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雪浪申明亭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雪浪申明亭,旧时,滨湖区雪浪镇里有一座申明亭,它位于该镇申明村东三房巷旁的“南林禅院”之

   旧时,滨湖区雪浪镇里有一座申明亭,它 位于该镇申明村东三房巷旁的“南林禅院”之 中,地处原南三乡之一开化乡的中部。十多年 来,各地介绍“申明亭”的文章不少,其中把 申明亭与驿 亭、邮亭、十里亭相提并论的不少,有的文章 甚至介绍说,申明亭就是驿亭。对此,笔者经 过一番研究,认为申明亭并非驿亭,也不是邮 亭和十里亭。申明亭就是申明亭。

  据史料记载,明朝 和清朝在各乡为用于“张贴榜文”、“申明教 化”而专门建立的亭状建筑,称作“申明亭” 。它起源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洪武五年牗 1372年牘二月。为了推行开明政治,这位 农民出身的 洪武皇帝就命令“内外府州县及乡三里社皆立 申明亭”,下旨做到“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 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 ”这说明,当时建立申明亭的主要目的是张贴 犯错误者所 书的“检讨书”和“悔过书”的地方,起到警 戒一方民人的功能。对于官府来说,申明亭也 可作为古代地方官吏“布告政令,晓谕乡民” 的所在,犹如现在的“布告栏”、“公告栏” 。而老百姓 也可在亭内申述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对时局 的看法,这就是“申明”两字的本意。而有时 地方官员,例如县官下乡视察民情时,也可在 亭内“宣示条约,训饬阁里”以及直接听取老 百姓的呼声 。正因为建立“申明亭”有如此之多的好处, 所以当朱元璋的政令一出,各地便纷纷择地建 造,锡南原开化乡里的“申明亭”当为其中之 一。

  驿亭又称驿站,原先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 书的人 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后来也用作 中央及省级官员来往休息住宿或接见地方官员 的场所。据近年出版的《无锡县志》记载:“ 无锡之邮,源于春秋。

  秦代,10里设亭,30里设 驿,快马送递。”无锡设置邮驿、驿站、铺递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宋代有太平、南门、北 门三驿。元朝有洛社、新安二处水马站,南门 、东葑、五里、长堤等14处铺递。明朝有锡 山驿和洛社 、五牧、潘葑、新安、县前、南门、东葑、马 墓、五里等9处铺递。清朝有锡山驿,先后设 东亭、新安、十里亭、清宁桥牗今清明桥牘、 黄埠墩、潘葑、洛社、五牧、县前、东葑、马 墓、龙荡、 漳泾等13处铺递。”作为近年盛世所修的《 无锡县志》中,驿站牗亭牘、铺递的名称之中 并没有雪浪的申明亭。

  从时间上看,申明亭是明代洪武五年以后 才在全国各地出现的,而驿亭牗站 牘是从春秋、秦时即已有了,且有文字记载的 也是在宋朝即已有了,而且比较完善了。因而 可以说驿亭在前,申明亭在后,时间上的差异 是显而易见的。

  从机构设置上看,驿亭一般都设有亭 长、亭侯,且有驿员和供养马匹的雇员,还有 提供伙食的“食堂”,提供休息和住宿的“旅 馆”即驿馆,因而驿亭牗站牘并非仅建一亭而 已,而是建筑面积较大,设施此较齐全。

  而申明亭仅 只有一座四方形亭子,中间竖一块榜板而已, 它没有亭长,也没有专门人员驻守。 从设置的地理位置看,驿亭牗站牘必然设在驿   道之上,途经无锡的又大多沿运河所设, 并非乡乡要建;而申 明亭则不然,它并不要求设在驿道上,相反为 防止上级官员知道,要避驿道而建,乡乡要建 ,大多设在本乡中心地区交通要道旁边。

  解放前无锡市出版的《锡金乡土地理》中 曾有“离城十里, 四乡各有申明亭,俗名十里亭”的记载,看来 作者也把申明亭与十里亭混为一谈了。

  “十里亭”大多为上级官员来地方巡察, 地方官员出城十里相送相迎的地方,俗话说: “送君千里,终有 一别”,这里的“千”实为“十”,只是艺术 夸张而已。更何况,从无锡南门到雪浪镇原申 明亭所在地根本不至十里,恐有二十余里。

  从财产所有权来看,申明亭当属各乡所建 ,财产权属各 乡所有,而驿站牗亭牘的设置由上一级决定, 由逐级拨款建造,县级只是代管,所有权属国 家,过路官员只须凭有关身份证明,可免费接 待,开支列入各级政府的预算。

  此外,明清两代对“ 申明亭”的作用都十分重视,甚至用法律手段 来严加保护的。如《明律·刑律·杂犯篇》中 就专门有一条规定:“凡拆毁申明亭房屋及毁 坏板榜者,丈一百,流三千里。”这说明在明 代对破坏申 明亭及撕毁榜文等行为的人,要先打大板10 0记,还要流放3000里外的地方,可说其 刑罚是十分严厉的了。

  为此,还有谁敢去碰它、破坏它呢牽那时 ,即使因种种原因要拆除申明亭, 也得上报批准并迅速在旁边重新建好申明亭。 这就使得申明亭得以长久保存,据说雪浪申明 亭直到清朝末年或民国初期还保留着,后因办 学校才被拆除,而作为一个地名,申明亭一直 流传至今, 申明亭所在的村就叫“申明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唯亭名亭乙未亭
闲来翻看家乡新编的《唯亭镇志》和重印的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元和唯亭志》,两部镇志上均记载古镇曾有八大美景,如“古寺乔柯”、“允泾听潮”、“渔沼荷风”、“金沙落照”、“曲水环山”等等。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八大美景俱成纸上图画,让人唏嘘不已。现今古镇上唯一存留的文物是一座“乙未亭”。亭子是半亭,飞檐翼角,高不过3米,深不逾2米,墙壁里嵌有一块青石碑刻。此亭原筑在镇东首霖雨桥北堍东城隍庙东侧,面西而立。1978年娄江(至和塘)拓宽,霖雨桥拆除,亭子于是就移建在附近,坐北朝南,面江而立,至今仍是这个模样。说起“乙未亭”,是很有些来历的。此亭始建于宋代至和二年(乙未年,公元1055年),是为表彰昆山县主簿宋与权率民修筑河塘,兴利除弊功绩的。原来,宋代唯亭一带一片泽国,风涛迅悍,淹民田庐,盗匪啸聚,阻人行旅,环境很是险恶。为了根治水患,保障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时的昆山县主簿宋与权不畏...
· 吴文化—古迹寻踪—状元亭和三音桥
昔日的雪浪山,风景最佳处,当推半山腰的状元亭和三音桥了。在这里,既可远望锦绣江南鱼米之乡,又可近听潺潺涧音山谷松涛。一条用山石砌成的台阶路由此经过。向上,可达雪浪庵和蒋子阁;向下,是百寿亭和修行小屋。亭左,枫树摇红,野花飘香;桥下,涧壑幽深,松岩峥嵘。登山者,到这里定会驻足休息,把所有感官调动起来,享受这雪浪山幽美之精灵。状元亭呈四方形,飞檐凌空,古色古香,依山而筑,面对朝阳。她要比百寿亭、望溪亭等伙伴高出尺把,显得俊逸清香,别有风韵。因宋时状元蒋重珍常途经此地去雪浪庵谭云阁(后改名蒋子阁)读书,后人便直呼其为状元亭。亭旁,有一座跨涧石桥,名三音桥(有人称它为状元桥)。“三音”这个名称既雅,又符合实际。这桥是用三条2米多长的花岗岩搭架起来,游人至此,常用石块去敲打这三条花岗岩,喜听它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来。其中奥秘,因为三条石料的厚薄、长短、宽窄稍有不同,因此,敲打时音响反应也就不一。村上有...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寂寞的古迹
前几天去锡惠公园,有关专家陪同参观了一些人文胜迹。在花木掩映、意韵悠悠的美景中,走过雅致文气的二泉书院,在万卷楼上品茗赏景,随后去张中丞庙、忍草庵等,一路行来,唐宋元明清从这里一页页翻过,一位位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李绅、李纲、尤袤、邵宝、顾宪成、嵇曾筠……锦绣锡惠端的是人文荟萃,含英咀华,汇聚了无锡千百年绵绵不绝的缕缕文脉,令人赞叹不已。在所参观的景点中,张中丞庙与忍草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锡山北麓的张中丞庙我还是第一次去,修葺一新的庙宇殿阁,在两棵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古银杏的庇荫下,显得古风朴朴,清静幽雅;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同行者无不啧啧叫好。然而,这里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据了解,几乎很少有游客光临。戏台楼上的房子都空着,有的堆着杂物,蒙垢积尘。看着花了很多钱修缮得这么好的古典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这么寂寞地蹉跎岁月,让人甚感惋惜。坐落在惠山章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