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古迹寻踪—鸿山遗址土墩勘探目击
六人一组、分成三组进行的鸿山越墓周围土墩调查已经于时晴时雨中持续一周。昨天一早,本报记者赶往土墩调查的勘探一线,采访得知工程进度已经过半,六、七十个土墩已经一一甄别,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人工堆积,不排除存在墓葬的可能性。
考古所副所长一线“督战”鸿山越墓周围的土墩数量因探测“刷新”到近100个之后,对于这些土墩的调查和勘揭鹆烁鹘绻刈ⅰ2还蛭脊沤绱嬖谘细竦摹靶泄妗保械牟斡肴嗽狈追兹昶淇凇<钦咦蛱煊珊枭秸蛞晃桓闭虺ご反忧鸪卸找宦贰吧钊搿笨碧揭幌撸乓皇比萌硕俑行朔堋?
到了丘承墩,才知道这里已经“回填”,原来因为考古挖掘的探方已经重新被泥土掩埋,站在依稀可辨的横梁上,可以见到只有一小部分的探方没有“填”满,还能看得出土层的分布结构。据一旁的鸿山镇那位副镇长介绍,周围的土墩都以丘承墩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而正在鸿山勘探的考古队就在这个“扇形”中移动作业,能不能碰上还说不定。
离开丘承墩跟着副镇长的车子七弯八绕,到了一户村民家中,让记者十分庆幸的是,在这个勘探人员食宿的“点”上,不仅见到了那些工程人员,还见到了一位刚刚“走马上任”的无锡市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而这个研究所,据说成立了没多久,可以说是鸿山越墓的发掘“促成”了它的“诞生”。
六、七十个土墩已经一一甄别从出言谨慎的考古所副所长口中,记者“艰难”地确认了这些土墩的勘探进度:已经有六、七十个土墩被一一甄别,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人工堆积而成,也就是说,不排除存在墓葬的可能性。至于勘探的方式,则以传统的洛阳铲取土,分析其中的地层关系。
记者在那户村民家中见到了两队正在吃饭的勘探队员,这些来自邯郸的小伙一个个人高马大。一个星期以来,他们就吃住在这里的村民家中,其中的一个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平均一天至少要勘探三个土墩,都是步行往返,而且风雨无阻。两荤三素一汤,匆匆吃完农家饭菜之后,这些雨鞋上粘满了泥土的勘探队员们又要投入紧张的工程作业了。
那户村民家门口的角落里放着几十袋泥土,每个都标上了日期和土墩编号。记者了解到,这是勘探队员们采集的土墩样本,还有待于权威的鉴别和认定。
从“千墩县”到“梁鸿村”的变迁让记者颇感兴趣的,还有越墓周围这个村子的名称“变迁”。从那位热心陪同的鸿山镇副镇长的口中得知,这个村子叫做梁鸿村。而那位考古所副所长则补充说,梁鸿村的村民不仅为勘探队员提供吃、住,而且还为他们的勘探提供了不少“线索”。许多在梁鸿村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村民几乎能叫出每个土墩的“名字”,只要勘探队员问及,他们都会热情地介绍,土墩原来有多大、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传说……这位副所长还告诉记者,梁鸿村有许许多多土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铲平不少。“到了这里才从老百姓那里知道,原来这儿叫坟里,还有一个俗称叫‘千墩县’,随便问一个这里上点年纪的村民都知道。至于梁鸿村的名称,已经是2001年以后的事了。”坟里、千墩县、梁鸿村……不管它的名称如何改变,那些深埋的历史却永久神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