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阿炳墓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阿炳墓,江南第一山下有天下第二泉,泉之侧沿山道而行百余米有坟独处,是为民间音乐家华彦

   江南第一山下有天下第二泉,泉之侧沿山道而行百余米有坟独处,是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

  坟极平常,一个小山坡上隆一个土堆,铺一壁水泥,碑不见巍峨,就嵌在坟堆,碑文凿得随便,字也不见铁划银钩,系阿炳知音杨荫浏先生所题,杨先生为一代国乐宗师,方外知之者不多,几次听得游人无端抱怨:

  “介蹩脚的字,也配给瞎子阿炳题碑?”多为上海的翩翩游客,他们心目中还有个阿炳的形象,杨荫浏何许人怕是不会知道的了,倘使阿炳泉下有知,游魂不散,当会操起他那把感天地、泣鬼神的胡琴叩击你的脑壳,正色道:“没有杨先生哪会有我瞎子阿炳?”诚哉斯言,倘没有杨荫浏的抢救,世界乐坛便没有《二泉映月》的风流,也就谈不上瞎子阿炳的地位。遥想当年阿炳贫病交迫、倚门企盼,杨荫浏心急火燎、马不停蹄,一曲《二泉映月》终于录下存世,天下如杨荫浏和阿炳之知音能有几?因此,有知音题碑,逝者幸甚。当月白风清、松暗泉明之夜,二位必定又在切磋音韵,交流技艺,——杨先生下世亦经有年矣,虽遗骨京畿,其一脉孤魂准会悠悠荡荡飘来故园与知音聚首的。

  音乐的魅力不可抗拒,譬如这一曲《二泉映月》,每听一次便心灵震撼一次,回肠荡气,无可形容,只觉得想哭、想喊,想仰天长啸,想奋力奔突,这感觉只有在诵读杜甫的律绝时才同样体会得着(我诵杜诗常会诵得泪眼婆娑),由是观之,《二泉映月》当是曲中之杜诗矣,用什么样的词语都不能贴切描述。能一语中的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

  《二泉映月》不可抗拒,瞎子阿炳也不可抗拒。记不清去了多少次惠山了,与其说是山色翠黛、二泉古迹引人,不如说是阿炳墓迷人,跨进山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在心中涌起《二泉映月》的不朽旋律,一步一步向阿炳墓走去。

  其实现在的阿炳墓大概只能算是衣冠冢了,原墓不在此间,它如同阿炳的身世,也经历了坎坷,终于在十几年前迁葬至美丽的惠山脚下,迁葬的到底是不是阿炳的遗骨已难以定论,这无所谓,家乡人人人心中都怀着斯人,因此有那么一个坟地足可抒寄敬仰缅念之情也。或梅浮暗香,或桂吐清芬,抚修竹夹道,仰古涧悬空,我惊异于每行近这座宁静的坟墓时总会听到一片管弦、参差唱腔,———不知什么时候起,这里已是一个票友的聚会之地了。

  ——天下之大,园林之美,亭台楼阁,芳草绿树……何处不是浅唱低吟的佳处,为什么偏偏围着一座坟墓诵唱不已?只能作这样的理解,阿炳贴近人民、阿炳属于人民。

  一个伟大而卑微的阿炳,一个有血有肉的阿炳,一个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一曲哀愤绝伦的《二泉映月》,———于是,一座寻常的坟墓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了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弦歌缭绕的喜坟!

  我站在这里观察、倾听,这里的票友或京剧、或锡剧、或越剧、或民间小调自由说唱,无论男女老少皆是那么投入、忘情,就像阿炳与同道合场演出,所不同者眼前所唱之曲皆明朗流畅,透溢着祥和富足,似告慰着泉下的阿炳:世界正渐趋合理,人间正减少不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蒋墩
著名的《史记》中,有一代兵圣孙武“演阵斩姬”的记载,每次读之,曾一次次使我产生寻访它遗迹的冲动和愿望。相传“演阵斩姬”和吴王设坛拜孙武为将,都发生在这里。从苏州古城出发,向西南行20余公里,经横塘,过木渎,便到了胥口镇的蒋墩村。山以村名,海拔仅30余米的蒋墩山就坐落在村子前,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代兵圣孙武曾在这里,演绎了无数与他有关的美妙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演阵斩姬”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孙武就“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命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只因这些宫女平时娇宠惯了,演练只当儿戏,队形散乱。孙武三令五申而鼓之,仍不见效,便下令斩了为首的二姬,才使操练井然,“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 吴文化—古迹寻踪—阿炳故居年龄改写
雷尊殿地基清理过程中发现8块明代柱基和一只明代的香炉石底座。昨天,冒着绵绵冬雨,记者在故居修缮现场看到了这些最新发现的石件。无锡市文管会有关人员介绍,原以为现存的洞虚宫建筑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这次在雷尊殿发现明代柱基和香炉座佐证,现存阿炳故居的年代至少可推移至明代中期。眼下雷尊殿正在进行落架大修,大约半月前在进行地基清理时发现了8块柱基,并在雷尊殿前的院子里挖出一只六边形的香炉石座。近日,负责阿炳故居修缮方案的东南大学有关人员也专程赴锡观看了这些出土石件。记者看到,8块明代柱基,呈正方形,正面鼓起,据介绍,圆形的鼓起处可安放石鼓墩,再在石鼓墩上安置柱子。这些柱基大小不均,大的直径约80厘米,厚度约35厘米;小的直径也有五六十厘米,厚度约25厘米。据考证,它们的年代至少可追溯至明代中期。据悉,在与东南大学修缮方案设计人员接洽后,修缮方会考虑将这些明代柱基的正面露出地面,以展示这批明代遗存。位...
· 吴文化—古迹寻踪—五十一年前阿炳墓碑重现
一块51年前所制的著名音乐家阿炳的墓碑,重现无锡。记者经过多方采访,终于获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无锡市博物馆在进行馆藏墓志铭整理时,在堆放石制文物构件、墓志铭的场地上,发现了一块阿炳墓碑,整个墓碑形式特别醒目,堪称一件艺术作品。顶部有一长方形框,内交叉镌有琵琶二胡各一,足以表达阿炳一生的音乐生涯。两件乐器,经过岁月的侵蚀依然清晰,令人感慨不已。碑上刻着阿炳的生卒年份“一八八七年-一九五零年”,正中刻“音乐家华彦均阿炳之墓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立”。墓碑约高1.15米,厚10厘米,腰部左边有S型花纹饰边。一块墓碑设计得如此考究,制作如此精良,可见当年立碑者的用心和对阿炳的深情。让人不解的是,后来的记载都说阿炳生于1893年,可碑上刻着“一八八七年”不知因何而来。据当年参与阿炳惠山墓工程建设的文保专家石泉森介绍,1950年12月12日阿炳病逝,葬于西郊河埒口产山,1952年,...
· 吴文化—古迹寻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无锡东乡的鸿山镇,紧靠梅里,古代属于“梅里聚”,是开创勾吴文化的吴泰伯生活过的地方。在鸿山镇北面,有一座鸿山,又名铁山,从前这座山叫“皇山”或“古皇山”。这是因为山之南麓有泰伯墓。相传,泰伯在位49年后在此山下逝世。这些都是旧话,在这里新近发现的越国贵族墓,再次让鸿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间对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15个土墩中有7个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等级别,他们以丘承墩特大型墓为核心,呈扇形分布。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完整地揭示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规律。鸿山越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是目前已发掘的越国墓葬中等级最高、质地最好且器类最为齐全的。7个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