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陡门村里寻故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陡门村里寻故宅,在古运河研究会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从秦寿容老先生的侃侃言谈中捕捉到一条信息:

  在古运河研究会的一次迎春茶话会上,从秦寿容老先生的侃侃言谈中捕捉到一条信息:清代道光年间出生在无锡北郊天授乡陡门村(今属石塘湾天授 村)的我国著名慈善家、爱国功臣、“黄金之路辟路人”李金镛的故居可能还在。十多年前,秦先生曾亲眼看到整个老宅的十多间房屋都基本上保持着清末的原样,不过这 些年来是否有了变化,他不太清楚。

   这条信息尽管并不算确凿,但对于一个注重名人故居保护的老文物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便立即利用周末假日,冒着料峭的春寒,只身骑自行 车下乡,前往寻访。

   陡门又称斗门,位于石塘湾的东北向,原是很有些名气的老村镇。据王仁辅《无锡志》记载,早在元代就有了这一村名,从元至清,一直属于天授乡。即便现在, 一条老街还依稀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能让人们想象出当年曾有的热闹景象。

   一条小河浜自西向东横穿老街。河上原有两座石桥,一东一西。西面一座现已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东面一座还完整地保持着清同治年间重建时的原样, 系花岗岩结构的双坡石梁桥,石梁两侧均刻有“东陡门桥”四个阳文楷体大字,字迹十分清晰。在老街上,我探问了几位老先生,得知李金镛的老家就在由此向西约一公里 的戴李巷。

   所谓戴李巷,其实是戴巷和李巷两个靠得很近的自然小村落,过去都属陡门村的。李巷在戴巷西侧,约有十多户人家。村里人听说我是来寻找李金镛故居的,便一 个个围上来指点、介绍。看得出,他们都为自己村上能出李金镛这样的历史名人而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李金镛是道光十五年(1835)出生在这一小村庄的。他字秋亭,号丽卿,家乡大多叫他李秋亭。年少时读过几年书,之后便在家务农,躬耕之余,常热心救助 乡亲。稍后去上海,与友人合资开办招商客栈,屡将经营所得用于救灾和社会公益事业,例如遍设粥厂以济灾民,又独资修复因战争而被毁坏的洛社大桥等等。同治三年 (1864),他捐官得同知衔,然后便弃商投效淮军,负责督办军需粮饷,曾两次联络江、浙巨商胡雪岩等人,筹资赈济徐、淮地区以及直隶(今河北)、河南一带灾 民,百姓呼之为“李善人”、“李慈父”。光绪六年(1880)又奉朝廷之命承修西淀长堤一万余丈,百日竣工,被誉为“能吏”。光绪七年被调往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
务,多次与侵华俄军交涉,维护华民合法权益,还勘查图们江一带边界,迫使俄方退还被国领土。之后,他历任吉林知府、长春厅通判,政声扬溢,人称“李青天”。

   光绪十二年(1886)擢升为正四品的道员(俗称道台),次年又奉命勘查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的边界,收回被俄军侵占的大片领土。从那年起,他受朝廷委 派,踏勘矿区,采集样品,拟定办厂章程,筹集建厂资金。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黄金之路辟路人”。光绪十六年(1890),因过度劳 累、积疾咯血而不幸病逝于漠河矿务局总办任上,年仅五十六岁。朝廷为表彰其功德,追赠他为内阁学士,恤加二品顶戴,世称“李阁学”。《清史稿》中有他的传记。据 说,当年他的灵柩从漠河运抵无锡时,家乡的地方官员及父老乡亲无不垂泪,沉痛。其墓是谕葬的,墓地选在洛社之西五牧附近的志公港畔。与此同时,还在无锡城西 惠山浜北岸为他建造了祠堂,称“李阁学祠”,以供祭祀。

   秦寿容老先生提供的信息没有错,李金镛的故居确实还在,它就坐落在李巷的中部。站在村口一眼望去,那夹在新造农舍之间的一路带有马头山墙的老房子,便是 我要寻找的故宅了。

   向南的大门关锁着,拿钥匙为我开门的一位中年农妇名叫李鸣吉,她就是李金镛的重孙女。她说,这房子的产权属于她哥哥李重九,因李重九在张泾办厂当老板, 全家早就不住在这里了,空房子由妹妹代为看管。据我现场察看,故宅确系清代道光时期之物,为李金镛生前所建无疑。原有房屋三进十二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第一进门屋为硬山顶平房,面阔四间,现存三间,大门原为六扇竹丝板门,现已改为普通实木门。第二进厅屋也是硬山顶平房,有马头山墙,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厅堂、 一间为书房。厅堂前是一排落地长,屏门后面是灶间。十分可惜的是,去年春天东隔壁人家柴草屋失火,“殃及池鱼”,这四间厅屋几乎全被烧掉,只剩下一片方砖地 坪、一座老式灶头和几堵断墙残垣。幸好火势没有殃及后面的小院和第三进的四间矮楼,李金镛年轻时的起居房间以及小院内所凿的水井和所植的树木仍在,使我油然生起 “见物如见人”的远思遐想……我从李巷想到了黑龙江的漠河。据说那里建立了一所规模不小的李金镛纪念馆,中央电视台还转播过有关节目。李鸣吉也告诉我,黑龙江电 视台等好几个单位都很重视对李金镛的宣传和纪念,他们已派了几批人来此采访,拍摄了故居的实况。

   想到听到以上一些事情,我深感无锡文化文物部门没有及早发现这处名人故居而内疚。李金镛一生为家乡和全国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善事、好事,为国家创造那么多 财富,可他自己的家宅却如此的普通和简朴,这不正好印证了一句很经典的说法,叫做“屋如其人”吗?

   看完房子,我马上拨通房主李重九的手机。我们都认为,应尽快把这座故居按原状进行抢修,恢复其原貌,并申报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作为家乡人民 纪念、宣传李金镛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甘露寻“老屋”
江苏无锡甘露镇,充满灵气和诗意,富有生机和活力,她是我的家乡。由于地处苏锡常三市交界,甘露水网密布,水运便利,百姓勤快,集市昌盛,古时就有“金甘露”的美誉。八十年代初期,甘露出产的青鱼、彩印包装行业一度就如甘露寺缭绕的香火,随风飘扬,闻名遐迩。九十年代起,甘露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甘露也仿佛一座暮气沉沉的老屋,被世俗所尘封,人们渐渐淡忘了它昔日所曾拥有的辉煌和光彩。国庆假期,秋阳温婉,在那个特适宜怀旧的午后,我开始寻访家乡的老屋。甘露老街规划整齐,呈十字分布,市河贯穿南北,接鹅真荡,通望虞河,原有客轮通航苏州、上海。在依赖水运的年代,甘露的繁荣名至实归。提到甘露,不能不先说甘露寺,寺因甘露而有名,甘露也见证了寺的兴衰。甘露寺坐落在延祥乡,唐乾符三年建,时名甘露禅院。宋太平兴国八年改名广济禅院。明洪武十四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甘露寺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时,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年的寺院早已面...
· 吴文化—古迹寻踪—丞相祠堂何处寻
无锡在古代出过4位名垂青史的宰相。他们是:在唐会昌年间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的著名“悯农”诗人李绅(生卒年772-846);宋建炎元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抗金名相李纲(1083-1140);分别在清雍正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治黄专家、父子宰相嵇曾筠(1670-1739)和嵇璜(1711-1794)。据地方文献资料,惠山头茅峰东麓今锡惠公园范围内,原来都有纪念这4位宰相的一席之地,只是现在虽遗址明确可考,却面目全非。二泉亭之上的景徽堂(陆子祠),原为东晋至南齐时孝子华宝故居旧址,唐代于此设华孝子祠。“茶神”陆羽《惠山寺记》所载古地名“华陂”就在这一带。据元王仁辅《无锡县志》所录宋代高明《华孝子故址记》:“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实孝子故居。”该县志“祠宇”条又载...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城赋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
· 吴文化—古迹寻踪—说井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寂寞的古迹
前几天去锡惠公园,有关专家陪同参观了一些人文胜迹。在花木掩映、意韵悠悠的美景中,走过雅致文气的二泉书院,在万卷楼上品茗赏景,随后去张中丞庙、忍草庵等,一路行来,唐宋元明清从这里一页页翻过,一位位无锡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李绅、李纲、尤袤、邵宝、顾宪成、嵇曾筠……锦绣锡惠端的是人文荟萃,含英咀华,汇聚了无锡千百年绵绵不绝的缕缕文脉,令人赞叹不已。在所参观的景点中,张中丞庙与忍草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位于锡山北麓的张中丞庙我还是第一次去,修葺一新的庙宇殿阁,在两棵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古银杏的庇荫下,显得古风朴朴,清静幽雅;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同行者无不啧啧叫好。然而,这里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据了解,几乎很少有游客光临。戏台楼上的房子都空着,有的堆着杂物,蒙垢积尘。看着花了很多钱修缮得这么好的古典建筑“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这么寂寞地蹉跎岁月,让人甚感惋惜。坐落在惠山章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