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窑风情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窑风情,站在清名桥向东南远望,一色碧绿,绿树成行,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或随路延伸,或
站在清名桥向东南远望,一色碧绿,绿树成行,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或随路延伸,或依坡起伏,或沿河滴翠。在这簇簇绿色中,敞露着一座座窑墩陈迹,这就是“古窑披翠”的景观。
明清时期,随着官府建城筑墙、民间造桥建房的需要,无锡的烘窑造砖行业应运而生。古窑所在的大窑路地区,西临古运河,北靠伯渎港,河道四通八达,河岸平坦,水运十分便捷。附近土质优良,适宜制砖造瓦,人们就地挖土建窑,自制土坯晾干烘制,以后逐年增加,形成规模。
至清代已集中200多座“蒙顶倒焰窑”,其时有“横十里竖十里”之说,窑座群集在纵横二三里方圆之内,为苏南仅有。 当年的烘窑业是无锡地区的手工业先驱,兴旺时期,直接和间接从事窑业生产的工人达万人。民间曾流传过一句俚语,叫做“窑荒十八行”,窑业兴则十八个行业兴,窑业衰则十八个行业衰,可见,当时窑业在无锡的地位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窑工工作十分艰辛,且时有险情。家乡的亲人惦记窑工,思念窑工,思乡、思人感触通过吴地山歌的形式表露无余。明代冯梦龙编《山歌》集中,一首《桂枝儿》唱道:“送情人送到无锡终,叫一声烘窑哥,一般窑怎烘出两样货,砖儿这等厚,瓦儿这等薄,厚的是啥人呀?薄的就是我。”其词凄婉缠绵,感人肺腑。
古窑是明清乃至近代手工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见证,坐落在沙巷3号的十九世纪中期建造的窑业公所,如今保存完好,这座石库门结构的建筑墙厚如堡,风格雄浑凝重,如能在此地建成窑业砖瓦历史的博物馆,那是很值得观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窑前的遐想
无法令人相信,眼前这块藏身于古运河之滨、掩映在绿树草丛中的一座座土包,竟是有名的明清古窑,是号称“洪武窑”的古遗址,是曾经有过万名窑工劳作、“横十里、竖十里”规模的大工场故地。与它久远的历史、辉煌的过去相比,它显得太沉寂了,太冷落了。悠悠的伯渎港在它的脚过近千年的沉浮,高高的清名桥无声地注视着它的兴衰,唯有那南水仙庙每天早晚用晨钟暮鼓为它发出了声声的叹息……无法让人预料,曾在这里呼啸过600余年的“窑窑相望,烟尘袅袅”的窑火烈焰,刻写下自明洪武年间到解放后60年代末期,无锡市砖瓦烧窑业的峥嵘历史。据史料载:南门外地区的直口小土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修筑城墙均用此砖,兴窑108座,窑工近万人;19世纪中期,小窑逐步改成大窑,即目前残留的“小口蒙顶到焰窑”。此窑地生产的砖有方砖、青砖之分,瓦有大瓦、加六瓦、小瓦等,质地坚固,经久耐用,品种齐全,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品牌。当年南京...
· 吴文化—古迹寻踪—名桥风情
在我们江南水网地带,城内街道濒河临水,城乡之间河道纵横,河多、水多、桥也多。“南北东西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在这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今桥梁中,有的气势雄伟,姿态娇妍;有的庄严稳重,精巧玲珑;有的高悬似云中彩虹,低卧如出水蛟龙。这仪态万千的建筑艺苑、古桥风韵,无不显示社会的进步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历史烟云桥上过”。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代的倒木过河、踏石过河、攀藤过河中得到启示,创建了木梁桥、墩式桥、踏步桥、汀步桥、索桥等最早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桥、石桥、砖桥、铁桥以及拱桥、梁桥、浮桥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桥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凸现出桥梁建筑上的辉煌历史。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河多水多桥多而闻名遐迩。据史载,光绪末年,全市就有大小桥梁150多座。其中有名的石拱桥有64座。民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行人增多,马路拓宽,石拱桥逐渐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西门桥、莲蓉桥、跨...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甪里“四古”
甪里,又名甪湾里,位于太湖之中西山岛西端顶角。甪里村东西两面是两座青翠禾远的屏风山(东为东明山,西为大步山),村落就窝在这两座屏风中间。村中心一条南北向两头通太湖的串心港,太湖水随风涌进涌出。此地小气候极佳、土肥地暖。民居沿港而筑,果园沿山麓伸展。青山、港湾、小桥、园林、厅堂,构成一幅绝妙古朴怡静的风貌画:“日出推窗见峰峦,夜来闭户听橹声”。甪里是西山岛最古老的一个移民村落,至今保留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珍贵遗踪。古港―――郑泾港。这是隋末唐初的遗迹。隋末世乱,后魏建威将军郑茂长子郑白麟,北方荣阳郑氏大族,避战乱、徙来甪里,建村屯、凿港埠、历数年,郑泾港开成。港长三里,面阔三丈。令人神奇而神往的是历经千数百年沧桑兴废,而今该港依然气势不凡,黄石驳岸,坚固笔立,散布港湾左右的二十一处青石河埠头相当完好。横跨港上宋明清代建造的永宁桥、南星桥、中桥长存至今。驳岸藤萝垂挂、花草丛生、树影碧水。鹅鸭戏游,...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龙窑烧陶五百年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51631/1/1238/e254ff65-dcbc-40cd-ae9b-c2258ccc72e4.jpg)
地处陶都宜兴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丁蜀镇前墅古龙窑,从明代创烧至今历经了近五百年的岁月,是目前宜兴地区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惟一一座龙窑。这座古龙窑通长48.68米,高约1.55米,见证了千年古陶都灿烂而悠久的制陶历史。图为陶工正在古龙窑准备烧制陶器。
· 吴文化—古迹寻踪—锦溪古长廊
水乡古镇锦溪不仅是名闻遐迩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她依街傍河筑就的迤逦古长廊更是堪称一绝。古长廊青砖铺地、圆木为梁、黛瓦盖顶,具有遮阳避雨双重功能。长廊内洁净宽敞,临河一式木质靠背长椅。当你大饱眼福步出博物馆,当你大饱口福走出以地产鱼虾蟹鳖为主菜的水乡餐馆彳亍在古镇老街时,如果感到累了乏了,随时随地可以进廊小憩。君不见,锦溪古长廊里常有三五成群走累了的游客倚椅而坐。你想看古镇的水吗?只要扭转身子、迎面吹来的就是略带水腥味的凉爽河风。俯首观水,条条小河清澈见底,都瞧得见水中游动着的小鱼儿在碧绿水草丛中时隐时现。市河内橹声欸乃,一艘艘小巧玲珑的小游船载着金发碧眼的老外载着因为黑眼珠黄皮肤的内地游客在作水上游。手摇的游船追随着船娘悦耳动听的吴歌声潺潺前行。而那些了解古镇悠久历史,坐在古长廊木长椅上默默背诵着描写锦溪八景古诗词的读书人则情不自禁浮想联翩,他们一抬头一回首仿佛见到四五百年前长袖峨冠博带...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