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漫话太湖游船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漫话太湖游船,在国内造船界享有盛誉的太湖游船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进步与文明。随着

  在国内造船界享有盛誉的太湖游船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社 会进步与文明。随着对外开放与人民生活提高,旅游业得到发展。更多 、更好、更美的游船将会给秀丽的太湖增辉添彩。

  无锡太湖游船几经兴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独树一帜。清末民 初,庆丰、振新、业勤、永泰等几家纱厂与丝厂为了招待外地客商,造 了一些小游艇,收茧之季,作拖茧、解款之用 ;闲季则将游艇租给船员 经营。太湖游船初具雏形。1915年后,随着梅园、蠡园、鼋头渚、小箕 山等景点对外开放,游客骤增,船员借用工厂主的游船甚感不便,相继 合伙集资建造了营业性质的 游船,“新风翔”、“忆梅”、“宝祥”等 十余艘船长为5米至13米的小型游船便是在当时投入经营的。当时老百 姓称之为“汽油船”、“药水船”、“白相船”等,后称“汽艇”和游 览船。后 拖客驳,又称画舫和灯船,经营水上游览和船菜业务。抗战时 期,这些游船与灯船几乎全部被国民党与日寇征用或烧毁,一片沉寂。 抗战胜利后,船主的后裔和上海旅行团社,又造了一些新船 。船长约为 14-18米,动力有所增加,驾机合一,考究的船内装潢,五彩灯光,鲜 鱼鲜虾的太湖船菜,西点冷饮,伴有轻音乐与丝弦之声,生意十分红火 。幼时“蠡园水上夜游”盛况,还历历在 目。解放以后,这些游船先后 联营,1956年后并入国营,游船业务虽未停止,但无多大发展。粉碎“ ”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无锡成为国内外 著名的旅游城市,外事 游船公司先后造了十多艘造型美观、座位舒适的 新颖游船,其中包括龙舟与画舫,受到各方赞誉。江南航运公司自198 0年后,亦陆续造了近十艘游船,满足无锡至杭州的水上客运,夜发晨 达,十 分方便。招商局快艇公司从外地购来高速艇,开办了无锡至湖州 的客运业务。鼋头渚游船公司亦有十余艘游船,但尺度较小,装潢一般 。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弃水 就陆,已成为 严酷的现实,上海至温州海上黄金航线上的水上客运亦被迫停航了!无 锡外事游船公司、江南航运公司已有十多年没有造新船了,而近几年来 ,鼋头渚游船公司陆续投资,在江苏 省无锡船厂建造了“神仙号”、“ 蓬莱号”、“瀛州号”,并斥资收购其它公司的旧船,经过改造、装修 ,成了新船,一片兴旺景象。

  太湖湖域开阔,水位极浅,湖底高低不平。设计好适 合太湖航道的 游船并非易事。经过几代设计师的经验积累,无锡所造船型已成为国内 颇具影响的太湖游船船型。它具有吃水浅、航速适中、稳性好、兴波小 、操纵灵便、经济性好等诸多特点。 上层舱室布局与造型布置方面,突 出一个“游”字和一个“敞”字,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敞亮的观景条 件。“瀛州号”客舱内无一根支柱,靠走道两侧的顶甲板上设有玻璃天 窗,即使不在上 层观景甲板上而在舱内也可一览无遗观看湖光山色,这 出于后辈设计师的手笔,后生可畏。

  太湖游船是伴随着社会进步与文明而发展的。展望未来,笔者以为 ,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中不应只 有一种牌号的“定型船”,要标新立异, 要创新。不要仅满足于将游客从甲地送至乙地的单纯摆渡船,而要使游 客留恋忘返,即使未登游船之游人,目睹风格各异、色彩鲜艳的各式游 船,也会游兴大增,感觉不枉来锡一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看船郎
看船郎是太湖中五至七桅船的一个重要职位,其重要性仅次于船老大。生产队中看船郎的工分仅比船老大的10分低1分,由此可见看船郎在船上的地位了。看船郎的职责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东西南北风,渔船要航行到哪里捕鱼,看船郎要及时告诉船老大前方是否有沉船或暗礁,如何避让。没有接触过太湖渔船的人恐怕从未听说过看船郎三个字。1969年春节前几天,农村里农闲无事,只等过年。正巧下乡插队的我的邻居结束了一年的捕捞作业,趁年前要去一趟宜兴的丁山买缸再到浙江的长兴买柴。我闲来无事,对渔船和丁山、长兴又充满新奇,于是就跟他们一起上了船。起锚开船才知此次旅途的不易。当时的西北风浩浩荡荡,湖面上浊浪翻滚。从东山的蒋湾到宜兴的丁山正是顶风前行。当时的渔船没有人工或机械的动力。老实说,这艘五桅大船,若要靠人力也根本撑不动。可渔民们还是有办法,硬是扯起了风帆,顶着这么大的风,从太湖的东南角航行到湖的西北角。不过这全凭船老大的本...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银鱼
在酒席台上,一盘洁白细腻又鲜美的银鱼羹总是很抢手。那么人们为何如此喜爱太湖银鱼,它又是怎样来的?其间有个传说故事。话说在远古时代,无锡的西太湖边有个杨湾,素有九里十八湾之称。它南连三万六千顷太湖北接千亩桑田。这桑园主因他的头长得像猴头,且脸上长着四颗豌豆大的麻子,故人们送给他一个“四麻子”的绰号。由于四麻子为人奸刁,仗势欺人,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得没有哪一个姑娘肯嫁给他,所以他到三十多岁时还是光棍一个。在他家众多的桑农中要数李甲、金妹夫妇俩最忠厚老实,他们只有一个叫桑珠的独养女儿。桑珠长到十五六岁时就已亭亭玉立、容貌超群,采桑养蚕更是巧手一双,乡邻昵称她为桑姑娘。有天四麻子到桑田里游荡,突然他的贼眼看见了采桑叶的桑姑娘,不由垂涎三尺,决定要想办法娶她做老婆。他马上回了家,当夜就叫媒婆带着彩礼白银到桑珠家说媒,但遭一口回绝。媒婆告之,四麻子恼羞成怒。第二天一早就传话过去,不许李甲一家采桑!蚕儿...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太湖“三白”之美
苏州船菜,以太湖水产为主料,经厨师用多种手艺精心烹饪,风味独特,古今闻名。每当有远客来,我即请至太湖水湄,飨以船菜,主客频频举箸,无不交口赞誉。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烹调得宜,便为美馔。苏州船菜,皆为湖中天然之珍,“本味”纯真,浓而不腻,淡而不薄,既柔嫩又滑爽,既鲜洁又清醇,食后清味,常在颊舌,一如吴侬软语,以其特有的方言个性,清清纯纯中而有丝丝柔情,婉婉约约中犹闻不绝余韵。在林林总总的船菜中,我尤钟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戏称之为太湖“三美”。确实,凡此湖中三珍,常常能激起我深厚的审美感受。有人说,美感肇始于味觉,信然。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就说过,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看,味觉的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最明显地表现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诸如直觉性、超功利性、个人爱好的差异性等等。依我的审美经验看,与友人或家人在太湖船家品味“三白”,常常能进入...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闸蟹漫话
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肉鲜味美,世人公认,但它的称谓来历,却未必众所周知。大闸蟹因为双螯长有绒毛,也叫中华绒%蟹,又因为主要生长在江河湖里,所以又叫河蟹,或称湖蟹。江苏、上海一带农民们为了生计,沿江入湖捉蟹,往往使用蟹簖,闸断蟹路,并且常在夜里扭亮灯光,诱蟹上簖,然后捕捉,故而有了大闸蟹的别称。蟹还有别称。以其行声,曰'郭索';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内空,曰“无肠”。农历八月十五月圆,秋风初起,自然使人想起持蟹赏菊之乐、之雅。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也称九雌十雄。农历九月,阳历10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阳历11月,雄蟹饱满。江南季节,冷天来的较晚,若是稍稍迟半个月品尝,则螃蟹滋味因肥壮之极而更能达到绝佳境地。没错,现在正是吃蟹的大好季节。大闸蟹的广告宣传也早就在国庆节前就开始了。但是真正的好蟹,必须等到现在。行话说得好:″秋风起,蟹脚痒″。星期六早上,我与妻子忙完家务,赶到市场,已经...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