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大明通行宝钞重见天日
江阴长泾镇长南村窑厂内,工人们取土时,偶然发现一个古墓葬。10月10日,江阴市博物馆考古专家闻讯而至。随着古墓随葬品的相继出土,考 古专家认定,这是一个史料价值非常高的古墓,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江阴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以及江阴名门望族夏氏家族增添了新的历史资料,意义重大。
揭开浇浆古墓,墓主为明代江阴望族与一般古墓不同的是,这是一座浇浆古墓。所谓浇浆,是指用石灰、糯米汁、明矾等为原料的“三合土”浇筑而成。这种浇浆 古墓在明朝最为多见(唐宋有部分),均为有权势人家的古墓。由于用糯米汁浇成,厚度达50多厘米,古墓非常坚固,最后动用了市政公司的筑路机械才把这层“外壳” 分解。
随之露出的是一个呈梯形状的木椁,上面压着4块大青石。移走大青石,揭开木椁,木棺呈现在人们面前。揭棺而视,里面的古尸已成白骨,部分尸骨已疏松。
通过对墓志铭、随葬品以及江阴市博物馆所藏夏氏宗谱的研究,墓主身份被确定为明朝习礼夏氏第7代子孙、明朝处士夏,是已经考古专家考证过的夏观的孙 子。处士,相当于地方乡绅,为有钱有名望的人。夏死于明永乐三年,享年56岁牞葬于3年后的洪熙元年。按照明朝习俗,死者在祠堂、庙宇或自留地里停柩3年才正 式入土为安。这也是古尸保存不好、开棺只见白骨的原因。
“长泾在明朝为东顺乡习礼里,所以夏氏被称为习礼夏氏。夏氏家族是宋室南渡时从河南陈州移居江阴,在习礼里落户,与当时的徐氏家族一样,同为名门望 族。”江阴市博物馆馆长唐汉章介绍说。
大明通行宝钞,有助研究明代钱币制度木棺内,夏的随葬品附一张清单,纸张极薄,字迹完整,列清了所有随葬品。
在夏的头部,有一枚铜镜和一个纸质梳匣。
梳妆盒做法很考究,盒中有盒,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无法看到原形,在最里面的盒子中放置了一些木质梳妆品,有木梳、篦箕和刷子。
棺内除了一套24件锡质冥器、10个装粮食、谷物之用的陶罐等以外,5张大明通行宝钞是最为珍贵的出土物。之所以珍贵,原因有二:这是明朝洪武年由中 书省印发的纸币,明朝早期钱币铸造、印发之事由中书省负责,但不久均由户部负责,因此中书省印发纸币时间极短,印数很少,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5张大明通行 宝钞中,2张贰佰文面值,3张叁佰文面值,此前,江阴市博物馆只收藏贰佰文面值的大明通行宝钞。“这对于研究古代钱币尤其是明代钱币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唐馆长 说。
出土棉麻制品,印证纺织之乡昔日辉煌随葬品中还有近40余件衣物、布料,均为棉、麻制品。布料的织工相当细密,和现代纺织技术下的产品相比难分伯仲。衣 服和布料大多为米色,由于曾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布料的表面有一些斑点,但仍然瑕不掩瑜。江阴先进的纺织技术在600年前就可见一斑。据介绍,明代服饰很少见,此 次出土了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的“衣裳”,为研究纺织之乡江阴数百年服饰的演变提供了依据。
对于清单所列“口含珠七立”,而实际棺内并不见珠的情况,唐汉章解释说,此类情况以往也有过,由于年代久远,珍珠已分解风化。
此次考古还发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考古人员在墓穴内的陶罐中发现了一些时经600年都没有完全腐烂的米粒。此外,无论是墓志铭,还是古书、清单上的 文字,其中含有许多简化字,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演变也有很大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