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陈列馆惊现“碑后碑”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陈列馆惊现“碑后碑”,记者从正在修复中的无锡碑刻陈列馆得知,日前陈列馆在拆去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

记者从正在修复中的无锡碑刻陈列馆得知,日前陈列馆在拆去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的依托砖墙时,在卧碑的背面惊现了一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元代道教碑刻——洞虚宫碑牗见图牘。这一发现让无锡的金石学以及地方史研究者惊喜不已,原无锡教育学院教授章振华已着手对此碑进行研究。

  这块最新发现的碑后碑为《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元至正四年十月(1344年),由当时洞虚宫主持华益谦立,撰者姓名已被凿去,由杜本书写,何源镌刻,碑现长2.25米,宽0.93米,竖写,呈书条式,边缘可见凿去痕印,估计原碑宽度当在1米以上。明洪武15年(1382年)立卧碑时,利用了30多年前的这块元碑,从而形成两面碑。

  这块碑后碑的发现,可以说是无锡道教碑刻的一个重大发现。章振华教授研究表明,道教传入无锡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中道教宫观以洞虚宫最悠远,始建于南朝萧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这块洞虚宫碑对于研究无锡的道教文化提供了新线索。“碑文宣扬了封建迷信的鬼神论,也通过对自然力量的颂扬,揭示了天、地、水三者至高无上的权威,指出没有任何力量、任何物能超越它。

   碑文也期盼全社会能风调雨顺,从而使‘上之人无忧而有寿、下之人皆无恶而有善’,全社会普天下百姓能‘相与安乐于太平之世’。”另据介绍,2003年7月《无锡史志》特辑《寺庙文化》中“无锡道教碑刻”一文说,“无锡市现存道教碑刻仅有拓文,共三纸,其拓文均保存于市博物馆,原碑均已湮没。”此文记述略误,其中一块今尚存无锡碑刻陈列馆。尽管如此,这块洞虚宫碑仍是无锡仅存的两块道教碑刻之一。

  此碑的发现同时为崇安寺地区洞虚宫的沿革变迁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根据碑文,洞虚观改名洞虚宫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纠正了目前普遍认为洞虚观升洞虚宫在元天历年间(1328年-1330年)的说法。碑文还略述洞虚宫三元祠山殿被毁和重建的概况。目前洞虚宫遗存仅存玉皇殿、洞虚宫古井和现在的阿炳故居三处,洞虚宫碑的发现提供了又一样新遗存。

  无锡市博物馆专家袁志洪告诉记者,金石学领域中十分注重元以前的碑刻,一经发现就会将其著录。这块元碑的发现也是金石学领域的一个新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馆“碑后碑”又有新发现
新开放的无锡市碑刻陈列馆现存古碑刻近百通,向世人展示了无锡的碑刻历史和碑刻艺术。碑刻馆修复期间,有关这些碑刻的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日前有关两通“碑后碑”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去年5月,在翻修明伦堂时,在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的背面惊现道教元碑《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当时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报道中只提到该碑由杜本书写,何源镌刻。日前,专家翻阅相关史料查证,这个杜本竟是元代的一位理学大师、文学家和医学家。杜本(1276—1350),字伯原,江西清江人,人称清碧先生。《元史》将其列入《隐逸列传》中,是一位不愿入朝为官、隐居武夷山中的大学者。据称,杜本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无不通究,经史、诗文、声韵、书法莫不精工。那么杜本又是如何来到无锡写下这通碑刻呢?洞虚宫元碑立于元至正四年十月(1344年)。据史料记载,元顺帝至正三年,朝廷决定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中各选拔一...
· 吴文化—古迹寻踪—20块珍贵清代碑刻出土
“喏,这块碑刻的是晋代王《伯远帖》,这块是放在祠堂内的秦氏先人像……这些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也是无锡地方文献研究的史料。”昨天,面对一块块新近出土的古代碑刻,碑刻研究专家袁志洪兴奋地说。这些碑刻是在6月初秦邦宪故居修复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共计20块。20块碑均长近1米,宽为35厘米,碑刻书法或飘逸或遒劲,极具观赏性,其中6块被嵌进墙壁,另14块整理后平放在屋内。经鉴定,除秦氏先人像外,其余均刻于1801年,一部分是当时的主人秦震钧邀人翻刻的大型书法丛帖《三希堂法帖》节选,另一部分是秦氏聚集众工所刻《寄畅园法帖》。《三希堂法帖》是一部空前的大型书法丛帖,共收集魏、晋至明末135人的340余件作品。所谓“三希”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三件珍稀墨宝,乾隆珍藏“三希”在养心殿堂内,故名“三希堂”,《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命人镌刻的集天下书法大成之作。乾隆曾将《三希堂...
· 吴文化—古迹寻踪—孚泽庙宋碑
孚泽庙是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内古刹龙寺的前身。庙内原有距今800年的宋代牒碑一块,砌立于大殿东壁靠近千斤大铁钟。“敕赐孚泽庙”中的“敕”字,旧指皇帝颁发的命令。而“孚泽”之额名,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赐,且由当时李纲右丞相挥毫书写公文,当地老人都称之“李纲碑”。再后由朝廷掌管宗教礼仪的太常寺检准建炎(高宗赵构)、淳熙(孝宗赵炅)已降旨庙额,直到开禧(宁宗赵扩)二年九月刻碑。从上奏、赐名、降旨、检准、到刻碑,跨越北、南两宋好几个帝皇,前后约九十年之久,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细读此碑下方另有刻写的难以置信的故事记载,除掉左下方的缺角,基本可以对上号。由于这块金石录的可贵,清光绪十一年曾修缮此碑,在碑刻上也作记录。“文革”初期,该碑由山军嶂山龙寺用一辆手扶拖拉机专程运往原惠山历史博物馆加以保护,后来才转移到市中心碑刻馆集中收藏管理。好几年前,我市召开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与会代表们都曾提出为该碑立案,目...
· 中国碑刻
历代碑刻先秦碑刻平山县三汲公社发现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时间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碑刻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在东巡时立下六块碑刻,今仅存《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块,当中《泰山石刻》刻于前219年,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北朝碑刻北朝碑刻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北魏书法方劲古拙,以《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为代表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魏碑无不佳者”。隋唐碑刻正定隆兴寺内保存的《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相关条目碑帖
· 北朝碑刻
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的改革,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也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之也出现了文化繁荣。北魏的书法艺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巨大的发展。这时期南北碑版书风已逐渐到全面的趋向统一。这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这充分说明了北朝碑版书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盖其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世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记尤其如此。故猥琐鄙恶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孙秋生造像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