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
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个“故”就是要科学地研究后确定。这些石桥的构件还应该原样保存,像寿安桥上的石板是深红色,石质粗糙,叫武康石属玄武岩,宋元时代江南地区都用这种石材,两侧桥栏和桥板都呈弧形有弯势,这也是宋元时代造桥的特征,苏州古城的官太尉河上的寿星桥和其他几顶宋桥都有这个特征,这几顶桥在《平江图》上也能找到,因此可以断定这顶寿安桥是宋桥。仔细看桥板下面两头都有一块有许多半圆形凹槽缺口的石条,这是造石桥时放置导木用的,这种造桥方法盛行于明代,现在南浔古镇的兴福桥下还留有导木。这座桥可以说明,经历了宋、元、明、清,至今几次的修缮改建,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显得特别有意思。前几天我在那里正好遇到苏州环保学院的一批师生,我就详细地给他们说了一遍,大家都很感兴趣,正是通过保护,留存了这些遗物,我们才能生动地看到了历史的年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