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古石古房古桥江阴老街古韵犹存,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

  看惯了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听惯了人声鼎沸城市的喧腾,不仅令人怀念起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古街。记者昨天再次访问了江阴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老街,令人惊叹的是:历经风雨飘渺后,它们古韵犹存,古朴仍在。

  泾河边,古石板依旧坚硬。在江阴长泾镇流淌不息的泾河边,是起于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的老街。老街旁泾河上有座石环大桥,当年因有了这座桥,四方士民,渐来聚居,这里成了集市和闹市,古街由此而生。沿河的老街上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生活宁静,不少居民在老房子内开了服装等店铺,然一个多小时内记者没有看见有人购物,但店主却仍然满意,她认为本来这仅是凑热闹,这里的物品也较便宜,三个发饰也只卖1.5元。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是地面上的长短不一的石板,一名老街居民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此,这些石板年代久远,没有被换过。在这长泾的老街上,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故居,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子,为了保护这故居,长泾镇今年在上官云珠的故居特意挂上了牌子。

  青阳古街迎秀桥。青阳镇的老街不仅因它的古老闻名,更因其街上的一座座桥令人称道。公元1600年左右,明朝江苏学政署移驻江阴,常州府所辖8县儒生须按期到江阴应试。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青阳是江阴的南大门,是考生必经之地,行船也必过二桥。船过南新桥,桥堍有座庙,考生停船靠歇,进庙行香,祈祷应试能连中三元,“三元桥”由此而得名。北新桥旁有魁星阁,飞檐高翘,壮丽巍峨,考生途经此桥必上岸拜谒魁星,特别是应试得中的秀才荣归返乡时,必至北新桥靠岸,敬谢魁星,故称此桥为“迎秀”。在应试那时期,轻舟毗连,桅灯如星,才子云集,群贤毕至,青阳古镇是何等风光。青阳三座桥中最具建筑价值的还属中新桥,宋时建木桥,明宣德年(1435年),重建石拱桥,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沿河两岸筑有四个水码头,大桥两坡石阶台阶各三面滑坡至四街河沿,俗称“一桥六坡十码头”。其结构在江南罕见。近日,江阴地方对迎秀桥进行了修旧复旧。

  司马街繁华依然。司马街是江阴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始建于南朝梁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这条长度而今为334米的司马街,原为横贯江阴的主干道西大街的一段。明代这里出过一位叫徐日希的人,担任过兵部尚书等要职。这里曾建立有巍峨高大、气势不凡的石牌坊,上有皇帝赐额“恩荣累世”、“大司马”,后来人们干脆把这条街叫做司马街。清代,由于江苏学政驻节江阴,每逢试期,常州府属8县生童来江阴考试,地处学政衙署西侧的司马街一带,游商云集,生意兴隆,有人将之繁华程度比做苏州的观前街。晚清科举废除以后,司马街的店铺大多保留了下来。街道虽不宽,却成了江阴城内主要的商业街之一。如今的这条古街十分繁华,店铺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明代石马现身江阴
申港徐村里的一匹石马跟真马一般大小,青石料所凿,马鬃、马鞍以及马缰都清晰可见,石马身上已经出现裂缝。据当地村民介绍,石马本来是一对,“文革”期间被砸掉了一只,幸存下来的这匹石马也被敲掉两只耳朵。江阴有关人士对残存的石刻进行了鉴定和考证,经观察该石刻为一匹温顺平和、四足直立的石马,刻有马鞍、马鞯、马蹬、马辔等纹饰,马鬃、马尾刻画生动,石马下为长方形底座。经对南闸灯塔村发现的石刻文物进行鉴定和考证,发现残存的石刻分为两组,已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一组为立马和蹲犬(或豹),一组为两根高约3米的长条形望柱,其中石马已残,缺头部,且周身有裂痕,蹲犬相对完整,但因遭受长期的风雨侵蚀,轮廓已模糊,但能看出大概的形制,石刻柱保存较好,这些石刻文物均来自秦望山西北麓。据称,申港和南闸两地发现的石刻文物称为石像生。据两地的群众反映,在数十年以前石刻还保存得较为完整,种类也多,除石马外还有石狗、石狮、石羊、石龟、石...
·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的旧故所在地,她位于无锡市西郊梁溪路南,原属荣巷镇的管辖地。老街全长约200多米,街宽不到10米,老街的建筑大都是晚清风格的,老街住着约百户人家。我从小生长在荣巷,整整25年,天天走在荣巷老街上,日复一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当骑车穿梭于喧哗嘈杂的繁华都市,我便不免留恋起荣巷老街的生活情景。老街生活虽然有点原始,但她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她没有现代化的美容院,只有两爿国营理发店,星期天小孩剃头要等候半天,但决没有现代所谓的多样化服务项目。尽管在荣巷西街一爿油条大饼店,买油条至少要排起二三十人的长队,那位瘦高的中年妇女不紧不慢地翻动着油锅中的油条,排队等候时嗅着油锅散发出的香味,至今令人回味绵长。尽管现在各种中外高档食品随时可以品尝,但总感到还是那时老街的酒酿、大饼油条、硬糖吃得最舒畅、最自在。还记得那时全家吃水靠抬...
· 吴文化—古迹寻踪—甪里“四古”
甪里,又名甪湾里,位于太湖之中西山岛西端顶角。甪里村东西两面是两座青翠禾远的屏风山(东为东明山,西为大步山),村落就窝在这两座屏风中间。村中心一条南北向两头通太湖的串心港,太湖水随风涌进涌出。此地小气候极佳、土肥地暖。民居沿港而筑,果园沿山麓伸展。青山、港湾、小桥、园林、厅堂,构成一幅绝妙古朴怡静的风貌画:“日出推窗见峰峦,夜来闭户听橹声”。甪里是西山岛最古老的一个移民村落,至今保留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珍贵遗踪。古港―――郑泾港。这是隋末唐初的遗迹。隋末世乱,后魏建威将军郑茂长子郑白麟,北方荣阳郑氏大族,避战乱、徙来甪里,建村屯、凿港埠、历数年,郑泾港开成。港长三里,面阔三丈。令人神奇而神往的是历经千数百年沧桑兴废,而今该港依然气势不凡,黄石驳岸,坚固笔立,散布港湾左右的二十一处青石河埠头相当完好。横跨港上宋明清代建造的永宁桥、南星桥、中桥长存至今。驳岸藤萝垂挂、花草丛生、树影碧水。鹅鸭戏游,...
· 吴文化—古迹寻踪—荣巷老街镇
荣巷,在无锡城区西,位处河埒镇地区中心,锡宜公路横贯而过。河埒镇镇政府设在荣巷老街之百余米之梁溪路(即锡宜公路无锡近郊段)边,居荣巷新镇区之中。荣巷老街系明代中叶起荣氏家族家属聚居成镇,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里,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荣巷老街的锯齿形街道,小弄交织的民居格式,及现存较多明清古宅建筑,构成了别具一格他处绝少的江南水乡另一类水陆相衍型古镇。荣巷又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上世纪初,镇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实业,以纺织、面粉业为主,于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与买办工商经济的夹缝间艰辛经营,终于建立了中国棉纺织工业与面粉加工工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大型工商业体系,同时为造福桑梓,在家乡创设建造公路,桥梁,园林、学校、文化等等公益事业,使荣巷当时成为无锡近郊最为繁荣的街镇。上世纪的上半个世纪,无锡有“小上海”之称,荣巷则被誉称“小无锡”。荣巷旧民居区,南临梁溪河北的大片鱼池,由梁溪分支的小河自南深入...
· 吴文化—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访古桥二人行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