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菰菜·莼羹·鲈鱼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3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菰菜·莼羹·鲈鱼脍,此三者并称,始见于《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

  此三者并称,始见于《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 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 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字季鹰,吴郡 人,当时他在洛阳为官, 目睹乱世纷争,祸难未已的情形,诀然返棹归乡,从此成为天下士人的 “偶象”,也使菰菜、莼菜、鲈鱼这三种吴地风物声名远播。后世以此 三样入诗者不可胜数,以 致“莼鲈之思”成为思乡之情的代名词。

  菰菜即南方人所谓“茭白”,原产我国,长江以南低洼地区种植颇 广。菰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茭白实指其根际肥大的白色匍匐茎 。茭白种 植需有专门的技术,对水肥和土壤的要求也较高,一般春天萌 生新株,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茎,夏秋两季采摘上市。

  莼菜,亦作“菜”,又名“水葵”。睡莲科。水生宿根草本。叶片 椭圆形 ,深绿色,浮于水面。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天抽生花 茎,花小,暗红色。性喜温暖,宜于清水池生长。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多 野生,也有少量栽培,春、夏季采嫩叶作蔬菜。

  鲈鱼 ,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嘴大,体长,银灰色,背部和背鳍 上有小黑斑,栖于近海,也入淡水,平时以鱼虾等为食,肉质鲜美。鲈 鱼以松江之鲈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 鳞,状如松 江之鲈”语。但历来版本注释“松江”一名时,多误指松江府或松江县 ,近来乡贤沈映冬老先生订正传讹,考证出旧籍“松江”实为“淞江” 之沿用,乃吴淞江之谓也。吴淞江源出 太湖,东注大海,盛产鲈鱼,顺 理成章。苏州吴江即是有名的“鲈乡”,张翰有《秋风歌》证之:“秋 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如今,茭白已成为百姓餐桌上最平常的菜蔬 ,莼菜烧羹也不鲜见, 惟鲈鱼价高,需在像样的酒席上方能投箸问食,且今人烧鲈鱼已多为整 条清蒸,已非当时将鱼肉“脍不厌细”地切成薄片而生食之了。

  行文结束,还留下一个疑问。 入秋之后,茭白、鲈鱼这两样正是当 令佳品,而水中莼菜已植株老衰,叶小而微苦,江南一带农民已多不食 之,只作猪饲料了。不知羁官洛阳、乡思无限的吴郡张季鹰先生缘何把 这三种并置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玉祁芹菜
听一位文友说,他随锡山市作家代表团赴新疆采风,结识了一位无锡老乡,是军垦农场的场长,副师级。于是,就有了一段与“玉祁芹菜”有关的故事。文友从新疆回来,在春节前给新疆的无锡老乡寄去了一些土特产,其中就有玉祁芹菜。春节里,那位场长宴请同事好友,“曲终登台”的一盘菜就是玉祁芹菜。席间,众人皆不知何物,但见色白如玉,清香扑鼻。入口鲜嫩,令人回味无穷,顷刻便盘子朝天。众人大喜,皆问:“此菜何名?出于何地?”场长笑而不答。临别,大家一致要求场长务必设法再弄一点这种“名菜”,人手一份。场长同我文友打电话,在电话里朗声大笑:“你的玉祁芹菜可真为我扎足了台型,能否大件速汇?”还有一则有关玉祁芹菜的旧闻。那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夜泊大运河旁的洛社大桥。当晚,地方官呈上当地土特产,乾隆帝尝到了玉祁芹菜,赞不绝口:“天下竟有如此美味!”当即询问此菜出于何地。地方官答曰:“此为芹菜,出自‘肉旗’。”原来,玉祁迎龙桥有个...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