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碑刻馆“碑后碑”又有新发现
新开放的无锡市碑刻陈列馆现存古碑刻近百通,向世人展示了无锡的碑刻历史和碑刻艺术。
碑刻馆修复期间,有关这些碑刻的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日前有关两通“碑后碑”的研究有了新发现。
去年5月,在翻修明伦堂时,在明碑《礼部钦依出榜晓示卧碑》的背面惊现道教元碑《无锡州洞虚宫重建三元祠山殿记》。当时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报道中只提到该碑由杜本书写,何源镌刻。日前,专家翻阅相关史料查证,这个杜本竟是元代的一位理学大师、文学家和医学家。
杜本(1276—1350),字伯原,江西清江人,人称清碧先生。《元史》将其列入《隐逸列传》中,是一位不愿入朝为官、隐居武夷山中的大学者。据称,杜本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无不通究,经史、诗文、声韵、书法莫不精工。
那么杜本又是如何来到无锡写下这通碑刻呢?洞虚宫元碑立于元至正四年十月(1344年)。据史料记载,元顺帝至正三年,朝廷决定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中各选拔一名处士参与修史。杜本以南人处士征诏入京,授以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编修官。杜本行至杭州,突然称病辞官,便在杭州一带盘桓多年。估计,就是在他辞官盘桓江南之际,来到了无锡洞虚宫,应当时道观住持华益谦之邀写下了这通碑刻。杜本善书,尤工篆隶,书写时,为了表现其书法水准和博学,不仅用了一些异体字,而且还以篆入隶,更有以草入隶,所以此碑在识读上存在一定难度,但也平添了此碑的书法价值。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件制作于至正五年的元代银器,名曰:“龙槎”,被奉为“国宝”。银龙槎拥有如此身价,除其制作出自元代著名工匠朱碧山之手外,更有“点睛之笔”是:杜本在龙槎上留有题款。
据称,龙槎上的老者很可能是朱碧山为杜本的造像。洞虚宫元碑刻有关杜本的这个新发现,同样大大提升这通碑刻的历史、艺术价值。
碑刻馆的“碑后碑”其实不止洞虚宫元碑。上世纪80年代筹建无锡碑刻陈列馆时,在调整尤栋《锡学重修五先生祠记》碑时,就曾意外发现另一面镌有《无锡县学新建九先生祠堂记》。当时《无锡日报》曾有报道,但说该碑未经任何文献著录。日前,经王赓唐、徐志钧两位学者的研究,又解决一个“悬案”:
其实此碑在无锡现存最早的县志(王仁辅《无锡县志》卷三下)里有记录的,其中还记有“元前至元间,九先生祠久废”。九先生祠废而五先生祠立,故九先生碑反砌入墙。王仁辅写《无锡县志》时,因年代较近而记录了九先生祠堂的兴废始末,其时九先生碑早砌入墙内,无由得见,所以县志的文录只有尤栋五先生碑而无九先生碑的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