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银渚港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银渚港桥,南泉镇的湖边港口有一座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壬午年,即公元1702年。乡人对这座

   南泉镇的湖边港口有一座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壬午年,即公元1702年。乡人对这座桥的雅名“普济桥”恐怕不怎么熟悉,但“银渚港桥”却因地、因港而得 名。

   银渚港桥位于结籽湾东端的银春渚,遥对东太湖,横跨银渚港,西连山军嶂,北临梁溪。桥身不长,石结构,单孔拱形,桥体线条简约凝重,显得古朴端庄。桥面 两旁石柱对称,石柱之间又是整块的金山石作栏杆,矮矮的,可以让人倚坐歇息。桥南面的栏杆石外侧镌刻着“普济桥”三字,两行题款是“乾隆壬午年壬子月某日立”和 “咸丰丙辰年壬辰月某日立”。桥洞南北各有一副对联,其中南面一副“枕流横锁湖光绿,面水遥涵山色青”,最能生动描述其优美的地理环境。桥东堍沿湖驳岸经水冲浪 击,或松动,或坍塌,明显镂刻着岁月侵蚀的痕迹。桥西堍连接着一座庙宇,早作了乡镇企业的厂区。桥堍下有一广场,昔年,每逢傍晚,渔船归港,灯火闪烁,炊烟缭 绕,人声喧沸,是一处繁华的渔产品集市。“可嘉石拱萱亲臆,孕纳征帆诉远情”。桥洞像母亲的胸怀接纳着远方的船只,是与杭州、苏州、湖州、宜兴等地通航的重要港 口。

   桥水无言,却也记录了关于西施的另一个传说:公元前473年,吴国为勾践所灭,西施即投湖自尽,尸体漂至南方泉银渚港,随浪转入后巷桥,为乡人发 现,经断信为吴妃无疑,遂葬于雪浪洪口墩。

   锡南素有开化十二景之说,“银渚望月”就是其中之一。登临银渚港桥,皓月当空,波光粼粼,天低吴楚双轮月的景象十分迷人。但又何止于此呢!在这里,可以 与天水合,与日月合,与四季合。最好是春光明媚的日子,芳草如茵,黄花遍地,岸柳拂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邀上一两知己,坐在桥栏石上,面对万顷浩瀚,远山横 黛,翠螺沉浮,群鸥惊起,征帆远驶,真可海阔天空,畅怀一叙,由人生、由理想抑或由历史、由传说。

   如果是夏天,烈日当空的中午,随着大家去游水。站在高高的石柱上,纵身一跳,潜入水底,旋即在几十米外冒出湿漉漉的头来,这是童年时代最最难以忘怀的乐 趣。湖边的夏夜更是绚丽:湖中是远远近近的渔火,身边是细细小小的萤火,天上是稠稠密密的蓝星和明明亮亮的圆月。

   登上石桥,顿觉湖风徐来,空气清新湿润,白日的烦躁闷热立刻烟消云散。最令人舒畅的是,这时几乎没有蚊虫,可以袒胸露腹,枕地盖天,仰望星空,遥指北 斗。

   秋日郊行,芦花拂面,菽浪起伏,再看锦鳞浅底,翼尾拨水,在分享农人硕果之欢乐的同时,可以领略天高云淡、气爽水清、明净如妆的大自然美景。此时此 刻,你如登上石桥,心胸似洞开的石拱,不免振臂一呼,狂之,醉之,欢乐之,比任何时候望得高远,望得深邃,同时也想得高远,想得深邃。

   即便是冬季,站在石桥上又是一番景象。天寒地冻,万物蛰伏,但寒风怒号下的千堆雪浪永久地呈现着青春的活力,给人一种欢欣鼓舞的力量。倘能扬扬洒洒下一 场大雪,那天上柔软的雪花和湖中刚健的雪浪一触即合,化成浩浩荡荡的大水翻卷撞击,其壮观不亚于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这时候,背对朔风刺骨,又何冷之有牽何趣之 无牽银渚港桥是一个晨夕各异、四季景迁、风景宜人的地方。登临极目,可得无限的乐趣和感受,或舒悦宁静,或驱烦抑躁,或辽阔空朦,或感怀振奋,或恬淡幽思。惜乎 哉,古桥拆毁于1993年,存世291载,它的名字只能作为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有深有浅,是幻是梦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
· 吴文化—古迹寻踪—名桥风情
在我们江南水网地带,城内街道濒河临水,城乡之间河道纵横,河多、水多、桥也多。“南北东西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在这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今桥梁中,有的气势雄伟,姿态娇妍;有的庄严稳重,精巧玲珑;有的高悬似云中彩虹,低卧如出水蛟龙。这仪态万千的建筑艺苑、古桥风韵,无不显示社会的进步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历史烟云桥上过”。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代的倒木过河、踏石过河、攀藤过河中得到启示,创建了木梁桥、墩式桥、踏步桥、汀步桥、索桥等最早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桥、石桥、砖桥、铁桥以及拱桥、梁桥、浮桥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桥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凸现出桥梁建筑上的辉煌历史。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河多水多桥多而闻名遐迩。据史载,光绪末年,全市就有大小桥梁150多座。其中有名的石拱桥有64座。民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行人增多,马路拓宽,石拱桥逐渐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西门桥、莲蓉桥、跨...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 吴文化—古迹寻踪—大浮“桥之旅”
秋日,我们漫步在太湖山水城,但见那青山绿水间一座座桥梁如同“初月出云,长虹歇涧”,为大浮半岛平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五里湖上由荣氏家族建造的宝界桥、双虹桥便是大浮的迎客桥。它面前的隐秀路、太湖大道把无锡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长江三角洲星罗棋布的城镇与大浮联结起来,每年给大浮迎送上千万的旅游者。历史悠久的石塘桥是架在大浮长广溪上沟通大浮镇与太湖镇的交通要津。站在大桥南侧凭栏俯首而望,不远处有两激流漩涡,抬手将顺道采的一束野花抛去,只见花束随急漩的水涡转了两圈便被吞没,不见踪迹。更奇的是桥下水流,受太湖水势涨落控制,往往水流与风向相反,故有“逆风顺水石塘桥”之称。陪同我们的石松指着湍急的溪水说,因此处水面开阔,在宋朝嘉定年间的石塘桥由僧人月堂建广济、宝庆、惠安三桥相联成一体,上置桥亭,飞檐翘阁,雄伟挺秀。北岸便是龙王山石壁,抬头可见绿林中徐偃王庙古刹。有诗赞此桥此水“溪头冲击锁桥门,掩映青川...
· 吴文化—古迹寻踪—伯渎港边觅旧踪
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有条曲尺形的老街,因它位于古老的伯渎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故名伯渎港街。清代末年,这里是无锡著名的“八段米市”之一,也是船舶修造和砖瓦窑业十分兴盛之处,水上交通发达,茶馆酒肆热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笔者经实地考察和多方面调查访问,发现他的故居仍在,如今虽被隔断成几块,分别开设了商店、做了居民住宅和划入了压缩机厂之内,但原建筑还保存30余间,现在的门牌号码有5个,即伯渎港117号至122号。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无锡人,幼年丧父,家庭无力供其读书,16岁时进无锡最著名的作坊曹三房冶坊当学徒。同治十一年1872又到上海大成五金号学生意。因学习刻苦,做事勤奋,3年满师时已很熟悉五金经营业务。光绪九年1883,自己在上海开设源昌商号,专营进口煤、铁、五金,还兼营拆卖旧轮船、买卖旧机器业务。因善于经营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