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竹山,南太湖的一颗明珠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竹山,南太湖的一颗明珠,惠山群峰起伏,九龙飞舞。其分脉蜿蜒南行六十里而至南太湖边陲,龙尾突入湖中,形

   惠山群峰起伏,九龙飞舞。其分脉蜿蜒南行六十里而至南太湖边陲,龙尾突入湖中,形成历史上有名的竹山。

  竹山位于南泉镇塘前村,庙港之西,沙渚之南,三面抱湖,景色幽美。
  立山巅而远眺,湖光山色尽入眼帘,顿生如入仙境之感。时值中秋,旭日初起,空氵蒙的湖面泛起淡淡的红晕,宛若梦中初醒的少女。昊天共湖水一色,银鸥与渔帆齐飞。晨风送爽,百里湖面波光 粼粼,缓缓发出轻微的涛声,把游客的思绪带向远方,油然而生无限的遐想。俯视湖边,无数巨石参差立于水边,大者如苏州虎丘千人石而广袤倍之,浪花飞溅,犹天女散花。竹山北与沙渚拱形 相峙,一条弧形长堤连接两山,恰似长虹卧波,湖水清沏见底,贡湖自来水厂坐落岸边。八时光景,能见度扩大,拖山、马山浮显于烟波之上,若隐若现。盘桓下山,伫立水边,见芦苇黄绿相间 ,芦花在微风中飘摇。旁有渔港,大小渔舟歇息其间,桅樯纵横,不时传来渔民的欢声笑语。

  别看竹山并不高大雄峻,宋代、明代都是无锡的风景胜地。那时的竹山,稠植翠竹,曲径伸入竹 林深处,山泉淙淙,鸟鸣嘤嘤,竹影摇曳,因之得名。南宋著名词人蒋捷隐居于此,吟诗填词。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牗今江苏宜兴牘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牗1274牘进士。入元遁迹 不仕,一生喜好著述,有《竹山词》传世。蒋捷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悲慨清峻,萧寥疏爽。其中有“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名句的《一剪梅》、表现词人青年、中年、晚年时听雨 的不同感受的《虞美人》都被历代文人传为绝世佳作。康熙时王果延在一首诗里说:“胜欲先生首倡游,得名四百有余秋。”竹山因景得名,又因人得名。自此以后,竹山成为骚人墨客聚会抒怀 之地,终成游览胜景。明代应天府通判秦励在科举失意之后,隐居于庙山沙豆角,建亭于沙渚之上,面对竹山抒发思古之情。清代礼部尚书邵宝于成化壬寅牗1482年牘游竹山,十九年后于弘 治庚申牗1500年牘再访秦励于沙头,过竹山并赋诗记游:“十九年来复此游,醉眸高阁五湖秋。弧松似盖峰前立,万舸如云水面浮。有兴直须瞻此极,无诗真恐负南州。凭谁再作登临诗,淮 海先生未白头。”此后游竹山的高人名士纷至沓来,留下许多和邵宝游竹山的诗篇,成为无锡诗坛盛事。

  风渐大,湖水拍打着山岩,发出巨大的涛声,仿佛向我们诉述竹山七百多年来的沧桑 变迁。时迁境移,但竹山的自然景致和人文历史仍然充满着无穷魅力。竹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四围山色参差见,一带湖光潋滟浮”的美景,实在让人百看不厌;竹山又像是一件精致的古 玩,那丰厚的人文积淀又确乎让人玩味不尽。如果把采石形成的石塘改成石壁千丈的内湖,内外两湖架桥相连,动静相应,加上植松竹、筑亭轩、立诗碑、建回廊,竹山这颗南太湖的明珠将拂去 尘封,闪出更璀璨的光芒。如能与梁河湾、康山湾、红沙湾、虾须湾一起开发,与庙山、拖山、马山或游轮往返,或架桥于烟波之上,必将形成一个美不胜收的新景区,为无锡山水城添上浓艳的 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寂寞的古迹
前几天去锡惠公园,有关专家陪同参观了一些人文胜迹。在花木掩映、意韵悠悠的美景中,走过雅致文气的二泉书院,在万卷楼上品茗赏景,随后去张中丞庙、忍草庵等,一路行来,唐宋元明清从这里一页页翻过,一位位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李绅、李纲、尤袤、邵宝、顾宪成、嵇曾筠……锦绣锡惠端的是人文荟萃,含英咀华,汇聚了无锡千百年绵绵不绝的缕缕文脉,令人赞叹不已。在所参观的景点中,张中丞庙与忍草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锡山北麓的张中丞庙我还是第一次去,修葺一新的庙宇殿阁,在两棵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古银杏的庇荫下,显得古风朴朴,清静幽雅;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同行者无不啧啧叫好。然而,这里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据了解,几乎很少有游客光临。戏台楼上的房子都空着,有的堆着杂物,蒙垢积尘。看着花了很多钱修缮得这么好的古典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这么寂寞地蹉跎岁月,让人甚感惋惜。坐落在惠山章家...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
· 吴文化—古迹寻踪—街事
老街坐落在古运河畔,青石板的街道,青砖瓦的房屋,青灰墙的院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鼎盛时期,这里盐业昌荣,商贾云集。从湖嘴码头,沿花巷,程公桥,经河北街的小南门,大市口,至北头集,素有“十里长街”之称。街面上杂货,粮行,澡堂,茶楼,酒馆,药房等商号店铺林立,寺庙香火旺盛,热闹繁华,熙然若市。如今,老街掩映在楚州城西北一隅,虽已衰败,但明清时期的遗风遗迹仍隐约可见。清早,东方刚泛鱼肚白,老街便在晨钟鸟鸣和买卖人的吆喝声中醒来。烧饼店的老板早已生好了炉火,忙着和面打烧饼。临街的人家或店铺陆续打开一扇扇木板门,互致早安。女人们三三两两地将马桶搬至门前的台阶上,巷子里传来了接马桶农民的叫唤声和挑水汉子的号子声。那声音有的从幽深的曲巷内隐隐传来,有的远去了一里多路仍余音绕梁。街市上人头逐渐多起来,人们驾着车,挑着担,挎着篮,将形形色色的鲜鱼水菜,日用百货摆满了街道两旁。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老街人,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