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明代石马现身江阴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明代石马现身江阴,申港徐村里的一匹石马跟真马一般大小,青石料所凿,马鬃、马鞍以及马缰都清晰可见

  申港徐村里的一匹石马跟真马一般大小,青石料所凿,马鬃、马鞍以及马缰都清晰可见,石马身上已经出现裂缝。据当地村民介绍,石马本来是一对,“文革”期间被砸掉了一只,幸存下来的这匹石马也被敲掉两只耳朵。江阴有关人士对残存的石刻进行了鉴定和考证,经观察该石刻为一匹温顺平和、四足直立的石马,刻有马鞍、马鞯、马蹬、马辔等纹饰,马鬃、马尾刻画生动,石马下为长方形底座。

  经对南闸灯塔村发现的石刻文物进行鉴定和考证,发现残存的石刻分为两组,已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一组为立马和蹲犬(或豹),一组为两根高约3米的长条形望柱,其中石马已残,缺头部,且周身有裂痕,蹲犬相对完整,但因遭受长期的风雨侵蚀,轮廓已模糊,但能看出大概的形制,石刻柱保存较好,这些石刻文物均来自秦望山西北麓。

  据称,申港和南闸两地发现的石刻文物称为石像生。据两地的群众反映,在数十年以前石刻还保存得较为完整,种类也多,除石马外还有石狗、石狮、石羊、石龟、石人等,但是在“文革”中这些石刻均遭到了毁灭,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是极少部分。据了解,江阴目前尚保存着两处有明确墓主身份的此类石像生(群),明代大学士张衮墓石像生群,现藏于博物馆内,有石马(一对)、石狮、石犬、石担(一对);清代兵部尚书云贵总督杨名时墓前石马一匹,保存于文定一村内,此外云亭山湾内也残存着一批此类石像生群,但所有石刻的头部均已不见,同时对墓主的身份尚未确定。

  此次发现的石刻,从形制和雕刻技法上看,与张衮墓前的石像生较为相似,因此,它们应该是属于明代的文物,经查阅江阴地方文献,申港徐村石马的墓主为明代江西吉安府推官华旭,华旭是明代早期由无锡迁至江阴的江阴华氏之祖,其子华秉彝为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另子华秉仁封为徽仕郎,华秉仁子华纯为光禄寺署丞。这些材料与当地的传说颇为吻合,可惜的是这些墓葬在数十年前均遭毁坏。南闸灯塔村石像生的墓主据当地的传说为江阴陈氏,因陈氏家族在当时较为庞杂,暂时还难确定墓主的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江阴兴国塔修复完工
江阴全面完成了对千年古塔兴国塔的修复,这一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的古塔将于近日向社会开放。坐落在江阴市区的兴国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原为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屠,俗称“兴国寺塔”,兴国寺几经兴废而古塔犹存,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省文物局批准,江阴去年开始着手对兴国塔进行保护性抢修。修复后的塔系阁楼仍为砖木结构,内壁呈正方形,隔层相闪,外壁呈八角形,飞檐曲栏。修复的塔身,体势魁磊宏整,凌历锐上涌,烟浮翠秀爽,直入云际,可见当年风姿。江阴文化局一名负责人表示,全面整修的古塔,将以原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兴国塔已成为江阴古城的标志和江阴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 吴文化—古迹寻踪—“观音菩萨”舍利现身华藏塔
江阴华藏塔地宫石函中藏有舍利!从江阴文化部门获悉,经考古人员初步考证,这舍利是唐代高僧泗洲大圣僧伽大师、也就是民间所说“观音菩萨”化身的真身舍利。这一消息不仅使华藏塔成为省内外瞩目的焦点,在我国佛教界也引起轰动。从石函中取出的舍利晶莹发亮,五彩斑斓,外表圆润。考证舍利,11月28日挖出的石函盖上的铭文成为重要线索:“常州太平兴国寺善聪、伏江阴军江阴县悟空院僧应云同者尤惟素募缘四众建造泗洲大圣宝塔以善聪收得众舍利特制石函银瓶盛贮安藏于塔下永充供养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午正月□日记”。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华藏塔联合考古队队长陆建方介绍,僧伽大师是唐代从中亚来我国布道的高僧,生前被称为泗洲大圣,并被尊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后人干脆称其为“观音菩萨”。唐代以后,观音佛像均以僧伽形象为模本。僧伽圆寂后留下很多舍利,因此建造大圣宝塔,并将僧伽舍利埋入泗洲大圣宝塔以供养。善聪参加建造泗洲大圣宝塔化缘...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
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古街。记者昨天再次访问了江阴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老街,令人惊叹的是:历经风雨飘渺后,它们古韵犹存,古朴仍在。泾河边,古石板依旧坚硬。在江阴长泾镇流淌不息的泾河边,是起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的老街。老街旁泾河上有座石环大桥,当年因有了这座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成了集市和闹市,古街由此而生。沿河的老街上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生活宁静,不少居民在老房子内开了服装等店铺,然一个多小时内记者没有看见有人购物,但店主却仍然满意,她认为本来这仅是凑热闹,这里的物品也较便宜,三个发饰也只卖1.5元。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是地面上的长短不一的石板,一名老街居民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此,这些石板年代久远,没有被换过。在这长泾的老街上,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居,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子,为了保护这故居,长泾镇今...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