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村深闺探瑰宝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村深闺探瑰宝,很早以前我就去过西山,那是我刚念初中,大约是1946年吧,是从东山乘小火轮,

  很早以前我就去过西山,那是我刚念初中,大约是1946年吧,是从东山乘小火轮,驶向浩淼的太湖,远远的青山,波光荡漾,风帆片片,秀水碧澄。在船上听得大人们谈论西山有石公山、缥缈峰、明月湾、消夏湾……洞庭山原本就有许多仙人的传说,这些名称,就更充满了仙气和诗意。上得岸来,留下深深印象的就是参天的大树和酸甜的杨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撰写《江南古镇》又数次造访西山。有一次正逢春天橘花盛开季节,碧绿的橘树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满世界充满着清香,这香气不是扑鼻浓郁,是一股沁入心肺的清香。山坡上全是橘林,车子就在花丛中钻行,在花气氤氲弥漫之中,满眼的橘花,我恍惚真的成了神仙。

  就在这浩淼波光环境中,在玲珑透剔的青青山峰下,风光优胜之地自古就是绝好的逸世安居的场所,古人曰:“甪里之村,范蠡之宅,龙洞筑易老之室,幽隐之胜也。”甪里传说是秦末汉初“商山四晧”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归隐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传说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以后,曾携西施旅居于此。林屋山,又名龙洞山,山中有林洞而得名,《五符》说:“潜通天岳,号天后别宫。”

  现存的古村落有堂里、明月湾、甪里、东村、消夏、涵村、后埠等。历史风貌景观有的尚存完好,是苏州和祖国优秀的宝贵遗产。

  西山也属江南,虽处在太湖水系之中,但它没有江南水乡城镇同样的河渠水网,城镇布局也不像周庄、同里那样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沿河建房。这是因为西山是一个湖中的岛屿,从地质学上说是地壳断层隆起的山地,和其他江南水乡城镇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不尽相同。但是西山的人是江南的人,有同样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因此房屋的式样、布局是相同的,却又有西山自己的特色和风貌。

  西山的民居同属是江南民居,官宦退隐、富贾置产而有大宅豪户,这些大宅皆成多进厅堂式布局,前堂后寝,屋厦敞亮,装修考究,门楼砖雕精致,厅堂门窗深雕花饰细腻逼真。由于受山势地形限制,这些大宅不像平原水乡,一字纵深多进连绵布局,而成曲尺形、田字形等,宅后或宅旁也有花园园林。

  我最欣赏的是西山蜿蜒山坡小路,竖砖砌铺的路面,镶嵌着青葱的小草。路旁的民宅散漫分布,不像水乡城镇中那样一户挨着一户、门面接着门面,显得热闹与紧凑。而西山山里的民居,疏朗平和,透出几份幽雅和自在,也就有几分仙灵之气。几段院墙连接着一家家的门头,柴门半掩,矮墙半截,竹树茂盛,红杏出墙。这些宅子大多一个门楼、一个天井、三间正屋、两间偏房。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花园,有的就是自家的果园。园子里有的人家就不种橘子、杨梅了,种的是观赏的香椽(橘科植物,果不能吃,也叫香泡),能闻它的清香;有的种缠藤的葫芦、北瓜,挂着好玩的红红绿绿的玲珑果实。园子里都有丛丛的修竹,春天有嫩笋,成材可以家用。伟岸的银杏树,耸立在宅旁的敞地上,树下横卧着古老牌坊的石条,诉说着西山年久的故事。这就是西山的古村落,透着仙气和洋溢着诗意的深闺瑰宝。我曾多次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保护和整修的建议,相信在当今普遍重视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气氛下,会逐步付诸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甪里“四古”
甪里,又名甪湾里,位于太湖之中西山岛西端顶角。甪里村东西两面是两座青翠禾远的屏风山(东为东明山,西为大步山),村落就窝在这两座屏风中间。村中心一条南北向两头通太湖的串心港,太湖水随风涌进涌出。此地小气候极佳、土肥地暖。民居沿港而筑,果园沿山麓伸展。青山、港湾、小桥、园林、厅堂,构成一幅绝妙古朴怡静的风貌画:“日出推窗见峰峦,夜来闭户听橹声”。甪里是西山岛最古老的一个移民村落,至今保留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珍贵遗踪。古港―――郑泾港。这是隋末唐初的遗迹。隋末世乱,后魏建威将军郑茂长子郑白麟,北方荣阳郑氏大族,避战乱、徙来甪里,建村屯、凿港埠、历数年,郑泾港开成。港长三里,面阔三丈。令人神奇而神往的是历经千数百年沧桑兴废,而今该港依然气势不凡,黄石驳岸,坚固笔立,散布港湾左右的二十一处青石河埠头相当完好。横跨港上宋明清代建造的永宁桥、南星桥、中桥长存至今。驳岸藤萝垂挂、花草丛生、树影碧水。鹅鸭戏游,...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窑风情
站在清名桥向东南远望,一色碧绿,绿树成行,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或随路延伸,或依坡起伏,或沿河滴翠。在这簇簇绿色中,敞露着一座座窑墩陈迹,这就是“古窑披翠”的景观。明清时期,随着官府建城筑墙、民间造桥建房的需要,无锡的烘窑造砖行业应运而生。古窑所在的大窑路地区,西临古运河,北靠伯渎港,河道四通八达,河岸平坦,水运十分便捷。附近土质优良,适宜制砖造瓦,人们就地挖土建窑,自制土坯晾干烘制,以后逐年增加,形成规模。至清代已集中200多座“蒙顶倒焰窑”,其时有“横十里竖十里”之说,窑座群集在纵横二三里方圆之内,为苏南仅有。当年的烘窑业是无锡地区的手工业先驱,兴旺时期,直接和间接从事窑业生产的工人达万人。民间曾流传过一句俚语,叫做“窑荒十八行”,窑业兴则十八个行业兴,窑业衰则十八个行业衰,可见,当时窑业在无锡的地位是何等的举足轻重。窑工工作十分艰辛,且时有险情。家乡的亲人惦记窑工,思念窑工,思乡、思人...
· 吴文化—古迹寻踪—锦溪古长廊
水乡古镇锦溪不仅是名闻遐迩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她依街傍河筑就的迤逦古长廊更是堪称一绝。古长廊青砖铺地、圆木为梁、黛瓦盖顶,具有遮阳避雨双重功能。长廊内洁净宽敞,临河一式木质靠背长椅。当你大饱眼福步出博物馆,当你大饱口福走出以地产鱼虾蟹鳖为主菜的水乡餐馆彳亍在古镇老街时,如果感到累了乏了,随时随地可以进廊小憩。君不见,锦溪古长廊里常有三五成群走累了的游客倚椅而坐。你想看古镇的水吗?只要扭转身子、迎面吹来的就是略带水腥味的凉爽河风。俯首观水,条条小河清澈见底,都瞧得见水中游动着的小鱼儿在碧绿水草丛中时隐时现。市河内橹声欸乃,一艘艘小巧玲珑的小游船载着金发碧眼的老外载着因为黑眼珠黄皮肤的内地游客在作水上游。手摇的游船追随着船娘悦耳动听的吴歌声潺潺前行。而那些了解古镇悠久历史,坐在古长廊木长椅上默默背诵着描写锦溪八景古诗词的读书人则情不自禁浮想联翩,他们一抬头一回首仿佛见到四五百年前长袖峨冠博带...
·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窑前的遐想
无法令人相信,眼前这块藏身于古运河之滨、掩映在绿树草丛中的一座座土包,竟是有名的明清古窑,是号称“洪武窑”的古遗址,是曾经有过万名窑工劳作、“横十里、竖十里”规模的大工场故地。与它久远的历史、辉煌的过去相比,它显得太沉寂了,太冷落了。悠悠的伯渎港在它的脚过近千年的沉浮,高高的清名桥无声地注视着它的兴衰,唯有那南水仙庙每天早晚用晨钟暮鼓为它发出了声声的叹息……无法让人预料,曾在这里呼啸过600余年的“窑窑相望,烟尘袅袅”的窑火烈焰,刻写下自明洪武年间到解放后60年代末期,无锡市砖瓦烧窑业的峥嵘历史。据史料载:南门外地区的直口小土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修筑城墙均用此砖,兴窑108座,窑工近万人;19世纪中期,小窑逐步改成大窑,即目前残留的“小口蒙顶到焰窑”。此窑地生产的砖有方砖、青砖之分,瓦有大瓦、加六瓦、小瓦等,质地坚固,经久耐用,品种齐全,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品牌。当年南京...
· 吴文化—古迹寻踪—细品周庄古戏台
在人们的心目中,周庄是一座“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年古镇,桥的古朴优雅,船的悠然灵秀,民居的前街后河,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不绝。然而,大凡千年古镇,皆有可看耐读的独到之处,周庄的古戏台可谓是古韵甚浓的一面旗帜。春天的江南水乡,花艳树绿,无处不充满盎然生机。同往日一样,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漫步于古街名巷之中,细细观赏其惟妙惟肖的每一个景点,当我沿河而行,驻足凝望时,只见一座江南水乡特有的石库门映入眼帘,定神一瞧:“周庄古戏台”五个大字映入眼帘。对于戏台,我见得很多很多,五十年代在华北、东北各地农村,搭一个台就演评剧《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等,连演皮影也往往利用戏台。因为戏台设在露天,所以人们称它为露天剧场。这些年,我也去乌镇、桐庐等地游览参观,所见到的戏台也建在空旷的露天。但是,周庄石库门里的戏台,我似乎前未所闻,难得一见了,于是,我兴冲冲走了进去。这时,恰遇周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