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糜伯芹与花将军庙楹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糜伯芹与花将军庙楹联,在雪浪镇庙桥村庙桥街的北街头,原有一座花云将军庙,主要是祭祀元末跟随朱元璋抗

   在雪浪镇庙桥村庙桥街的北街头,原有一座花云将军庙,主要是祭祀元末跟随朱元璋抗击元军的花云将军而建的庙宇,1954年以前庙里香火甚旺,在锡南地区 颇有影响。每年农历8月12日庙会,其场面与静慧寺、成性寺、方湖寺等毫不逊色。

   据村里老人回忆,花云将军庙的将军殿中,有花云将军及夫人的塑像,而花云塑像是个大花脸,因而地方上多称他为花脸将军。塑像坐北朝南,东西各置几个差役 塑像,手里还拖着一根竹棒,人称“拖竹爿”的,十分威武的站立着,此外还有两块“肃静”、“回避”的牌立在殿门之两侧,整个将军殿正像一座府,引人注目的是在殿 中两根庭柱上,曾挂着硬匾半圆楹联一副,黑底红字,字体苍劲有力,颇有功底。

   楹联的内容为:

何佛非人,得悟三生便入圣;即空是色,能持半偈便超凡。
下面的落款为:里人糜宗让谨撰并书。

   此联是清末时期重修花将军庙时,由庙里的方丈专门约请地方名士糜伯芹题撰书写而成的。糜伯芹先生运用佛经中的内容起联,将善男崇神拜佛的本意描述得 一清二楚,是一副难得的佳联。为此,此联挂在庙里殿堂之中十分得体合适,深受当地文化人和信佛者的好评。

   糜伯芹,字宗让,号敏行,乳名又叫福培,故地方上都喊他福培先生。生于1867年,卒于1929年,享年53岁。其父糜倬云是清朝秀才,他博览群书,学 问很高,常为百姓做好事,伯芹是其长子。伯芹自幼聪颖过人,又受其父亲谆谆教诲,也有着很高的学问,加上他品行端正,办事公正,又有一手好字,所以邻里乡亲均愿 意与他家往来,而他又常为里人排忧解难,凡遇红白喜丧事,常请他参与帮忙,并请他写对联、拜帖、诉状之类,而他总是乐于帮忙,决无拒绝之时,同时他又经常帮助贫 穷之家,经常慷慨解囊,在村里修桥补路,深得乡亲们的爱戴。

   糜伯芹是雪浪镇庙桥村南糜巷人,出身书香门第,上下几代都出读书人。其子糜定一自幼也受其父亲善做学问的熏陶,勤奋学习,幼时入无锡县第三小学读书,并 以优异成绩考入辅仁中学读书。辅仁中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学水平无锡最高的一所中学,就读者大多学有所成。毕业后考入当时的华新丝厂工作。1935年,他26 岁时被厂里选派往日本留学,专门研习缫丝新技术。回国后在华新丝厂担任技术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于1939年回到家乡,在南糜巷上创办小丝厂,并运用在日本 学到的新技术,采用锅炉蒸汽煮茧技术和机器缫丝法,所以当时丝厂虽小,但产量高,质量优,经济效益高,在南三乡及无锡市场上颇有名气,产品远销沪宁线各埠。抗战 胜利后,他又回到华新丝厂任总工程师,积极而潜心推广缫丝新技术。由他主持攻关的AAA级白丝质量享誉国内外。解放以后,他的新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他 的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丝绸》、《浙江丝绸》等大型专业杂志上。五十年代末,他服从国家轻工业部的安排,带领部分技术人员和职工奔赴河北省承德市去创办中国第1 1座中型丝绸厂,帮助新桑区就地消化蚕茧发展经济。1966年,他57岁时在“文革”之中因病逝世,从而使我国缫丝界失去了一位高级专家,定一先生对我国缫丝工 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前后一百多年时间里,糜氏三代在地方上乐善好施,颇受乡亲们的崇敬,留下了不少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相王庙与苏州城
相王庙是苏州古城区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与苏州古城具有相同久远历史的古庙宇。人们习惯于将庙与寺一同称呼为“寺庙”,其实庙与寺是不同的。庙为供奉并祭祀祖宗神位或历史名人、地方神灵的处所,如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供奉地方神灵土地神的土地庙,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地方称太庙;寺为佛教、教等宗教供奉、礼拜、讲经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如诸多的佛寺和逭嫠碌取?那么,苏州城里的相王庙当年供奉和祭祀的又是何方贵人呢?今天在相王庙外烧香叩首的人们只知道他们祭祀的是“相王老爷”,至于这位相王爷是何许人,则说不大清楚了。其实这位“相王老爷”还真非等闲之辈,他姓桑名湛璧(亦有史料记载姓桑名湛),是吴王阖闾手下一位骁勇的将军。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顺应日益激烈的诸侯争霸战,将建造一座坚固的苏州城的动议提上了日程表。公元前514年阖闾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择地址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在当时而言可谓气势恢宏的...
· 吴文化—古迹寻踪—孚泽庙宋碑
孚泽庙是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内古刹龙寺的前身。庙内原有距今800年的宋代牒碑一块,砌立于大殿东壁靠近千斤大铁钟。“敕赐孚泽庙”中的“敕”字,旧指皇帝颁发的命令。而“孚泽”之额名,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赐,且由当时李纲右丞相挥毫书写公文,当地老人都称之“李纲碑”。再后由朝廷掌管宗教礼仪的太常寺检准建炎(高宗赵构)、淳熙(孝宗赵炅)已降旨庙额,直到开禧(宁宗赵扩)二年九月刻碑。从上奏、赐名、降旨、检准、到刻碑,跨越北、南两宋好几个帝皇,前后约九十年之久,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细读此碑下方另有刻写的难以置信的故事记载,除掉左下方的缺角,基本可以对上号。由于这块金石录的可贵,清光绪十一年曾修缮此碑,在碑刻上也作记录。“文革”初期,该碑由山军嶂山龙寺用一辆手扶拖拉机专程运往原惠山历史博物馆加以保护,后来才转移到市中心碑刻馆集中收藏管理。好几年前,我市召开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与会代表们都曾提出为该碑立案,目...
· 吴文化—古迹寻踪—伯渎港边觅旧踪
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有条曲尺形的老街,因它位于古老的伯渎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故名伯渎港街。清代末年,这里是无锡著名的“八段米市”之一,也是船舶修造和砖瓦窑业十分兴盛之处,水上交通发达,茶馆酒肆热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笔者经实地考察和多方面调查访问,发现他的故居仍在,如今虽被隔断成几块,分别开设了商店、做了居民住宅和划入了压缩机厂之内,但原建筑还保存30余间,现在的门牌号码有5个,即伯渎港117号至122号。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无锡人,幼年丧父,家庭无力供其读书,16岁时进无锡最著名的作坊曹三房冶坊当学徒。同治十一年1872又到上海大成五金号学生意。因学习刻苦,做事勤奋,3年满师时已很熟悉五金经营业务。光绪九年1883,自己在上海开设源昌商号,专营进口煤、铁、五金,还兼营拆卖旧轮船、买卖旧机器业务。因善于经营且...
· 吴文化—古迹寻踪—揭开“泰伯奔吴”面纱
吴泰伯奔吴11月22日,笔者随着人流走进了有着“江南第一古镇”之称的梅村镇,首先步入泰伯庙,一睹泰伯像的风采。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辉煌。庙前矗立有花岗石牌坊——“至德名邦”;入内为泰伯庙正门,正中高悬原中宣部长陆定一题写的“泰伯庙”牌匾,殿内安放一尊高4.5米的泰伯塑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至德无名”和乾隆皇帝题写的“三让高踪”的牌匾高悬一旁,刚刚逝世的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亲笔题写的“锡邑之光”的牌匾也格外引人注目。随同笔者一行前往的无锡新区宣传统战部部长助理、《无锡新区》杂志副总编辑李桂林说,吴泰伯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周人。当年,他的父亲周太王有意把王位传给从小聪慧过人的孙子姬昌,而姬昌为泰伯三弟季历所生,所以太王决定把王位先传给小儿子季历,尔后再传其子姬昌。泰伯为避免同室操戈,更是为了成全父亲的意愿,偕同二弟仲雍在父亲生病期间,借口到附近山上采药,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
· 吴文化—古迹寻踪—德润江南说泰伯
在玉兰盛开、柳丝吐绿的日子里,我们到无锡梅村瞻拜了泰伯庙。这是一座古庙,据说,大殿已有500多年历史,1985年重塑的泰伯神像显得端庄慈祥。哦,这就是我们“勾吴国”的开国元勋!大殿门两边的楹联上写着:“让贤奔梅里泽被江南大地,至德化荆蛮功载千年史册。”“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泰伯真是功高无上,至德无名啊!公元前10世纪,正是殷衰周兴之际。周太王有3个儿子,即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生姬昌。周太王预见姬昌有出息,欲传位小儿子季历,以便将来季历传位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泰伯、仲雍为成全父意,兴周除纣,实现忠孝两全,就主动让贤,托名外出采药,直奔江南“荆蛮”之地。真如匡亚明先生1985年3月为泰伯庙所题对联那样:“孝亲在知亲让位于弟背井离乡哪怕披荆斩棘,从俗而化俗推已及人启蛮迪夷何忧断发文身。”他们入乡随俗,亦“断发文身”,并把先进的北方文化带到江南,受到土著居民的拥戴,被举为君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