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伯渎港边觅旧踪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伯渎港边觅旧踪,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有条曲尺形的老街,因它位于古老的伯渎港与京杭大运河

   无锡南城门外的清名桥东侧,有条曲尺形的老街,因它位于古老的伯渎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故名伯渎港街。清代末年,这里是无锡著名的“八段米市”之一,也是船舶修造和砖瓦窑业十分兴盛之处,水上交通发达,茶馆酒肆热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就出生在这里。近年来,笔者经实地考察和多方面调查访问,发现他的故居仍在,如今虽被隔断成几块,分别开设了商店、做了居民住宅和划入了压缩机厂之内,但原建筑还保存30余间,现在的门牌号码有5个,即伯渎港117号至122号。

   祝大椿1856—1926,字兰舫,无锡人,幼年丧父,家庭无力供其读书,16岁时进无锡最著名的作坊曹三房冶坊当学徒。同治十一年1872又到上海大成五金号学生意。因学习刻苦,做事勤奋,3年满师时已很熟悉五金经营业务。光绪九年1883,自己在上海开设源昌商号,专营进口煤、铁、五金,还兼营拆卖旧轮船、买卖旧机器业务。因善于经营且恪守信用,客商十分信赖,盈利成倍增长。从光绪十四年1888起,先后独资开办上海第一家华商机器碾米厂——源昌米厂,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当时最大的华兴面粉公司。光绪三十年1904又独资创办源昌机器缫丝厂,并与无锡在沪的另一位著名民族工商业家周舜卿等发起成立上海商学会和锡金即无锡、金匮两县商务分会,他先后被推为上海商务总会议董和锡金商务分会总理,频繁奔波于上诲、无锡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又与人合资创办上海怡和源机器打包公司和公益机器纺织公司。因创业有功,曾获清政府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并被聘为农工商部顾问。清末民初,他的投资热情益发不可收,相继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创办上海源昌轧花厂、恒昌源纱厂、苏州振兴电灯厂、无锡源康丝厂、福昌丝厂和惠元面粉厂、扬州振明电气公司、常州振生电气公司、溧阳振亨电气公司、南通振通电气公司,人称中国的“电气大王”。民国六年1917,他又与无锡在沪的又一工商业巨子荣宗敬等发起成立华商纱厂联合会,他被推为临时议长。

   祝大椿在无锡故里伯渎港的这组房子,一半是祖产一说是他夫人陈氏的家产,另一半是他在上海发迹后扩建的。具体说,主轴线上的4进是建于清代的老房子,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平房,其中第三进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云纹,前有船篷形廊轩,后为双步廊,建筑艺术价值较高。主轴线两侧的房子都是后来扩建的,其中西侧有面阔3间、前后4进平房;东侧则为3开间两进、高二层的小转盘楼,其东北角的墙脚处至今还留有“祝士记界”的石刻界址碑。整个宅第规模较大,部分建筑做工精致,特色明显。
民国初年,祝大椿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先后与人合资创办两所平民学校,又将其故宅改为大椿小学堂,因此获得北洋政府所颁“敬教劝学”匾额;又曾相继资助建造通运桥、通汇桥,独资建造伯渎港上的大椿桥现改建为兴隆桥;还出资修葺龙光塔、保安寺和青山寺等。民国十五年1926,不幸遭车祸在沪去世,享年71岁。

   建国后,祝大椿故居大部分由政府房管部门经租,分别作为居民住宅和开设小商店。1956年,一部分成为新扩建的王源吉锅厂。1994年,锅厂停办,全部资产并人了无锡压缩机厂。祝大椿故居主轴线上的第三、第四进老房子,也划归了压缩机厂。

   云烟过眼,岁月流逝。曾对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祝大椿,其故居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至今却绝大部分房屋仍在,实属难得。2003年6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同意文化文物部门的申报,将这组建筑以“王源吉锅厂旧址”的名称,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可在适当的时机,将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更改为“祝大椿故居”,并创造条件按原状修复,对外开放,以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胡瑗古祠觅遗踪
惠山多古祠。在风景如画的二泉庭院东侧,清末民初,尚有一区保存完好的胡园,即崇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据大清《祀典》载,胡园系顺治年间胡氏后裔胡世昌所捐,并经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南巡时,为祠御书“经术造士”匾。雍正七年,准用库款修葺,地方官负责保护。乾隆二年奉旨重修。乾隆南巡时,邑令又集资重修。祠有厅堂三进。第一进供胡瑗塑像,二进设神位,三进藏书室。晚清时,邑人杨抡诗咏胡园:“丹桂香中金粟毯,胡园茶室更清幽;半池秋水一轮月,曾照当时十二楼。”十二楼为邹园愚公谷故址。至民国初的《惠山新志》,还记述祠中有天钧楼、仰止堂,对山精舍,云外天香阁等,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纪50年代末,残祠改筑为滨湖山馆,其间池石假山依旧,桂花更盛,让更多游人来此感受蟾宫折桂的梦想。胡瑗(993-1059)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是位传奇式人物。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
· 吴文化—古迹寻踪—银渚港桥
南泉镇的湖边港口有一座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壬午年,即公元1702年。乡人对这座桥的雅名“普济桥”恐怕不怎么熟悉,但“银渚港桥”却因地、因港而得名。银渚港桥位于结籽湾东端的银春渚,遥对东太湖,横跨银渚港,西连山军嶂,北临梁溪。桥身不长,石结构,单孔拱形,桥体线条简约凝重,显得古朴端庄。桥面两旁石柱对称,石柱之间又是整块的金山石作栏杆,矮矮的,可以让人倚坐歇息。桥南面的栏杆石外侧镌刻着“普济桥”三字,两行题款是“乾隆壬午年壬子月某日立”和“咸丰丙辰年壬辰月某日立”。桥洞南北各有一副对联,其中南面一副“枕流横锁湖光绿,面水遥涵山色青”,最能生动描述其优美的地理环境。桥东堍沿湖驳岸经水冲浪击,或松动,或坍塌,明显镂刻着岁月侵蚀的痕迹。桥西堍连接着一座庙宇,早作了乡镇企业的厂区。桥堍下有一广场,昔年,每逢傍晚,渔船归港,灯火闪烁,炊烟缭绕,人声喧沸,是一处繁华的渔产品集市。“可嘉石拱萱亲臆,孕纳征帆诉...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觅“阖闾大城”
游客可是越来越多了,可祖国的大好河山千千万,大伙为什么会对苏州情有独钟呢?老苏州自豪地对我说,除了山美水美人也美之外,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更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可这2500年,这听上去实在是太遥远了,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还能亲身感悟到几千年前的姑苏神韵吗?这里是木渎镇新华村,老一辈的人呢都管它叫万家村,村里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满杂草的土岗,至于这些土岗的来历和年纪,就连上了岁数的老大爷也说不清楚。我十岁左右时这条土岗更突出,估计是造城墙的东西,实际情况说不清楚虽说有些好奇,但天长日久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然而,这些湮没于田间的土岗在考古人员的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贝。苏州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照根告诉我们,在去年下半年以春秋吴国晚期都城为主题的吴文化调查中,苏州西南的胥口、木渎、枫桥、横塘、藏书等山地和平原都发现了像这样的长条形土岗,断断续续,连绵不绝有40多里。为了探明究竟,今年开春...
· 吴文化—古迹寻踪—黄埠墩旧影重现
经捐赠者同意,市档案馆通过本报公布这张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的老照片——黄埠墩全景。家住曹张新村的杨钧健对前来造访的档案部门人士表示,捐赠照片旨在丰富无锡历史档案,像一些老的城建照片还可以服务于现在的无锡城市建设。杨钧健说,受他居住在上海的堂叔杨世奎委托,这张照片与另外20多张老照片于去年秋天被悄悄捐赠给档案馆。这批照片由杨家珍藏多年。经档案部门初步考证,画面上的黄埠墩系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的旧物。
· 吴文化—古迹寻踪—七尺场旧居
先祖父君辉公出身在东亭仓下村的一户耕读家庭中。仓下,在锡城之东,距倪云林故居祗陀寺不远。先祖父幼即脱颖,读书勤勉,才学颇高,但时运不济,在清末高榜秀才后,却再未中举。因先祖父为饱学之士,邑中豪门相继延请为塾师。其在薛福成府第施教时,选中附近七尺场的一处居所作安身之地。有关七尺场,据传,有两姓人家为争地,互不相让,经人劝解后幡悟,甲姓先礼让三尺,乙姓思忖:憔次胰郑业被鼐词郑嗳贸鏊某摺F叱叱∫蚬识妹?/p>七尺场巷子虽不深,却也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先贤薛福成、荣德生、钱钟书等旧居皆在方圆百米之内。先祖父曾作自挽联:“负七尺躯,携半壶酒,冷眼看来,毕竟为谁留世上;做一场梦,抛万卷书,掉头归去,从今不复到人间”。将七尺场三字嵌入联内,其喜爱之极,可见一斑;其钟情之真,至死不渝。居所有一块面积不小的园,园中花木扶疏。东侧园墙,爬满凌霄。一年四季,花事繁茂。树的种类也不少,西侧一株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