,镇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实业,以纺织、面粉业为主,于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与买办工商经济的夹缝间艰辛经营,终于建立了中国棉纺织工业与面粉加工工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大型工商业体系,同时为造福桑梓,在家乡创设建造公路,桥梁,园林、学校、文化等等公益事业,使荣巷当时成为无锡近郊最为繁荣的街镇。上世纪的上半个世纪,无锡有“小上海”之称,荣巷则被誉称“小无锡”。

  荣巷旧民居区,南临梁溪河北的大片鱼池,由梁溪分支的小河自南深入民居区东侧,为东浜,浜顶南两百米左右处更分一河道向西,略有曲折绕民居区后蜿蜒而去,为西浜,荣巷民居则在两浜间北密集成片北展,接开阔的龙山山南较高的广袤田野。荣巷旧镇背有起伏绵延之九龙山为屏障,南有梁溪河及河畔宽阔鱼池带,民居辐集,楼房与平屋错落高下,小弄或横或纵,或曲或直,叉分交会,畅通中有转折,营造出纷而有致的纯朴幽静气氛。   荣巷老街,横贯荣巷民居区,为东西中轴。街道与江南水乡其它古镇比,相应宽阔,约在五米左右,长约里许,其中西段为各业商店密集段。荣巷老街奇特之处,为“锯齿形”,即街南北两列店面,并不似通衢大街般齐整一线,而是两三间、三四间相齐门面为一组,相接而一组组逐一伸出(街对面则相应后缩)三四尺五六尺不等,整体来看即如锯条之齿状。这样的街道,并非因为地形等的限制,而是一种人为的设计——因为荣巷街道不长,行人步进街端,必将整个街道一览无余而失去兴趣。这种设计使人步于街中,只能见到近处数家店铺,而前面伸出或后缩的另许多组,则隐约可见不知其详,容易引起人们好奇探究的心态,而继续前行。这是一种充分利用心理学原理的设计,也使荣巷老街有了一种步入街端,产生必欲前览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荣巷老街有别于许多沿河小街其直如尺街镇另一种独特风貌。

  以街为中轴,民居布于两侧,就必有小弄内通。由于年代久远,居民渐繁,荣巷街南前后有五六列民居,为出入方便,留有通道,就应成了长弄短弄、直弄折弄、弄弄相连、弄弄相通的“复杂”地形,与错落高下的民居浑为一体,同样见近不见远,引人产生神秘好奇心理。总览荣巷街道弄道,避直露而极尽含蓄。弄断疑无路,到头又一景,是荣巷老街镇的一大特色。

  解放前,荣巷居民以荣氏家族为主,街镇建筑,有“虎”形之说,商店集中段的街道为躯干,头西尾东,商业段东西两头各有向南向北两条宽弄,是四肢,头则在镇西,为开发荣巷镇之荣氏祖莹,坟以青砖砌一人高虎头形墓圈,内植大树森然,曾为一景。二十世纪50年代后墓已不存。

  当年荣宗敬荣德生先生出资修筑公路时,路在老街北百五十米,与老街街道平行,后延伸成锡宜公路,近五十年间,多次拓宽,为近之梁溪路。改革开放以后,荣巷商业区已迁梁溪路两侧,近几年已日渐与高速发展的无锡市区融接,为繁荣城市之西边沿。而老街旧巷,格局犹葆,面貌基本如昔,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史保持着一处值得纪念的旧址。

  荣巷老街店面多为平房,北侧大半系清代初、中叶时旧房,已历一百多年,多为单开间多重深进格局,每两进间以天井,递进至四五重,常有后园植花树。间有百余年以上古老黄杨等矮小型古木。明清古型(或民国间建造之仿清格局)大宅,以街南为多。清水砖砌高墙,砖雕墙门:前有照壁。墙门内外门额多具砖雕与砖刻匾额;正宅墙门内两侧有厢房,一进为大厅,后为二层高敞楼房作为居室,间有后园,两侧高墙或风火马头。此类建筑,基本完好者保留较多。

  荣巷东浜浜河西沿的公益小学,为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曾是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锡西支部旧址,为地下党当时设台记录党中央电台广播并油印报纸传播革命讯息之地。

  中国首代大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及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祖居在西浜,故居更在西数百米处,现在驻锡某部营区内,保存完好。

  步在幽静的荣巷老街镇及小弄间,缅怀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先辈的艰辛创业业迹,当能深感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近代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风貌,荣巷自有与其它小桥流水田园式的古镇不同的独特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的旧故所在地,她位于无锡市西郊梁溪路南,原属荣巷镇的管辖地。老街全长约200多米,街宽不到10米,老街的建筑大都是晚清风格的,老街住着约百户人家。我从小生长在荣巷,整整25年,天天走在荣巷老街上,日复一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当骑车穿梭于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我便不免留恋起荣巷老街的生活情景。老街生活虽然有点原始,但她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她没有现代化的美容院,只有两爿国营理发店,星期天小孩剃头要等候半天,但决没有现代所谓的多样化服务项目。尽管在荣巷西街一爿油条大饼店,买油条至少要排起二三十人的长队,那位瘦高的中年妇女不紧不慢地翻动着油锅中的油条,排队等候时嗅着油锅散发出的香味,至今令人回味绵长。尽管现在各种中外高档食品随时可以品尝,但总感到还是那时老街的酒酿、大饼油条、硬糖吃得最舒畅、最自在。还记得那时全家吃水靠抬...
· 吴文化—古迹寻踪—东山渡桥老街
渡桥街在渡水港的两岸,东西走向,以渡桥北街最为热闹。渡桥是个活码头,曾经是出入东山的门户。老街不长,也不宽阔,但有关百姓生计的衣食住行,三百六十行却应有尽有,米店有同泰森、裕润、益丰等四家,一般都是外店内坊;茶馆有森福楼、得意楼等五家,有的还兼书场,饭店有洞庭大菜馆等。老街从黎明开始,就有各种摊贩沿街叫卖,使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如馄饨担、汤团、酒酿、山东大馒头……浜场上有卖煎饺的小行灶,煎盘里分别煮大饺小饺,大饺中可放虾仁、鸡蛋,煎好的用篮头一装带回家去又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十分方便。河道里的水上贸易也很频繁,有网船的鱼虾、有萝卜、青菜、莼菜船、有西瓜、甜瓜、冬瓜船;还有菱船上“要买沙角菱野菱到船上来”的叫卖声……两岸人家就近方便,有的在河边石阶上交易,有的干脆打开小屋或小楼的窗户,放下一只竹篮及银钱,吊上需要的货物,货银两讫。渡桥北街的东端有座石平桥,叫连璧桥,殿泾港里的流水从桥...
· 吴文化—古迹寻踪—陶都的老街
一天早晨,翻阅《宜兴古韵》这本书,看着那些老街的照片,我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沉醉和向往。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和生活的现代化,那些乡下的老街,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又在演绎着怎样的生活风情?我决定离开城市,去老街走走。蜀山老街蜀山老街沿蜀山西南山脚而建,西濒蠡河。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地,来来往往的船队依然显示着当年的繁华。但是运载的并不全是陶瓷。老街过去家家户户开着小店,许多是制作和经营陶瓷的作坊。现在,在老街的某个幽深的庭院里,偶尔也有几户人家在制作着花盆或茶壶,它们似乎仍在顽强地提醒着人们,这里积淀着中国紫砂厚重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顾景舟、徐汉棠、徐秀棠和曹婉芬等紫砂大师,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轻轻从老街的青石板上掠过,人去屋空,把背影留在老街斑驳的记忆里。一位老人拉起了二胡。哀怨的二胡竟是那样的悠长而感伤,老人是否在追思老街繁华的过去,回想蜀山山坡九条龙窑烟焰张天,火红一片的夜晚...
· 吴文化—古迹寻踪—化仁巷9号
在无锡市中心拆迁改造前,崇安寺菜场后面的圆通路和盛巷之间,有三条小弄堂平行横贯。巷子都很狭窄,长度约300米左右,住户并不多,巷子中平时行人稀少,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段。三条小巷由南往北依次为:硝皮巷、许家弄、化仁巷。我家居住的化仁巷9号,位于巷子中段。大门朝北而开,拾级而上三层阶梯后,便进一门厅,跨过门厅,是个院子。院子很大,有300平米左右,总共住有四户人家,分别为侯、赵、毛、李姓。小时候,在夏夜乘凉时,我躺在竹凉床上数星星。突然发现我们所住的院子真像一把平放的驳壳枪,枪把底部并排住着侯、赵、毛三家;枪口处住着我的家。四户人家住房都很宽敞。需要说明的是:化仁巷9号可不是一般的平房,它曾经是日本鬼子侵略无锡时的宪兵司令部!因此,老无锡们是绝对不敢入住的。而我们四户人家却都不在乎,数十年来住得舒服又随意。院中除了毛姓小木匠外,其余三户的男主人都是无锡市内颇有知名度的“县团级”领导干部(相当...
· 吴文化—古迹寻踪—南泉古镇
南方泉又名南泉,翻开历史在唐代隶属于开化乡行政区划。古镇东部沃土原野与华庄为邻,西部群山拱翠直至湖岸,北与雪浪接界,南临浩渺太湖呈半岛状,秀灵的湖光山色,源远的文化历史,不失为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江南名镇。南方泉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丰厚,举不胜数,古镇的老街尤甚。街西主要古迹二处:一口黑石为壁、栏圈呈方形的古井名开化方泉,旧传晋代方士葛洪曾取古井泉水炼丹,古土取名南方泉缘于古井“方泉”两字,且地处无锡陆地最南端,故名南方泉镇。另一处为许神桥,明代邑人何汝健赶考途径见桥破旧,许愿中举后必重葺此桥,果中进士,且其儿子孙儿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街东原有明代“御史厅、兵部厅”建筑,因失火失修毁废;南泉中学校内原有110余年历史的“开化文社”学堂旧址,现仅存晚清秀才朱炳炎书的砖刻横额;街四周清代民居众多,保存较好的仍到处可见,而明代建筑仅留下断垣柱石了。南泉湖岸线长12公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湖边有座竹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