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LU)直古桥甲天下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LU)直古桥甲天下,苏州东南25公里的(LU)直,以名胜古迹多闻名遐迩。民宅前街后河,古桥遍镇。

   苏州东南25公里的(LU)直,以名胜古迹多闻名遐迩。民宅前街后河,古桥遍镇。

   船驶过桥洞,犁碎荡漾圆月;俄倾,月复圆。从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今500多年来,这轮犁不碎的圆月就是镇东鸡鹅桥。它以花岗石砌成。结构全环型,上半个拱型在水面上,下半个拱型在河床中,映出“圆月”。桥面雕有“宝幡”、“莲座”以及几何形佛教图案。东市梢上的东大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拱形结构。花岗石砌成长52米、高12米、宽5.2米、两边桥坡共有66级石阶。高大伟岸,气贯长虹。每天它最先将一抹阳光迎进镇里,因此也叫正阳桥。它与鸡鹅桥相望,圆月夜,从鸡鹅桥孔望正阳桥,展现“长虹漾月”的迷人景色,令人赞叹。镇中心一段百米长的河道上密集着6座拱形桥,分别建于明、清和民初,全部花岗石砌成,俗称“五步一桥”。坐落在南栅河道拐弯处,花岗石做桥基、砖砌桥栏的“三步两座桥”:环壁桥和金安桥,分别建于明、清两代,那憨朴厚实的花岗石身躯卧在一纵一横贯通二河二街桥基上成梁桥。淙淙清溪,二块青石板平铺其上,叫“赤膊桥”。穿过清代香花桥,在清风亭两侧,有建于明正德13年(1518年)装饰性很强的砖砌拱形小巧玲珑的东、西垂虹桥(二桥间原有庙已拆),俗称桥挑庙庙挑桥。位于镇中心建于南宋初有近900年历史的和丰桥,青石拱圈,桥基用武康石和花岗石砌成。每块桥面石上均有浮雕图案,十分典雅,雕刻的老寿星精细传神。它那紫褐色的面孔久经风霜,布满皱纹,装满世代甜酸苦辣故事。

   面积仅有一平方公里的镇集市区里,有9条卵石街道,街面狭窄,两边楼房可推窗握手。密密的民宅屋脊起翘,5.6公里河道、水巷密布,7000余人口。桥最盛时有72座半,现存41座,均完好无损,点缀、划分着水巷空间,贯通全镇交通纽带。其中建于宋1座、明12座、清19座、余为民国初期建,是乡镇古桥博览馆。密度远远超过威尼斯平均每平方公里2座桥的记录。也超过苏州城内明末清初有桥308座,平均每平方公里15座桥的记载。到1985年统计,仅剩161座了,密度下降近一半!至今尚未见到新闻媒体报道全世界有哪个乡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原始风韵的古桥超过41座的讯息。堪称(LU)直古桥甲天下了!

   镇上的名胜古迹有建于梁天监二年、已有1500年历史的保圣寺及其古物馆。雕塑于唐或北宋(年代尚未定)的9尊彩色罗汉。唐诗人陆黾蒙墓。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墓及其纪念馆。北宋高3米的幡竿夹和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六朝时依刻的四面石造像。明代天王殿、明末清初古钟、雕凿于明代、有多种形状古朴生动千米长的条石驳岸上的揽船孔,富有观赏性。街上还能看到一些农村老妇穿戴传统民族服饰:以头发、大发髻、发簪、红线、几朵小花朵、包头巾装扮头饰,以表心灵手巧。穿拼接衫、束膀裙、着绣花鞋等等古老风景线。(朱步器)

   注:

1、上文提到威尼斯和苏州城内桥的密度,引自2002年3月2日《扬子晚报·苏州的桥》一文。

2、(LU)直属吴县市所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 吴文化—古迹寻踪—华庄的清朝古桥真不少
据当地老百姓反映,在滨湖区华庄保存有较多古桥!昨天,记者闻讯前往华庄巡塘和张桥港,寻访了其中两座保存完好的石拱古桥。华庄离太湖极近,境内水网密布,有许多河流通太湖,并通向全国各地,因此石拱桥也很多。张桥港的这座古桥,离太湖仅1000多米,建在一条蜿蜒小河上,可以想见当年这条河风景十分秀丽,两岸绿树,远眺太湖。现在因为水葫芦成灾,没有打捞,河内全是腐朽水草,也不行船了。小桥的造型小巧玲珑,就像一轮横卧水中的弯月,十分优美。它全部是用金山石建成的,因年代久远,许多小树从石缝中长出来,显得古色古香。因为道路拓建,小桥已拓出一段,桥面和朝太湖一侧,被水泥和石块覆盖。从另一侧观察,桥梁下凿出“重建张桥”,一对桥楹联中一联被蓬草掩盖,因此只看得清另一联,“客莫问津谁惊蛟龙腾跃”,蛮有气势。“张桥”保存极完整,一点也没有损坏,仅从桥的精致判断,让人觉得这里该是一处江南园林。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还是蛮热闹繁华...
· 吴文化—古迹寻踪—四百年古桥完好如初
在洛社镇陡门、天授两村(街)的交汇处,有一座建成至今400余年的古石桥———东陡门桥。据该桥石碑铭记,该桥始建于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历经数百春秋沧桑,几度重修重建,第一次在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重修,第二次在清光绪14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来,当地镇村对古建筑的高度重视,多次加大对古桥的修缮、保护力度,使其保持坚实古朴的原有风貌,堪称是惠山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石桥。历史上因此处地势独特,素有“陡门十三浜,浜浜有活水”的传说,陡门浜是其中重要河道之一,涓涓碧水自西向东,穿越沪宁铁路折向京杭古运河相连接,向东流入锡澄运河。东陡门桥西边原还有西陡门桥,两桥相距不过里许,因早年水利改造而折桥建闸。旧时东陡门桥贯通南北两条老街,沿街两边相拥着各类店铺摊点,买卖有序,桥东侧建有陡门蚕茧收烘站,沿河还设置码头,水路通达,每当鲜茧上市,船运人挑,更添闹猛,当地乡民曾誉为“朝秦...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
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古街。记者昨天再次访问了江阴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老街,令人惊叹的是:历经风雨飘渺后,它们古韵犹存,古朴仍在。泾河边,古石板依旧坚硬。在江阴长泾镇流淌不息的泾河边,是起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的老街。老街旁泾河上有座石环大桥,当年因有了这座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成了集市和闹市,古街由此而生。沿河的老街上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生活宁静,不少居民在老房子内开了服装等店铺,然一个多小时内记者没有看见有人购物,但店主却仍然满意,她认为本来这仅是凑热闹,这里的物品也较便宜,三个发饰也只卖1.5元。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是地面上的长短不一的石板,一名老街居民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此,这些石板年代久远,没有被换过。在这长泾的老街上,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居,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子,为了保护这故居,长泾镇今...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