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在湖上吃蛳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在湖上吃蛳螺,苏南人将这水里长着硬壳的形如一座小小宝塔的生命叫蛳螺,而苏北人则反过来叫螺
    苏南人将这水里长着硬壳的形如一座小小宝塔的生命叫蛳螺,而苏 北人则反过来叫螺蛳,名称不同,对象都一样。有一句民谚说:“大鱼 吃小鱼,小鱼吃蛳螺,蛳螺吃河泥。”水底世 界的生物圈奇妙而又复杂 ,代代繁衍,正好充实了人们的胃口。

  去年秋天,我和几个文友来到太湖南端的一座小村庄,小村庄里的 熟朋友又用一条渔船将我们载向了浩渺的太湖之中。这位 朋友上船时双 手端了一个脸盆,脸盆里有大半盆的蛳螺,体大,晶莹,养在满满的清 水里,这位朋友说,这是他昨天为了我们的到来专门去湖里摸上来的, 今天我们在湖中就吃它。

  这里是 太湖的一角,湖面上就我们一条船在漫不经心地晃荡。我们 将船熄了火,既不划船,又不撑船,任船在风中逍遥自在。村里的这位 朋友从怀中摸出一把剪刀,咯嚓咯嚓将蛳螺的屁股剪掉,他剪 得熟练而 又轻松,“屁股不剪掉,你们休想吸出肉。”他又说,“在水里养了一 夜,脏东西都吐出来了。”我们一个个自告奋勇上去剪蛳螺,其笨拙相 可想而知,那翡翠般的蛳螺滑溜得令我们 手中的剪刀咬也咬不住它。

  将船上的炉子生起火,油、葱、酒、姜、盐都预先备妥,炉火熊熊 之中,一阵急炒,作料下锅,不仅带来满船香味,更带来滋啦啦犹如一 片喝彩的声音,起锅之 前,撒上红辣椒丝,眼前顿时一派绿肥红瘦的景 象,动人极了。

  随身带来一捆啤酒,无碗,就抓住瓶子喝;无盘,就连锅端到盘膝 围坐在船头的人中间,喝酒,吃蛳螺,听风,看湖上的美 景,一样也没 耽误,是那些坐在高档酒店里享受不到的惬意和自在。

  有一个北方来的朋友是第一回吃蛳螺,捏着蛳螺,拼命用劲也吸不 出肉来,他看我们当中有两个人吃蛳螺速度快得像妇 女嗑葵花籽,又眼 馋,又口馋,急得额头上都流汗了。我们大家便耐心地教他,先要从尾 部吸一吸,让蛳螺里面的气通畅,再在头上突然发力,一吸肉就出来了 。试过几次之后,果然他平生第 一次尝到了蛳螺的滋味,他大叫:“我 胜利啦!我要唱支歌给你们听……”

  他一唱,湖面上的歌声便一个接一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清明螺,鲜如鹅
老家地处水网地区,纵横交错的河塘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螺蛳。螺肉十分鲜美,无论是清蒸、生炒,都十分可口,是寻常百姓餐桌上一道既经济又实惠的乡土美食。记得小时候,要想吃螺蛳,是一件十分便当的事情。家前屋后就是塘河,碧波粼粼的河里,水草丰茂,长着成千上万只螺蛳,每当清晨或傍晚,一粒粒褐青色的硬壳螺蛳从河底的污泥中爬上滩岸,爬满了一个个浅水石阶,它们悠悠自得,慢慢掀开头顶的硬盖,吐着两根短短的、软软的触须,把大半个身子露出壳外,安详地栖息在水中。每天傍晚,我就拿着脸盆,到屋后的水栈石上,只花一刻工夫,就可摸来一二碗螺蛳,拿回家用清水洗净,放在盛满水的盆子里浸养一夜,让它们把壳内的污物全部吐尽。第二天再剪去螺尾,洗净后放入葱、姜及油盐酱清蒸,或放入葱、姜、糖等佐料生炒,这样烧出的螺蛳,味道十分鲜美。你只要在碗中抓起一粒,把螺口对准嘴边,轻轻一吸,一团鲜美的螺肉就吸出来了。当然,也可把螺蛳用开水烫熟,...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吃麦饼
很多年的中秋,我们全家总能吃上母亲做的麦饼。那麦饼有圆形的和半圆形的。母亲说那是月亮的样子。那麦饼有咸味和甜味两种,咸的是半圆形的,里面的馅心是板油、香葱,吃起来又香又脆,甜的是圆形的,里面的馅心是芝麻、板油、糖,吃起来又甜又酥。每到吃麦饼的时候,母亲总会对我们说:中秋节,无锡人的习惯是吃麦饼,麦饼比月饼好吃。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来临之时,母亲带领我们兄妹四人做麦饼。小小的厨房间里挤满了全家人:母亲和面,姐姐和我推麦饼皮子,大弟负责在皮子上放馅心,然后用小碗把麦饼压成圆的或半圆的。小弟在旁边数麦饼。父亲则在炉子旁边烘麦饼。想到马上可以吃麦饼,那高兴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当父亲把第一炉刚刚起锅的麦饼分给我们四个孩子每人一个时,捧着烫手的麦饼,想咬不敢咬,口水却已经往外流了。看看手上还沾着面粉不管它了,一口咬上去,那葱油香味,那甜脆酥的感觉,真是太好太妙了。咬着咬着,那芝麻和着糖、油的汁还顺着手指往...
· 吴文化—吴地风物—碧螺峰前吓煞人香
东洞庭山的碧螺峰是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早年的碧螺春又因奇香无比,惊为“吓煞人香”。从东山杨湾灵源寺后山径小道上山,山坞深处就是碧螺峰。山坡上有石刻王鏊题书“碧螺峰”、李根源题书“碧螺春晓”等古迹。这里果木葱茏,鸟语花香,长年栽种枇杷、杨梅、板栗、柑桔、桃子、梅子、石榴等果树,碧螺春茶就生长在果树底下,终年吸收着果香花粉的营养,孕育了名茶得天独厚的天然生长环境。碧螺春茶的起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地有个叫朱元正的山民,被地主逼债躲进深山,靠吃野果维持生命,那年秋天,朱元正在山坡寻找野果充饥,突然天下大雨,他衣衫单薄,饥寒交迫,晕倒在荒野。朦胧中,忽听空中一声鹤鸣,他微睁双目,见一只洁白的仙鹤,朝他绕了三圈,张嘴掉下三颗青褐色的果子,然后循着来路飞回。朱元正拣起一瞧,是三颗似枇杷核大小的果子,便随手种在山崖石壁之间。翌年春天,长出了三丛碧绿的茶苗,结出了“一旗一枪...
· 吴文化—吴地风物—重阳登高吃糕
相传,东汉道士费长房对他弟子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必遭大难。”桓景甚恐。费长房又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只要登山高处,此祸可除。”重阳,桓景举家登山,夕还,见家中鸡犬牛羊皆暴死。费长房闻之道:“此可代也。”从此,九九重阳登高(登山),便成了中华民族避祸求福的节令风俗。我们无锡地区可登之山得天独厚,近市区有锡山、惠山,太湖之滨的古竹有马山、鼋头渚有鹿顶山、大浮有山军嶂山等。民众登高的去处选择性甚广。老年人借重阳这个节令,结伴而聚,登高寄情,谈古论今,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借重阳登高的机会,在秋去未寒、恬静的环境中倾诉衷肠。旧时,人们心目中重阳登山,喻为人往高处走,又可消灾驱邪、吉祥安泰,故而重阳登高的风俗从一千多年前传承至今。在我们无锡地区还以吃糕表示登高,故而无锡人每年九月九日做糕食之。取“糕”、“高”谐音,用吃糕表示登高,以求避灾。他们认为,重阳吃糕乃好心人取代登高避...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