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蒋墩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蒋墩,著名的《史记》中,有一代兵圣孙武“演阵斩姬”的记载,每次读之,曾一次次使我产

   著名的《史记》中,有一代兵圣孙武“演阵斩姬”的记载,每次读之,曾一次次使我产生寻访它遗迹的冲动和愿望。相传“演阵斩姬”和吴王设坛拜孙武为将,都发生在这里。

  从苏州古城出发,向西南行20余公里,经横塘,过木渎,便到了胥口镇的蒋墩村。山以村名,海拔仅30余米的蒋墩山就坐落在村子前,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代兵圣孙武曾在这里,演绎了无数与他有关的美妙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演阵斩姬”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孙武就“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命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只因这些宫女平时娇宠惯了,演练只当儿戏,队形散乱。孙武三令五申而鼓之,仍不见效,便下令斩了为首的二姬,才使操练井然,“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清代诗人徐芝峰写诗道:“兜牟脂粉笑逡巡,却叹将军戏作真。一剑骈诛君侧宠,诏吴偏有浣纱人。”

  蒋墩山,又名将登山、教场山,傍依太湖,风景幽丽。登上不高的山顶,迎风而立,环顾四周,远畴平野,尽收眼底。在我身旁的不远处,平展着两块开阔地,均足有百余米见方,可容兵数千,这就是相传的孙武操练士兵的大、小教场。站在这里,不免生发思古之情,眼前浮现出吴王设坛拜将、孙武操练士兵跑马射箭、斩杀二妃的情景,那铁甲兵勇的呐喊声和剑戟相交发出的青铜之声,穿越了漫长的时空,仍回响在我耳边。往事越千年,当年的教场,已被历史的灰尘所掩盖,只让我们后人寻觅到它隐约的印痕。陪同我的一位文物专家,指着在教场山南麓一处隆起的地方告诉我,那就是“二妃墓”的遗址,所葬的就是当年演阵中被斩的两位美姬。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述,在教场山之东曾有“二妃庙”,塑有二妃偶像,珠冠霞披,丰采秀丽。还有孙武坐像,全副戎装,神态威武。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二妃庙”被改作成了一所村民小学,“二妃庙”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遗址在那里。如今,当地政府和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在实地进行考证后,在教场山的孙武演兵场遗址、二妃墓遗址,进行了修缮立碑,以供人寻踪怀古。

  孙武年轻时从齐国奔吴,被吴王拜将后,率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后来飘然归隐,终老吴地。因此,苏州有着他的许多遗迹。近年来,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先后发掘和修缮了孙武子祠、孙武墓、孙武演兵场、二妃墓等遗址,并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建造了“孙武公园”、“孙武纪念塔”和“孙武苑”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对弘扬孙子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阿炳墓
江南第一山下有天下第二泉,泉之侧沿山道而行百余米有坟独处,是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坟极平常,一个小山坡上隆一个土堆,铺一壁水泥,碑不见巍峨,就嵌在坟堆,碑文凿得随便,字也不见铁划银钩,系阿炳知音杨荫浏先生所题,杨先生为一代国乐宗师,方外知之者不多,几次听得游人无端抱怨:“介蹩脚的字,也配给瞎子阿炳题碑?”多为上海的翩翩游客,他们心目中还有个阿炳的形象,杨荫浏何许人怕是不会知道的了,倘使阿炳泉下有知,游魂不散,当会操起他那把感天地、泣鬼神的胡琴叩击你的脑壳,正色道:“没有杨先生哪会有我瞎子阿炳?”诚哉斯言,倘没有杨荫浏的抢救,世界乐坛便没有《二泉映月》的风流,也就谈不上瞎子阿炳的地位。遥想当年阿炳贫病交迫、倚门企盼,杨荫浏心急火燎、马不停蹄,一曲《二泉映月》终于录下存世,天下如杨荫浏和阿炳之知音能有几?因此,有知音题碑,逝者幸甚。当月白风清、松暗泉明之夜,二位必定又在切磋音韵,...
· 吴文化—古迹寻踪—黄埠墩旧影重现
经捐赠者同意,市档案馆通过本报公布这张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的老照片——黄埠墩全景。家住曹张新村的杨钧健对前来造访的档案部门人士表示,捐赠照片旨在丰富无锡历史档案,像一些老的城建照片还可以服务于现在的无锡城市建设。杨钧健说,受他居住在上海的堂叔杨世奎委托,这张照片与另外20多张老照片于去年秋天被悄悄捐赠给档案馆。这批照片由杨家珍藏多年。经档案部门初步考证,画面上的黄埠墩系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的旧物。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