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一代名相陆宣公祠堪称一绝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一代名相陆宣公祠堪称一绝,惠山古镇中一大名祠陆宣公祠的建筑平面图再现民间,这则消息由本报近日报道后,引

  惠山古镇中一大名祠陆宣公祠的建筑平面图再现民间,这则消息由本报近日报道后,引起各方重视。据有关专家察看对比,这张建筑平面图对研究惠山古镇祠堂群的历史和修复工作,均有一定意义。

   陆宣公祠,位于无锡市惠山直街,是陆贽在锡后裔祭祀祖宗的祠堂。陆贽牗754—805牘,嘉兴人,字敬舆,18岁中进士,21岁又殿试第一,得中状元。由于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对国策事事通晓,诏书写得特别好,深得德宗皇帝宠信,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牗宰相牘。他为官清廉,拒贿拒贪,为此而得罪了不少人,受到官场非议,他写下了“暴物残民,莫大于贿”,表示自己的愤慨。陆贽还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有许多治国思想利国利民,如减少征发徭役,扩大漕运、增加人口等。后来,由于敢于直言被贬,虽到唐顺宗时召回他,但是病衰的陆贽未及欣慰就与世长辞,谥号“宣”,故称陆宣公。一代名相,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美好传说。

   陆宣公在无锡的祠堂始建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牗1101牘,根据家谱记载,是陆公到锡后建,祠堂所建地址为惠山秀嶂街。后来,清康熙、嘉庆年间曾两次重建。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从家谱“惠山宣公祠堂图”看,祠堂坐北向南,文保专家石泉森分析原建筑是四开间,三进,戏楼、池桥都画得一清两楚。比较现存建筑,只有二进了,栅门已在30多年前拓路时被拆除了。现在,过门间后为戏楼,下临水池,池上架有通享堂的石桥。享堂为硬山顶建筑,二层,面阔三间9.05米,进深八架为6.9米,高7米。

   据惠山古镇修复保护建设办公室夏泉生介绍,陆宣公祠是惠山古镇中祠堂群中6个宰相祠堂之一,祠堂级别高,建筑极具特色。虽然面积不大,却在小天地里做出了大文章,将约20平方米的小天井筑成水池,引二泉水,做石桥,还布置有戏楼,用心可谓巧妙,这样的建筑形式堪称一绝。在惠山古镇的恢复中,陆宣公祠也将恢复其原貌,这张建筑图可谓出现得十分及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惠山顾端文公祠
无锡惠山顾端文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顾氏族人祭祀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场所。顾宪成(1550-1612),无锡张泾人。家境贫寒,自幼聪敏好学,万历八年举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员外郎、文选司部中等职,为官正直。因触逆万历皇帝而被削职,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回到家乡无锡。顾宪成回乡后仍关心朝政,并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抱负寄托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他除了在家乡泾里(张泾)讲学外,曾在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等名胜之地举办讲座,研讨学问,史称“龙山胜会”,可与宋代江西著名的“鹅湖大会”媲美。后顾宪成又与高攀龙在1604年共同发起兴复“东林书院”,彪炳青史。惠山有邵宝建的“二泉书院”,顾宪成曾为之作记。在顾宪成去世的翌年,其后人在二泉书院旁紧靠惠山寺择地建祠。崇祯初,因顾宪成为官品行端正,得谥号“端文”,祠名因此名为“顾端文公祠”。顾端文公祠原有墙门、照壁、正殿、庑房、享堂河亭等...
· 吴文化—古迹寻踪—苏氏宗祠
无锡市在建设“蠡湖新城”中,要把苏氏宗祠作为文物古迹保护起来。据本人所知,原先苏氏宗祠在无锡地区,四乡八镇分布甚广,凡聚族而居的都设祠堂,约计有数十座,至今基本湮没,惟独在滨湖区的苏家渚还保存着一座苏氏宗祠,其实也只是苏氏分支的宗祠。世界苏氏的总祠在四川省眉山县,祠中立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塑像以祀,故世人称其为三苏祠。海外苏氏后裔每年要组团前往凭吊瞻仰,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地区的苏氏大祠在常州早科坊,称为二贤祠犤苏轼(东坡)、杨时(龟山)合祀犦,在2001年常州市城建大开发中被拆而毁。当时,无锡地方为纪念苏东坡也设大祠,即苏文忠公祠,根据北塘区区志稿本记载,该祠原坐落在惠山泰伯殿旁,堂名谓:“梁溪堂”,随年代变迁,这座古老雄伟的名祠早被毁而湮没,成为历史的遗憾。苏家渚位于滨湖区蠡园乡(旧称三宝乡)西南隅,太湖内湖五里湖的西湄。苏家渚的苏氏始祖,就是苏轼的十一世孙...
· 吴文化—古迹寻踪—千年孝子祠
在“惠山一百十八祠”中,华孝子祠是始建年代最早,现存祠址范围最完整,也是建国后于1957年第一批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以及目前第一个按传统祠堂文化特定内涵予以恢复的“第一古祠”。该祠堂的祀主华宝,又是第一位被正式写入国史的无锡平民。为此特开辟“华孝子祠”专集,以飨读者。掌故:千年孝子祠无锡华氏的祖先,是殷末商纣王的庶兄微子,但他和残忍的纣王刚好相反,与亲戚箕子、比干一起,被孔子称赞为“殷有三仁焉”(三位具有高尚道德和爱心的人)。微子的第十一代后裔正考父,在春秋宋国的襄公执政期间,官居大夫要职,封邑在华地,其后代就将“华”作为姓氏。到了三国吴时,华氏一脉迁居无锡。华宝的父亲华豪,在东晋义熙末(公元418年前后),应征赴长安(今西安)戍边,临行前对八岁的华宝说:须等我回来,为你举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谁知长安陷落,华豪殉难。信守诺言的华宝直到七十岁,仍然梳着童...
· 吴文化—古迹寻踪—触摸惠山古祠
惠山古祠的前世今生所谓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此外还是管理宗谱、讨论族中事务、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后来祠堂成为祭祀祖先或有功德于国民的先贤们的庙堂,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京杭大运河从无锡惠山东麓蜿蜒流过,到黄埠墩伸出一条小河汊——惠山浜,直抵惠山脚下。窄窄的小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当年却是历代帝王下江南、游惠山的必经之路。就在惠山东麓、惠山浜两岸,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却密集分布着一批古祠堂群及其它古建筑,经过近几年调查,确认共有118处,为江南也为国内少有,世界罕见。这就是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去年6月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苏州召开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商定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在待选范畴。其申报的主要理由是,古祠堂群清晰反映了无锡工商形成...
· 吴文化—古迹寻踪—追寻晚明名园愚公谷
愚公谷,明万历年间,无锡邹迪光建在惠山寺与黄公涧之间的私人别墅式园林。园林兴于万历17年(1589年)左右,成于万历33年(1605年)左右,败于明代崇祯年间(约1637年左右),历时四五十年。在它的全盛时期,名声远播,决不在现存名园寄畅园之下。今天,我们到惠山,沿着愚公谷当年的轮廓,还能看到郭沫若先生所书的愚公谷匾额及关于愚公谷古园林的介绍。园内有土山、荷池、石公堕履处小石梁刻石、古银杏、古玉兰,这些当年愚公谷内的遗物,历经四百余年的沧桑后,依稀可辨昔日遗踪,为人们探寻名园当年风采提供了明证。在这探寻访古的过程中,往往会给旅游者带来无穷的乐趣。记述愚公谷园林的地方文献很丰富。其中《愚公谷乘》记叙最为详情,记录了愚公谷全盛时期的风貌。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大致可以将愚公谷园林白描勾勒一番:愚公谷,南至黄公涧,西至二泉,北至惠山寺,东至秀嶂街,占地约3公顷,相当于寄畅园的三倍左右,园内有六十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