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思济善堂变迁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思济善堂变迁,宜兴市西珠巷口原商业大楼旁有个新建的停车场,停车场的石驳岸面临长桥河,这驳岸

  宜兴市西珠巷口原商业大楼旁有个新建的停车场,停车场的石驳岸面临长桥河,这驳岸还是清代所建,距今已有近120年了。石驳岸上刻有两行字:“放生官河禁止捕鱼”,“思济善堂界”,这字有一番来历。

  宜兴城中的“长桥河”牗即蛟桥河牘,是古代的“官河”,将一条河命名为“官河”,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并且“刻石”说明,这是为“放生”做善事专门设立的,所以不准在此捉鱼捉虾。宜兴长桥河的历史很悠久,至少也有一千几百年历史了,其河道位置从未变动,与长桥一起成为了宜兴城的历史坐标,也是宜兴文化的象征之一。

  “放生官河”刻石旁边的“思济善堂”,在旧县志中记为“思济堂”,是近代宜兴的一家“慈善机构”。清代以前,宜兴各地有许多家慈善机构,仅《光宣宜荆续志》中所记载的“善堂”就有33家。这些善堂顾名思义就是做善事,如赈济灾民难民,收养婴儿,提供医药帮助,抚恤,遣送难民,太湖救生,送棺材搬葬掩埋等等。而且都是无偿的,也不图什么回报,也没有什么回报。其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士绅及好事者捐赠,官府适当补助,也不是每家都补助。

  善堂名称叫法很多,从其名称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善堂”主要是做什么善事,如“育婴堂”、“留医所”、“流所”、“宏济堂”、“义材堂”、“救生局”、“难民局”、“掩埋局”、“恤农会”、“思义社”等。“思义社”主要是祭奠遇难之人。可见古代或过去的慈善机构比较多,分工也比较细。

  宜兴城里有多家善堂,“思济善堂”是其中之一。据记载,思济堂建在“西撒珠巷”(即西珠巷)。由本地人徐鸣皋、程兆庆等创办。首先由他们拿出一笔巨款,买地盖房子。然后再在宜兴各地买房屋,这些房屋是用来出租收钱,充实资金,以及维持平时所需。思济堂主要是津贴抚恤,买粮备荒、办敬节会等。

  清光绪十八年牗1892牘,由乡绅徐葆辰等向宜兴、荆溪两县官府报告立案。次年,也就是“重建蛟桥”时刻碑勒石。当时,宜兴知县万立钧,荆溪知县郑仲和都很支持,在报请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批准后,也在漕米公费及有关款项内拨出一点资金给思济堂,如“漕米公费”是每石提取十文钱。“民办官帮”、官府资助到宣统末年,即民国成立时结束。

  现在,宜兴的善堂几乎都难寻旧迹了,仅在有些资料中看到一些记载。过去,做办善堂这种善事,地方上都要树碑立传。所以至少应该有两块碑,一块记事碑,一块表示产权的界碑。思济堂的碑也已经找不到了。否则,我们可以了解当年办思济堂的经过情况,如发起人有几个,做了哪些事,谁捐了钱等等。而现在只能看到一块“思济善堂界”的“界碑”了。这也许是宜兴城里善堂的惟一遗迹了。

  “思济堂”到民国以后就没有了。在西珠巷思济堂原址上,先后成为民宅、花园。曾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直到解放后还是个瓦砾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里还种过菜。1963年开始,由宜城工人俱乐部开辟为职工篮球场。后来是“基建局牗建设局前身牘”、“房产处”、及宜城房管所仓库。现在成了停车场。只有河驳岸上“思济善堂界”的刻石,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寂寞的古迹
前几天去锡惠公园,有关专家陪同参观了一些人文胜迹。在花木掩映、意韵悠悠的美景中,走过雅致文气的二泉书院,在万卷楼上品茗赏景,随后去张中丞庙、忍草庵等,一路行来,唐宋元明清从这里一页页翻过,一位位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李绅、李纲、尤袤、邵宝、顾宪成、嵇曾筠……锦绣锡惠端的是人文荟萃,含英咀华,汇聚了无锡千百年绵绵不绝的缕缕文脉,令人赞叹不已。在所参观的景点中,张中丞庙与忍草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锡山北麓的张中丞庙我还是第一次去,修葺一新的庙宇殿阁,在两棵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古银杏的庇荫下,显得古风朴朴,清静幽雅;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同行者无不啧啧叫好。然而,这里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据了解,几乎很少有游客光临。戏台楼上的房子都空着,有的堆着杂物,蒙垢积尘。看着花了很多钱修缮得这么好的古典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这么寂寞地蹉跎岁月,让人甚感惋惜。坐落在惠山章家...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寿安桥
苏州过去的河里都要行船,所以桥都要起拱,高高的拱券,圆润的桥洞是水乡城市一大景观。在苏州的小街小巷里这些拱桥就显得很高,行人上下步行很方便,后来有了车就难了。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行的黄包车,很快就来到了苏州,上海都是平坦的大马路,行车没啥,到了苏州,要过桥这就麻烦了。我家住在钮家巷,巷子东西两头一是颜家巷的青龙桥,一是平江路上的寿安桥,起拱都很高,常看见黄包车夫艰难地拉车上桥,下桥还常常发生“钓大鱼”的事故,就是坡度大,下桥太快,车夫抓不住车把,车斗翻了过去,把坐车乘客倒了出来,车把高高翘起像钓鱼竿,在当时是个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汽车、板车、自行车,城里的水运少了,船不多了,这些桥几乎都拆了桥券,改为平桥,河里再也不能通有篷的船了。平江路上的桥在保护整治时,要否恢复拱桥的原貌,这里有个行车的问题,都恢复了拱桥肯定是美观的,但却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整旧如故”,这...
· 吴文化—古迹寻踪—街事
老街坐落在古运河畔,青石板的街道,青砖瓦的房屋,青灰墙的院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鼎盛时期,这里盐业昌荣,商贾云集。从湖嘴码头,沿花巷,程公桥,经河北街的小南门,大市口,至北头集,素有“十里长街”之称。街面上杂货,粮行,澡堂,茶楼,酒馆,药房等商号店铺林立,寺庙香火旺盛,热闹繁华,熙然若市。如今,老街掩映在楚州城西北一隅,虽已衰败,但明清时期的遗风遗迹仍隐约可见。清早,东方刚泛鱼肚白,老街便在晨钟鸟鸣和买卖人的吆喝声中醒来。烧饼店的老板早已生好了炉火,忙着和面打烧饼。临街的人家或店铺陆续打开一扇扇木板门,互致早安。女人们三三两两地将马桶搬至门前的台阶上,巷子里传来了接马桶农民的叫唤声和挑水汉子的号子声。那声音有的从幽深的曲巷内隐隐传来,有的远去了一里多路仍余音绕梁。街市上人头逐渐多起来,人们驾着车,挑着担,挎着篮,将形形色色的鲜鱼水菜,日用百货摆满了街道两旁。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老街人,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