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雪浪申明亭
旧时,滨湖区雪浪镇里有一座申明亭,它 位于该镇申明村东三房巷旁的“南林禅院”之 中,地处原南三乡之一开化乡的中部。十多年 来,各地介绍“申明亭”的文章不少,其中把 申明亭与驿 亭、邮亭、十里亭相提并论的不少,有的文章 甚至介绍说,申明亭就是驿亭。对此,笔者经 过一番研究,认为申明亭并非驿亭,也不是邮 亭和十里亭。申明亭就是申明亭。
据史料记载,明朝 和清朝在各乡为用于“张贴榜文”、“申明教 化”而专门建立的亭状建筑,称作“申明亭” 。它起源于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洪武五年牗 1372年牘二月。为了推行开明政治,这位 农民出身的 洪武皇帝就命令“内外府州县及乡三里社皆立 申明亭”,下旨做到“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 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 ”这说明,当时建立申明亭的主要目的是张贴 犯错误者所 书的“检讨书”和“悔过书”的地方,起到警 戒一方民人的功能。对于官府来说,申明亭也 可作为古代地方官吏“布告政令,晓谕乡民” 的所在,犹如现在的“布告栏”、“公告栏” 。而老百姓 也可在亭内申述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对时局 的看法,这就是“申明”两字的本意。而有时 地方官员,例如县官下乡视察民情时,也可在 亭内“宣示条约,训饬阁里”以及直接听取老 百姓的呼声 。正因为建立“申明亭”有如此之多的好处, 所以当朱元璋的政令一出,各地便纷纷择地建 造,锡南原开化乡里的“申明亭”当为其中之 一。
驿亭又称驿站,原先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 书的人 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后来也用作 中央及省级官员来往休息住宿或接见地方官员 的场所。据近年出版的《无锡县志》记载:“ 无锡之邮,源于春秋。
秦代,10里设亭,30里设 驿,快马送递。”无锡设置邮驿、驿站、铺递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宋代有太平、南门、北 门三驿。元朝有洛社、新安二处水马站,南门 、东葑、五里、长堤等14处铺递。明朝有锡 山驿和洛社 、五牧、潘葑、新安、县前、南门、东葑、马 墓、五里等9处铺递。清朝有锡山驿,先后设 东亭、新安、十里亭、清宁桥牗今清明桥牘、 黄埠墩、潘葑、洛社、五牧、县前、东葑、马 墓、龙荡、 漳泾等13处铺递。”作为近年盛世所修的《 无锡县志》中,驿站牗亭牘、铺递的名称之中 并没有雪浪的申明亭。
从时间上看,申明亭是明代洪武五年以后 才在全国各地出现的,而驿亭牗站 牘是从春秋、秦时即已有了,且有文字记载的 也是在宋朝即已有了,而且比较完善了。因而 可以说驿亭在前,申明亭在后,时间上的差异 是显而易见的。
从机构设置上看,驿亭一般都设有亭 长、亭侯,且有驿员和供养马匹的雇员,还有 提供伙食的“食堂”,提供休息和住宿的“旅 馆”即驿馆,因而驿亭牗站牘并非仅建一亭而 已,而是建筑面积较大,设施此较齐全。
而申明亭仅 只有一座四方形亭子,中间竖一块榜板而已, 它没有亭长,也没有专门人员驻守。 从设置的地理位置看,驿亭牗站牘必然设在驿 道之上,途经无锡的又大多沿运河所设, 并非乡乡要建;而申 明亭则不然,它并不要求设在驿道上,相反为 防止上级官员知道,要避驿道而建,乡乡要建 ,大多设在本乡中心地区交通要道旁边。
解放前无锡市出版的《锡金乡土地理》中 曾有“离城十里, 四乡各有申明亭,俗名十里亭”的记载,看来 作者也把申明亭与十里亭混为一谈了。
“十里亭”大多为上级官员来地方巡察, 地方官员出城十里相送相迎的地方,俗话说: “送君千里,终有 一别”,这里的“千”实为“十”,只是艺术 夸张而已。更何况,从无锡南门到雪浪镇原申 明亭所在地根本不至十里,恐有二十余里。
从财产所有权来看,申明亭当属各乡所建 ,财产权属各 乡所有,而驿站牗亭牘的设置由上一级决定, 由逐级拨款建造,县级只是代管,所有权属国 家,过路官员只须凭有关身份证明,可免费接 待,开支列入各级政府的预算。
此外,明清两代对“ 申明亭”的作用都十分重视,甚至用法律手段 来严加保护的。如《明律·刑律·杂犯篇》中 就专门有一条规定:“凡拆毁申明亭房屋及毁 坏板榜者,丈一百,流三千里。”这说明在明 代对破坏申 明亭及撕毁榜文等行为的人,要先打大板10 0记,还要流放3000里外的地方,可说其 刑罚是十分严厉的了。
为此,还有谁敢去碰它、破坏它呢牽那时 ,即使因种种原因要拆除申明亭, 也得上报批准并迅速在旁边重新建好申明亭。 这就使得申明亭得以长久保存,据说雪浪申明 亭直到清朝末年或民国初期还保留着,后因办 学校才被拆除,而作为一个地名,申明亭一直 流传至今, 申明亭所在的村就叫“申明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