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甘露寻“老屋”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甘露寻“老屋”,江苏无锡甘露镇,充满灵气和诗意,富有生机和活力,她是我的家乡。由于地处苏

  江苏无锡甘露镇,充满灵气和诗意,富有生机和活力,她是我的家乡。

   由于地处苏锡常三市交界,甘露水网密布,水运便利,百姓勤快,集市昌盛,古时就有“金甘露”的美誉。八十年代初期,甘露出产的青鱼、彩印包装行业一度就 如甘露寺缭绕的香火,随风飘扬,闻名遐迩。
九十年代起,甘露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甘露也仿佛一座暮气沉沉的老屋,被世俗所尘封,人们渐渐淡忘了它昔日所曾拥有的辉煌和光彩。

   国庆假期,秋阳温婉,在那个特适宜怀旧的午后,我开始寻访家乡的老屋。

   甘露老街规划整齐,呈十字分布,市河贯穿南北,接鹅真荡,通望虞河,原有客轮通航苏州、上海。在依赖水运的年代,甘露的繁荣名至实归。提到甘露,不能不 先说甘露寺,寺因甘露而有名,甘露也见证了寺的兴衰。甘露寺坐落在延祥乡,唐乾符三年建,时名甘露禅院。宋太平兴国八年改名广济禅院。明洪武十四年僧宗晟重建, 易名甘露寺。甘露寺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时,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年的寺院早已面目全非,改作会堂,成为当时开大会、看电影、听评书、赶戏场的地方。我就在这里看 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听过铿锵激越的评书《说岳》。最有印象的,当然是分列东西的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每到初一、十五,四方的香客蜂拥而至,烧 香拜佛。特别是每年秋阴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的香汛期,善男来来往往,摩肩接踵,诵经念佛,不以为倦,由此甘露各项商业,无不利市三倍。八十年代,因旁边的 农机厂扩建,银杏树、房子统统圈进了高墙之内,香客只能望墙兴叹,整条寺弄的生意越来越清淡,人流逐渐稀少。我常年在外求学,工作后回家的日子很少,对寺庙的印 象也渐渐模糊。

   当我站在寺弄口,转过一间上书“甘露文物陈列所”字样的房子,惊喜地看到两个熟悉的树影时,恍惚又回到了那个久已逝去的年代。

   想起当初在庙院旁读小学时的人和事,人生只合家乡老,家乡面貌无论如何变迁,她在游子的心间总存着温情的烙印。

   十字街口的方井早已湮没在市井的喧嚣之间,老街东首因商业街的扩建,早已改变了当初的模样。指点着那些曾经走过无数遍的寺弄人家,我的心中顿有旧时王谢 堂前燕的寂寥。东、西老街曾是家乡最热闹的所在,橱柜里琳琅满目商品的百货店、市声嘈杂的老虎灶、浴室、书场、点心店、热火朝天叮当作响的打铁铺、笑声周匝的小 书摊、香烛摊、香气扑鼻的“糍饭糕”······仿佛过电影似的在我眼前重新闪现,寻访家乡老屋,在感慨流光易逝的同时,更多的是暖暖的追忆,多少楼台烟雨中, 往事并不如烟去。

   出寺弄口,走过东街,在甘露桥右拐,便是市河边的下塘弄。江南小镇,人家尽枕河。市河东西过去居住的大多是殷实的街上人家。解放后,河东的住房都陆续改 为供销社生产资料经营场所,只有南边介山里一带仍然作为民房。

   再往南的南横头,有一大户人家,悉数充公改为粮站。据说当年电影《难忘的战斗》就在这里取过外景。小时侯,每每跟随父母摇着船,穿过市河,到粮站交粮, 偌大的地方满是一间接一间的房子,高大的围墙上至今仍残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宣传标语。

   下塘弄的朱姓老屋,在外面不留心的话,压根不知道里面还有精彩的华章。穿过前面改造的楼房,后有三开间的厅屋,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粗大的梁柱在老家普通 民居里非常少见,尤其是斗拱部分做工厚实,可见当时朱家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离开朱家,往北过五六人家,见一家六扇木门老屋,寻声往里走进,有一天井,种有梅 花、广玉兰,好生雅静,往前迈步,果有一四开间厅屋,只是梁柱比刚才看过的朱家还要粗,斗拱的木雕部分更加精美细致,议论间有一中年妇女出来,得知我们的来意, 就让我们拍照留念,她告诉我们,由于没人看管,斗拱的木雕已被人偷去一块,前后屋檐有的地方已有倾斜。望着前后空空如也略显残破的厅堂,我寻思着人们在继承祖先
留下的金钱类遗产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更多带有亲情的遗念,包括老房子、老照片、老树等等。

   走过甘露桥,来到市河东面,这里接连成片的老屋,当年岸上人来人往,河中舟楫相接,一派生机盎然的市井景象。当初年少胆怯,加上都是集体店家,很难一睹 老屋真面目。

   因为国庆长假,行人很少,更增加了一份难得的清静安宁。甘露茧站占据了河边一处很显眼的地方,听人家说这里曾是一家大户。走进茧站,里面黑咕隆咚,早已 没了昔日的热闹与繁忙。甘露和很多江南小镇一样,当年也以蚕桑为传统农业,桑田遍野。初夏的午后,和小伙伴在桑树间玩耍,贪婪地吮吸熟得发紫的桑果,甚是甜蜜惬 意。走出茧站,见有一间老平房开着门,就顺脚走进,原来是一废品收购站,里面堆满了瓶瓶罐罐。在和收货人一阵搭讪后,他忙说,这里可是甘露街上最大的老房子啦。

   一声惊诧之后,我想起读中学时,学校操场西边尽是高大的围墙,上面的字足有一平方米大,才恍然大悟。穿过第一进平屋,第二进就是高大敞亮的厅堂,前后两进均是五 开间,只是少人管理,梁柱有点白霉,令人惋惜。在收货人的指引下,来到第三进时,发现竟然是凹字型的二层楼房,立面白色,每间开方形小窗,民国西洋建筑风格显 然。登上楼梯,全是厚厚的杉木地板,风雨多年,竟完好无损,楼上是通连的五开间,中有抱柱,直径都在四五十厘米。令人惊叹的是,第四、第五进二层楼房,全部通 连,不须另走他路,楼下是夹弄相通。前后进之间是一方天井,可惜没见参天大树。打听后,知道是甘露薛家当年的当铺。前后五开间的二进平屋、三进楼房,占地面积足 有五六千平方,它该藏有多少人间奇货,惹人猜测。收货人介绍薛家后人大多在外,房子捐赠国家后所获奖金,也捐出兴建了镇中心幼儿园。走出老屋,伫立河边,惟见绵 延的马头墙高低出没,平屋之前,根本无法想见普通的民屋背后,隐藏着多少可待发掘的沧桑历史,演绎着多少回肠荡气的悲欢离合。

   闲置的老屋,是记载家乡沧桑巨变的独特历史。保护继而整体规划古镇老街,有何人搜集整理?又有何人奔走呼吁?不要坐等老街老屋在无情岁月中任由倾塌破坏 毁灭之后,再重新去捡拾文明的碎片。

   转头来到西街,掩映在夕阳之下老屋益加变得亲切,一如母亲慈祥的怀抱,怜爱着远方归来的游子。

   曾作为乡、镇政府办公的是家乡一方豪绅的老屋,前后十开间四进,多年的修修补补,如今只有基本的房屋布局了,我们的造访令租赁者莫名其妙。好在西街北部 仍然保存较多民居。滕家老屋现有三进三开间,有一对退休夫妻在此居住,显得干净又有生气。第一进现有木屏风门,二三进之间的天井方正,地上条形砖铺设整齐,令人 称奇的是,滕家还保存非常完好的门楼,上有精致的砖刻,内容是隶书的“源远流长”,字体俊美清秀,这种徽派门楼在甘露恐怕是不多见的,由此可断定老屋建筑年代应 在清晚期。告别滕家,斜对面的陆家,我记得还有小学时的同学住过这里,踏着规整又破碎的方砖,穿行在弯曲宁静的小巷,才知陆家前后贯穿两条街,石门是陆家的后
门。前门在几多拆建中,竟然保留至今。细看门楼上,寓意紫气东来的徽派砖雕同样精美完好。更为绝妙的是门闩的设计,独具匠心,除了设计有横的门闩,还有东西两根 竖的门闩,门闩的石洞完好如初,通过上下左右的固定,确保居家的一方平安。普普通通的民居,实际上寄托着先人最为质朴的生活理念,体现出精巧的智慧。正如建筑大 师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所说“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轮廓的钝锐,彩画的雕饰,门窗细项的分配,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 感,都是我们对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研究和剖析。”老屋,毕竟离开我们的年代已经久远,它的文化理念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一文不值,他们宁愿在灯红酒绿行色 匆匆中,寻找那处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居所,却不解今之视昔,犹后之视今的道理。日暮江关离人愁,老街、老屋、特色小吃、风土人情,都是家乡最真实的印痕、最美好的 纪念,理应值得我们用心去坚守那份凝望和温情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甘露有个甘露寺
甘露,甜蜜的露水,露水能够甜蜜,生态必然绿色优美;甘露,又是有志不在年高、天才横溢的象征,“甘露十二为丞相”,一个12岁的少年能够做“总理”,这样浪漫的事只有在春秋战国风云激荡的年代才能产生。以甘露为地名,那将是什么样的美好地方?江苏省无锡市东部就有以这绿色生态、天才横溢的美好名字命名的地方——甘露镇。甘露镇位于鹅湖之畔,河网纵横,与苏州吴中区、常熟交界,在以舟楫河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古代,甘露是十分富庶的江南城镇,素有“金甘露”之称。地方富裕了,各项文化设施也会有亮点闪烁。在古代,这种亮点往往体现在寺庙。甘露就有一个甘露寺。它始建于唐朝乾符三年(871年),初名甘露禅院。宋朝则为广济禅院。明朝易名甘露寺。明朝翰林学士华察圆满出使朝鲜之后,特别出资重修,更显金碧辉煌。佛教与基督教等不同。基督教要点化“迷途的羔羊”——老百姓,教堂一般修在市镇人丛里;佛教讲究修“来世”,那些名寺古刹往往修在深山...
· 吴文化—古迹寻踪—江南古刹甘露寺
江南古刹甘露寺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甘露镇境内,它是建于唐乾符三年(876)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的烈帝庙的总称,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其主体烈帝庙供奉隋司徒陈杲仁,民间传说他身备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绝,而为后世所敬仰。一千多年来,寺庙屡毁屡建,屡塌屡修,使寺庙规模宏大,书匾碑石林立其间。解放初期,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毁于浩劫。1992年尬厝嗣裾家斓刂亟ǎ保梗梗茨昕饴涑桑?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提名,从而重新确立甘露寺为江南古刹的历史地位。十年来,甘露镇人民政府观照历史,大力挖掘甘露传统人文历史资源,依托古刹进行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现寺庙已初具规模,占地4000多平方米,寺内有烈帝殿、大雄宝殿、太平钟楼、戏楼、金刚殿和功德房等六大建筑群体,保持了明代建筑风貌。自1994年开始,甘露寺恢复举办具有悠久传...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甘露寺前话春秋
“甘露”,实在也是个很祥和的寺名。国内就有多处寺院名曰“甘露”,九华山有,潮汕有,常德有,镇江有,无锡甘露亦有。其中,镇江甘露寺最为闻名,因了三国时期刘备招亲的一段佳话,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这在禅院中是不多见的。无锡甘露寺风格完全不同,这里供奉着一位忠孝之士--隋司徒陈杲仁。陈杲仁,字仁盛,出生于梁朝,祖籍河南,迁至常州。传说他身备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绝,却最终没有逃脱为奸人所害的命运,被骗饮毒身亡,因此这里的甘露寺是悲烈的。可也就因为这位被供奉之神的命运融合了凡人诸多的美德与坎坷,才与当地的百姓更加血脉相通,使他们如此虔诚而崇敬地供奉着他,在寺庙屡塌屡修、屡毁屡建的过程中,甘露寺的香火从未断绝过。四月下旬我们走进甘露寺时,已过了当地庙会最热闹的时期,实在有点遗憾。但甘露寺的规模还是我们预料未及的,而且格局颇与平常所见的寺院不同,有种开阔、敞亮的感觉,和着春天明媚的气息,全然没...
· 吴文化—古迹寻踪—陡门村里寻故宅
在古运河研究会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从秦寿容老先生的侃侃言谈中捕捉到一条信息:清代道光年间出生在无锡北郊天授乡陡门村(今属石塘湾天授村)的我国著名慈善家、爱国功臣、“黄金之路辟路人”李金镛的故居可能还在。十多年前,秦先生曾亲眼看到整个老宅的十多间房屋都基本上保持着清末的原样,不过这些年来是否有了变化,他不太清楚。这条信息尽管并不算确凿,但对于一个注重名人故居保护的老文物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便立即利用周末假日,冒着料峭的春寒,只身骑自行车下乡,前往寻访。陡门又称斗门,位于石塘湾的东北向,原是很有些名气的老村镇。据王仁辅《无锡志》记载,早在元代就有了这一村名,从元至清,一直属于天授乡。即便现在,一条老街还依稀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能让人们想象出当年曾有的热闹景象。一条小河浜自西向东横穿老街。河上原有两座石桥,一东一西。西面一座现已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东面一座还完整地保持着清...
· 吴文化—古迹寻踪—丞相祠堂何处寻
无锡在古代出过4位名垂青史的宰相。他们是:在唐会昌年间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的著名“悯农”诗人李绅(生卒年772-846);宋建炎元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抗金名相李纲(1083-1140);分别在清雍正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治黄专家、父子宰相嵇曾筠(1670-1739)和嵇璜(1711-1794)。据地方文献资料,惠山头茅峰东麓今锡惠公园范围内,原来都有纪念这4位宰相的一席之地,只是现在虽遗址明确可考,却面目全非。二泉亭之上的景徽堂(陆子祠),原为东晋至南齐时孝子华宝故居旧址,唐代于此设华孝子祠。“茶神”陆羽《惠山寺记》所载古地名“华陂”就在这一带。据元王仁辅《无锡县志》所录宋代高明《华孝子故址记》:“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实孝子故居。”该县志“祠宇”条又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