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相王庙与苏州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相王庙与苏州城,相王庙是苏州古城区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与苏州古城具有相同久远历史的古庙宇。人

  相王庙是苏州古城区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与苏州古城具有相同久远历史的古庙宇。

  人们习惯于将庙与寺一同称呼为“寺庙”,其实庙与寺是不同的。庙为供奉并祭祀祖宗神位或历史名人、地方神灵的处所,如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供奉地方神灵土地神的土地庙,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地方称太庙;寺为佛教、教等宗教供奉、礼拜、讲经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如诸多的佛寺和逭嫠碌取?

  那么,苏州城里的相王庙当年供奉和祭祀的又是何方贵人呢?今天在相王庙外烧香叩首的人们只知道他们祭祀的是“相王老爷”,至于这位相王爷是何许人,则说不大清楚了。

  其实这位“相王老爷”还真非等闲之辈,他姓桑名湛璧(亦有史料记载姓桑名湛),是吴王阖闾手下一位骁勇的将军。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顺应日益激烈的诸侯争霸战,将建造一座坚固的苏州城的动议提上了日程表。公元前514年阖闾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择地址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在当时而言可谓气势恢宏的苏州城,时称“阖闾城”。此城周长47里210步2尺,约相当于今天的24公里。这座苏州古城历经二千五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城址至今未变。如今,这样规模和历史的古城在全国范围而言可谓绝无仅有,史学家们因此称苏州城是“全国第一古城”。

  吴王阖闾当年在造苏州城时,亦并非一帆风顺。苏州地处长江冲积平原,海拔极低,地下水资源丰富,周边河湖水文状况复杂,在有些地段城墙造好即坍塌,为此军民多有牺牲。尤其在建造东南部分城墙时,遇到汹涌的暗流和漩涡,一时建造工程受阻。当时人没有今天的科学常识,人们纷纷议论这是水中的蛟龙在作怪,在用了许多镇妖降怪的方法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桑将军亲自出马,他驾驶一条装满木材树枝以及各种镇怪之物的木船,无畏地驶向漩涡中心。在巨大的吸力中心,人们看见桑将军的木船在顽强地挣扎和奋斗,突然一个巨大的水花溅起,桑将军和木船一下子被吸入水底,待等波平浪静,人们惊奇地发现骇人的大漩涡消失了,水面渐渐恢复了平静,城墙得以顺利筑成。但是桑将军和他的木船却再也没有出现。修筑城墙的军民和附近乡农哭声喊声震天动地,人们被桑将军伟大的献身精神和英雄的壮举所震撼所感动,长久地自发用各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渐渐被神化和偶像化了。吴人自发地在苏州城的东南修筑了供奉桑将军塑像的庙宇,用以纪念为修筑东南城墙而献身的英雄。从此,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以及桑将军的生日和忌日,四方八乡的人们风雨无阻地前来烧香祭祀,人们祈求桑将军能为他们降灾消祸,保佑生活平安富足。到了唐朝,民间的活动通过地方行政长官的奏折上报朝廷,皇帝正式敕封桑将军为相王神,护佑吴民安康富足。从此,祭祀他的场所亦正式封为“赤阑相王庙”,庙内供奉的神像除了相王神外,还有其妻、子。相王庙的香火亦愈益兴盛,相王庙的规模愈益恢宏,庙产房宇达1054间。相王庙前的桥和路均因其得名,相王桥、相王路至今尚存。直至明清,封建帝王尚屡下敕令加封相王神。当年在盘门东城下古蛇门旁还有“相王坟”存世。

  如今,古老的相王庙作为我市第178号控保建筑,历经各届政府的修缮,正日益焕发迷人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糜伯芹与花将军庙楹联
在雪浪镇庙桥村庙桥街的北街头,原有一座花云将军庙,主要是祭祀元末跟随朱元璋抗击元军的花云将军而建的庙宇,1954年以前庙里香火甚旺,在锡南地区颇有影响。每年农历8月12日庙会,其场面与静慧寺、成性寺、方湖寺等毫不逊色。据村里老人回忆,花云将军庙的将军殿中,有花云将军及夫人的塑像,而花云塑像是个大花脸,因而地方上多称他为花脸将军。塑像坐北朝南,东西各置几个差役塑像,手里还拖着一根竹棒,人称“拖竹爿”的,十分威武的站立着,此外还有两块“肃静”、“回避”的牌立在殿门之两侧,整个将军殿正像一座府,引人注目的是在殿中两根庭柱上,曾挂着硬匾半圆楹联一副,黑底红字,字体苍劲有力,颇有功底。楹联的内容为:何佛非人,得悟三生便入圣;即空是色,能持半偈便超凡。下面的落款为:里人糜宗让谨撰并书。此联是清末时期重修花将军庙时,由庙里的方丈专门约请地方名士糜伯芹题撰书写而成的。糜伯芹先生运用佛经中的内容起联,将善男...
· 吴文化—古迹寻踪—孚泽庙宋碑
孚泽庙是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内古刹龙寺的前身。庙内原有距今800年的宋代牒碑一块,砌立于大殿东壁靠近千斤大铁钟。“敕赐孚泽庙”中的“敕”字,旧指皇帝颁发的命令。而“孚泽”之额名,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赐,且由当时李纲右丞相挥毫书写公文,当地老人都称之“李纲碑”。再后由朝廷掌管宗教礼仪的太常寺检准建炎(高宗赵构)、淳熙(孝宗赵炅)已降旨庙额,直到开禧(宁宗赵扩)二年九月刻碑。从上奏、赐名、降旨、检准、到刻碑,跨越北、南两宋好几个帝皇,前后约九十年之久,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细读此碑下方另有刻写的难以置信的故事记载,除掉左下方的缺角,基本可以对上号。由于这块金石录的可贵,清光绪十一年曾修缮此碑,在碑刻上也作记录。“文革”初期,该碑由山军嶂山龙寺用一辆手扶拖拉机专程运往原惠山历史博物馆加以保护,后来才转移到市中心碑刻馆集中收藏管理。好几年前,我市召开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与会代表们都曾提出为该碑立案,目...
· 吴文化—古迹寻踪—鲽砚庐与耦园
在苏州,耦园几乎家喻户晓,但知道园主沈秉成是一位著名藏书家的人较少,知道园内有一藏书楼叫“鲽砚庐”的那就更少了。沈秉成是清咸丰元年的进士,曾做过两江总督,有政声。清代末期辞官寓居苏州时,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请名画家顾芸规划设计,扩建增筑成耦园。园分东西两部,西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列山石,以藏书楼压其背,小轩隐其前。此藏书楼名曰“鲽砚庐”。沈秉成喜藏砚,在京师得千阳石,似渔形,制为二砚,名曰“鲽”,乃以“鲽砚庐”命名书楼。经学大师、曲园“春在堂”主人俞樾为之赋诗云:“何年东海渔,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堪为文房佳话。楼为二层飞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楼,整个格局为曲形,只见楼上楼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清冷。这种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园家计成《园治》关于书斋的造址原则:“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这座藏书楼保...
· 吴文化—古迹寻踪—乾隆与虹饮山房
木渎是著名的江南园林古镇。近年来,古镇陆续修复了不少园林,虹饮山房即为其一。该园位于木渎香溪虹桥畔。清代乾隆年间,山人徐士元筑为私家花园。园名因近在虹桥而得。木渎“古十景”之一,即为“虹桥晚照”。乾隆皇帝南巡木渎,曾四次入虹饮山房游园看戏,随臣刘墉(宰相刘罗锅)等人曾二度在虹饮山房下榻,留下了许多瑰丽的传奇。虹饮山房坐北朝南,环境幽雅。门前山塘街铺砌石板,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悠长的时光隧道。正对山房大门,沿河设有御码头,可拾级而下。码头东侧有一座御碑亭。亭为四角攒尖顶,上铺黛瓦。荸荠色亭柱间,连缀砖面坐凳或半栏。亭内,竖一方花岗石御碑。碑额浮雕云龙,栩栩如生。御诗为行书,乾隆所题。碑正面落款为“乾隆壬申春立”。碑背面镌刻“乾隆辛未仲春驻跸姑苏作”。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首次南巡至木渎,就在此舍舟登岸。诗兴大发,留下了这首七律御诗。第二年,勒石刻诗筑亭,留下了一道人文风景线。入虹饮...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