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糍团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糍团, 查《新华字典》,说“糍团”是“一种糯米做成的食品”,说得过于简略了。无

   查《新华字典》,说“糍团”是“一种糯米做成的食品”,说得过于简略了。

  无锡旧时街头上有卖糍团的,那是一种制作有趣而又十分可口的小食品。卖糍团的小贩挑着一副干净的担子停在路边,小贩的穿着也端正清洁。担子一头是带玻璃盖子的方盒,透过玻璃,可以看见里面不少小方格里盛着各色各样的馅,有白糖、红糖、芝麻、花生屑、干的豆沙、红绿丝和其它一些叫不出名的馅。

  吃客来了(大多是儿童),小贩便从担子另一头的湿布底下拉出一块熟糯米面团,稍稍搓圆,揭开玻璃盖,将面团揿进其中的一格去,面团的半边便沾上了一层馅;小贩将面团用手指娴熟地一按一捏,馅儿即翻到里边。接着他又揿进第二格沾上第二种馅,如此这般操作,直至将所有馅儿全沾过,最后搓圆压扁,两面都沾上熟芝麻,以一方白纸托底就递到吃客手中。

  这种糍团吃起来味道固然不错,也不像现在店家出售的只有一种馅,但小贩用手挤来捏去的总是不卫生。现在好象看不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尖渚上团团转
江尖,明代称之蓬莱庄,又名芙蓉尖,清代改名为江尖渚。江尖渚是古运河流入无锡市区的南北分水岭。古运河一路由西向东,经江尖渚、西门桥、太保墩进梁溪导入太湖;一路由西向东北,经江尖渚、莲蓉桥、通汇桥沿沪宁线并行东南,出市南郊去苏州。江尖渚实乃一小岛,岛上道路原本傍水而呈环状。相传清代江尖渚上住着一位叫钱小娄者,因家境贫寒,遂起念行窃,首次作案就瞄上了同住江尖渚的岳父母家。谁料丑事败露,钱无颜见岳父母及妻,黯然远走他乡。20年后,钱回到江尖渚,从东边转到西边,从南边转到北边,转来转去却找不到当年家门,不由叹曰:“江尖渚上团团转,不见家门心烦乱。”随后,无锡地区就传开“江尖渚上团团转”的俗话,其意为远兜远转,转得晕头转向,仍找不着门路,达不到目的地。令人捧腹的是,这句无锡俗话居然被晚清两江总督端方在美国用“活”了。1905年,端方随醇亲王载沣赴美国考察,下榻三藩息旅馆。该旅馆是当时美洲最为豪华的宾馆...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喜食黄天源糕团
苏州的吴侬软语,听来十分好听,吾叔移居苏州四十余载,一口苏白,我私下推测,这恐怕与苏州人喜食糯米食物大有关系。苏州的糯米食品可谓多矣,最有名的当数黄天源糕团。有广告词为证:“中华独一家,名扬东南亚。”缘于此,我常去苏州过一把瘾———品尝黄天源糕团。黄天源糕团店坐落于苏州观前街,创建于道光元年牗1821年牘,至今已有182年历史了。我喜欢光顾这一家老字号名店,图的是糕团品种多,手工制作桓牧魉咔宦傻拇舭澹质翘烊簧刈鞍绲模迳阅浚肟谌砼矗蚁恪⑻稹⑾浮⒛澹?富个性,乃是黑格尔“这一个”的凸现。夏日炎炎,入店买上两块薄荷糕或是黄松糕,凉爽适口,既饱肚又实惠。冬天,要上两三只双馅团,抑或是要上两只刚出锅的鲜肉粽,外加一碗开洋馄饨,味美暖身,简直是妙不可言。食罢,便去怡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园林逛一逛。心想,苏州的园林千姿百态,往往小中见大,平中显奇,自有物外之趣。而制作糕团似...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