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再访城皇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再访城皇山,早就听闻吴中越溪有座道教名山―――城皇山,山名有点像旧时中皇家围苑守猎之所,

  早就听闻吴中越溪有座道教名山―――城皇山,山名有点像旧时中皇家围苑守猎之所,据传有此一说。上月下旬,匆匆到过城皇山脚下,远见得道院朱墙青瓦,连绵于城皇山巅,其时偶有薄云浮动,更使道院若隐若现,平增肃穆。而天光已晚,错过机缘一次。

  而我心有不甘。本月,恰逢苏州市文联张君询我有无清静雅致之所小憩?心中窃喜,答曰:城皇山道院。隧借此成行。

  翌日,吴中区街道教协会长徐道长很早地便在山门殿迎接我们了,手执拂帚,青衣白裤,一派道骨仙风。据载,城皇山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于清朝乾隆时期,毁于民初。期间,几度兴废,几经变迁,城皇山道院在吴越大地上沉浮起落,随着历史的洪流,这一饱经沧桑的千年道院,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碾转,最后缓缓消失在烟雨中了。真是一荣俱荣,一焚俱焚,奈何、奈何……

  而历史永远是推陈出新的,眼前的道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复的,而浑混的我们居然看不出丝毫,一切均按旧有的格局加以重建,匠心独具。修建过程还有一小插曲,据说,住持徐道长曾有拿出自家房契贷款和积蓄筹资建道院之义举,其精神之执著,道义之坚纯,令人肃然起敬。

  城皇山道院全部择用砖木仿宋结构,显得大气而恢宏,充分体现了宗教文化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建设中,还别出心裁地恢复了吴王携西施取画眉泉水梳妆等摩崖石刻,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墨迹,百米文化碑廊,尽可能地衬托出了宗教旅游基调,相得益彰。

  及至正山门,已清晰能辨院内的钟鼓声声了,有道是暮鼓晨钟古风依旧。其内烟雾缭绕道乐阵阵,“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轻飘处处闻”,乐声低沉而清越,回荡在苍松翠柏间,回荡到小院中,回荡到山泉缓流的楼阁间,仙乐弥漫了整处道院,仿佛这里就是人间净土,世上桃源。徐道长陪我们游了洄溪草堂、太乙殿、牍楼、遇仙亭、文昌殿……一路行将下来,令我有种放眼环宇的浩瀚之气,显示了城皇山是大家而不是小家,这是混淆不得的。殿内神像造型古朴栩栩如生,木雕泥塑经过能工巧匠的捣鼓、摆弄,居然也可以是这个样子?同行者无不哑然。

  登日月亭而望远,群峰叠翠苍松翠竹山川明媚,太湖浩渺一望无际,真有“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三千年历史默数胸中”之豪气。百丈外的山门集市,人头攒动,敬香游客多如过江之鲫,人声喧阗,好一幅日和景明国运昌盛的佳世之作。

  当我步出道院时,院门口黄发少年正对仗嘻戏,黄墙之外三两农人正平和劳作,远处鸡犬相闻……哦,我是真不知魏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蒋墩
著名的《史记》中,有一代兵圣孙武“演阵斩姬”的记载,每次读之,曾一次次使我产生寻访它遗迹的冲动和愿望。相传“演阵斩姬”和吴王设坛拜孙武为将,都发生在这里。从苏州古城出发,向西南行20余公里,经横塘,过木渎,便到了胥口镇的蒋墩村。山以村名,海拔仅30余米的蒋墩山就坐落在村子前,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代兵圣孙武曾在这里,演绎了无数与他有关的美妙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演阵斩姬”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孙武就“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命随鼓进退,左右回旋。只因这些宫女平时娇宠惯了,演练只当儿戏,队形散乱。孙武三令五申而鼓之,仍不见效,便下令斩了为首的二姬,才使操练井然,“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阿炳墓
江南第一山下有天下第二泉,泉之侧沿山道而行百余米有坟独处,是为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坟极平常,一个小山坡上隆一个土堆,铺一壁水泥,碑不见巍峨,就嵌在坟堆,碑文凿得随便,字也不见铁划银钩,系阿炳知音杨荫浏先生所题,杨先生为一代国乐宗师,方外知之者不多,几次听得游人无端抱怨:“介蹩脚的字,也配给瞎子阿炳题碑?”多为上海的翩翩游客,他们心目中还有个阿炳的形象,杨荫浏何许人怕是不会知道的了,倘使阿炳泉下有知,游魂不散,当会操起他那把感天地、泣鬼神的胡琴叩击你的脑壳,正色道:“没有杨先生哪会有我瞎子阿炳?”诚哉斯言,倘没有杨荫浏的抢救,世界乐坛便没有《二泉映月》的风流,也就谈不上瞎子阿炳的地位。遥想当年阿炳贫病交迫、倚门企盼,杨荫浏心急火燎、马不停蹄,一曲《二泉映月》终于录下存世,天下如杨荫浏和阿炳之知音能有几?因此,有知音题碑,逝者幸甚。当月白风清、松暗泉明之夜,二位必定又在切磋音韵,...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觅“阖闾大城”
游客可是越来越多了,可祖国的大好河山千千万,大伙为什么会对苏州情有独钟呢?老苏州自豪地对我说,除了山美水美人也美之外,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更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可这2500年,这听上去实在是太遥远了,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还能亲身感悟到几千年前的姑苏神韵吗?这里是木渎镇新华村,老一辈的人呢都管它叫万家村,村里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长满杂草的土岗,至于这些土岗的来历和年纪,就连上了岁数的老大爷也说不清楚。我十岁左右时这条土岗更突出,估计是造城墙的东西,实际情况说不清楚虽说有些好奇,但天长日久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然而,这些湮没于田间的土岗在考古人员的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贝。苏州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张照根告诉我们,在去年下半年以春秋吴国晚期都城为主题的吴文化调查中,苏州西南的胥口、木渎、枫桥、横塘、藏书等山地和平原都发现了像这样的长条形土岗,断断续续,连绵不绝有40多里。为了探明究竟,今年开春...
· 吴文化—古迹寻踪—触摸惠山古祠
惠山古祠的前世今生所谓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此外还是管理宗谱、讨论族中事务、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后来祠堂成为祭祀祖先或有功德于国民的先贤们的庙堂,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京杭大运河从无锡惠山东麓蜿蜒流过,到黄埠墩伸出一条小河汊——惠山浜,直抵惠山脚下。窄窄的小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当年却是历代帝王下江南、游惠山的必经之路。就在惠山东麓、惠山浜两岸,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却密集分布着一批古祠堂群及其它古建筑,经过近几年调查,确认共有118处,为江南也为国内少有,世界罕见。这就是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去年6月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苏州召开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商定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在待选范畴。其申报的主要理由是,古祠堂群清晰反映了无锡工商形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