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东山渡桥老街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东山渡桥老街,渡桥街在渡水港的两岸,东西走向,以渡桥北街最为热闹。渡桥是个活码头,曾经是出

   渡桥街在渡水港的两岸,东西走向,以渡桥北街最为热闹。渡桥是个活码头,曾经是出入东山的门户。

  老街不长,也不宽阔,但有关百姓生计的衣食住行,三百六十行却应有尽有,米店有同泰森、裕润、益丰等四家,一般都是外店内坊;茶馆有森福楼、得意楼等五家,有的还兼书场,饭店有洞庭大菜馆等。

  老街从黎明开始,就有各种摊贩沿街叫卖,使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如馄饨担、汤团、酒酿、山东大馒头……浜场上有卖煎饺的小行灶,煎盘里分别煮大饺小饺,大饺中可放虾仁、鸡蛋,煎好的用篮头一装带回家去又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十分方便。河道里的水上贸易也很频繁,有网船的鱼虾、有萝卜、青菜、莼菜船、有西瓜、甜瓜、冬瓜船;还有菱船上“要买沙角菱野菱到船上来”的叫卖声……两岸人家就近方便,有的在河边石阶上交易,有的干脆打开小屋或小楼的窗户,放下一只竹篮及银钱,吊上需要的货物,货银两讫。

  渡桥北街的东端有座石平桥,叫连璧桥,殿泾港里的流水从桥下注入渡水港,渡水桥与连璧桥形成“丁”字形的两顶双桥,沿殿泾港有殿泾港路,直通殿前,这是从渡桥到东山老街的必由之路,沿港的人字形细砖铺地路上一边有石栏杆,一边是商店与人家。商贩们靠着石栏杆,搭出一排简易棚廊。

  渡桥街因渡水桥而得名,桥在街的东端,该桥又名具区风月桥(具区是太湖的别称)很有价值,知名度极高,在《辞源》中也有“风月桥”的条目记载。此桥始建于元朝,明代吴天会重建,桥长48米,高8.7米,两端桥堍各有石堤120余米,桥头造屋三间,供行人歇息,筑有亭子,行人在此可饮水解渴。

  渡桥在东山公路通行之前,曾是出入东山的交通要道,桥顶行人匆匆过,桥下舟楫缓缓行,每当轮船、航船到达码头时,船只靠岸,缆石系舟,更是十分繁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的旧故所在地,她位于无锡市西郊梁溪路南,原属荣巷镇的管辖地。老街全长约200多米,街宽不到10米,老街的建筑大都是晚清风格的,老街住着约百户人家。我从小生长在荣巷,整整25年,天天走在荣巷老街上,日复一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当骑车穿梭于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我便不免留恋起荣巷老街的生活情景。老街生活虽然有点原始,但她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她没有现代化的美容院,只有两爿国营理发店,星期天小孩剃头要等候半天,但决没有现代所谓的多样化服务项目。尽管在荣巷西街一爿油条大饼店,买油条至少要排起二三十人的长队,那位瘦高的中年妇女不紧不慢地翻动着油锅中的油条,排队等候时嗅着油锅散发出的香味,至今令人回味绵长。尽管现在各种中外高档食品随时可以品尝,但总感到还是那时老街的酒酿、大饼油条、硬糖吃得最舒畅、最自在。还记得那时全家吃水靠抬...
·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镇
荣巷,在无锡城区西,位处河埒镇地区中心,锡宜公路横贯而过。河埒镇镇政府设在荣巷老街之百余米之梁溪路(即锡宜公路无锡近郊段)边,居荣巷新镇区之中。荣巷老街系明代中叶起荣氏家族家属聚居成镇,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里,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荣巷老街的锯齿形街道,小弄交织的民居格式,及现存较多明清古宅建筑,构成了别具一格他处绝少的江南水乡另一类水陆相衍型古镇。荣巷又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上世纪初,镇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实业,以纺织、面粉业为主,于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与买办工商经济的夹缝间艰辛经营,终于建立了中国棉纺织工业与面粉加工工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大型工商业体系,同时为造福桑梓,在家乡创设建造公路,桥梁,园林、学校、文化等等公益事业,使荣巷当时成为无锡近郊最为繁荣的街镇。上世纪的上半个世纪,无锡有“小上海”之称,荣巷则被誉称“小无锡”。荣巷旧民居区,南临梁溪河北的大片鱼池,由梁溪分支的小河自南深入...
· 吴文化—古迹寻踪—陶都的老街
一天早晨,翻阅《宜兴古韵》这本书,看着那些老街的照片,我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沉醉和向往。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和生活的现代化,那些乡下的老街,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又在演绎着怎样的生活风情?我决定离开城市,去老街走走。蜀山老街蜀山老街沿蜀山西南山脚而建,西濒蠡河。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地,来来往往的船队依然显示着当年的繁华。但是运载的并不全是陶瓷。老街过去家家户户开着小店,许多是制作和经营陶瓷的作坊。现在,在老街的某个幽深的庭院里,偶尔也有几户人家在制作着花盆或茶壶,它们似乎仍在顽强地提醒着人们,这里积淀着中国紫砂厚重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顾景舟、徐汉棠、徐秀棠和曹婉芬等紫砂大师,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轻轻从老街的青石板上掠过,人去屋空,把背影留在老街斑驳的记忆里。一位老人拉起了二胡。哀怨的二胡竟是那样的悠长而感伤,老人是否在追思老街繁华的过去,回想蜀山山坡九条龙窑烟焰张天,火红一片的夜晚...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
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古街。记者昨天再次访问了江阴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老街,令人惊叹的是:历经风雨飘渺后,它们古韵犹存,古朴仍在。泾河边,古石板依旧坚硬。在江阴长泾镇流淌不息的泾河边,是起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的老街。老街旁泾河上有座石环大桥,当年因有了这座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成了集市和闹市,古街由此而生。沿河的老街上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生活宁静,不少居民在老房子内开了服装等店铺,然一个多小时内记者没有看见有人购物,但店主却仍然满意,她认为本来这仅是凑热闹,这里的物品也较便宜,三个发饰也只卖1.5元。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是地面上的长短不一的石板,一名老街居民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此,这些石板年代久远,没有被换过。在这长泾的老街上,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居,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子,为了保护这故居,长泾镇今...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