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园新韵花枝俏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梅园新韵花枝俏,江南有不少赏梅的地方,如南京的梅花山、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最使人心驰神

  江南有不少赏梅的地方,如南京的梅花山、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最使人心驰神往的要算无锡梅园了。也许是“诵豳堂”浓浓的乡情缠绵,也许是“香海”含蕴盎然的春意,也许是“ 为天下布芳馨”的荣氏精神感人。

  梅园,建于1912年,占地150亩,南临太湖,北倚龙山,原是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私家花园。他“一生低首拜梅花”,倚山植梅,以梅植山,故名梅园。 解放后,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其先父遗愿,将梅园献于国家,几经拓建,成为赏梅胜地。早春时节,游人或踏雪探梅,或迎春赏梅,清芳吐幽,陶醉于“漫山红雾花枝俏,渔帆千张逐早潮,春 光万斛浓胜酒,泻入丹青意气豪”的诗情画意之中。

  然而,每当花落春归,梅园便静谧和寂寞起来,要待明年东风报讯了。人们常为她的空寂而感到婉惜,也为她的画卷锦绣想入非非。

   正月初五,园林的朋友来电,告诉我一个喜讯:梅园经寒冬酷暑,投资2000多万,新辟古梅辅、花溪、荷兰园新景,形成四季飘香的生态园林,迎接全国第七届梅花腊梅展览。听罢,心里好一阵 高兴。

  久雨放晴,初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我们驱车去梅园。宽敞明丽的中大门,面貌一新,近万平方绿色草坪,芳菲滴翠,梅、竹、枫、桂,春意浓郁,生态水池,碧波飞花,“ 梅园”石碑醒目可亲。未曾入园,使人浮想联翩。

  进入梅园,满目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红梅绿萼,含苞欲放,老梅新枝,沁香扑鼻,我们徜徉香雪海,春天在心里烂漫了。

  穿过梅海 ,来到远香馆北侧,一座崭新的古梅圃亭立面前。这方园中园,占地近两万平方,面积不大,极雅。梅花形的月洞门春风拂面,左边是一组庭院式的建筑,为中国梅文化博物馆。走廊连接左右厢 房,后朝为两层主楼,上楼,见一精致拱顶,设楼中亭,梅花、飞天女神木雕,栩栩如生。

  出馆,视野开阔,花木扶疏,入外回廊,一泓池塘形如梅花,水光粼粼,浮动暗香。上吐艳四照亭 ,可览花吐蕊蕾,高蒸霞蔚全景,南面是春芬轩,西面双亭,名冷香亭,边上大片梅林,曰:冷香坡。上台阶,可登岁寒草堂。园内建筑,玲珑剔透,设计新颖,借景巧妙,线条明快,简洁流畅 。有的依坡而筑,有的临水而居,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粉墙、黛瓦、花窗,分外耀眼,空间层次富有节奏,建筑韵味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步移景换,造园艺法,匠心独运。

  古梅辅,除了梅 花斗丽,还有奇石珍宝。数十块石之灵秀,原藏卧万壑崖后,沧桑坚毅,稀奇古怪,造型各异,鬼斧神工,最重的竟近十吨。我只识皱、透、漏、瘦的太湖石,许多美轮美奂的奇石,都叫不出名 字。它们像天女散花一般,在园中或婷婷玉立,或白鹤亮翅,或飘飘欲仙,其状,若歌、若舞、若梦。细细浏览,有的如鼓、如筝、如琴,更有的如山峰飞来,如金锁欲开,如紫色葡萄,如漓江 峰乳,如仙女迎宾……奇石之美,出神缥缈,顿觉如入名山大川周游。神来奇石,与古梅、古竹、古松、古桂、古柳为伴,可诗可画,可思可悟,可吟可唱,任君悠闲想象。真是古梅奇石,盛世 兴会,不亦乐乎!

  走进梅博物馆,更是清香四溢。庭前一垛照壁,高1米余,宽6米多,由10块花岗岩镶成,上刻梁简文帝《梅花赋》,全文291字,为大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凿技精湛,龙飞风 舞。游人至此,纷纷驻足观叹。馆内,名家的梅花书画,苍劲、淡雅、飘逸,绿萼凌空报春,红霞染上枝头,梅桩更是千姿百态,清芬、玉洁的朱砂、绿波、宫粉、胭脂红,曲干虬枝,盘根错节 ,苔鲜绕水,疏花点点,奇峰怪石,相映成趣。此时,不禁使我想起古今的梅诗梅画、梅戏梅曲、梅花造型,以梅命名及梅食品来,我国梅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梅花傲寒报春的高雅品质, 无所不在。梅园的主任告诉我,梅园于2月中旬举行国际梅文化研讨会,同时成立中国无锡梅花研究中心。喜事盈门,祝愿她的芳馨飘向更遥远。

  出古梅辅,放眼就见新开发的花溪,长300余 米,大小卵石卧侧两旁,潺潺流水,曲折蜿蜒,奇花异草,绿树巨樟,走入卵石山溪,听悦耳水声,映白云蓝天,观自然风光,如入武陵桃源,恍若金鞭彩溪,心灵渐入天然之境界。出花溪,移 步荷兰园,豁然开朗,广场照亮、鸽群戏食、巨大的球形喷泉水花迷人,一棵连理古树倒卧碧水,无数郁金香已吐出红红的花蕾,富于活力的风车,随风转动,别具异域风情。西方“情人节”的 相约和猜谜等活动,将在梅韵新曲翩翩起舞。欢声笑语的游人蜂涌而至。

  我吟着“四季景致皆入画,一年无日不飞花”的新句,转身登上念劬塔远眺:梅园不光属于春季了,夏云、秋月、冬 寒,也别有一番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馄饨担
半个世纪前,无锡“王兴记”的馄饨早已脍炙人口,称誉沪宁线。但街巷里仍有敲着竹梆子的馄饨担出现,那一人肩挑、造型独特的馄饨担,不失为江南城市的一道景观,是完全可以陈列在现在的民俗博物馆里的。结构奇特的担子完全竹制,一人多高。一头是烧木爿的锅灶,热汽腾腾地冒汽;另一头有几层抽屉,装着裹好的小肉馄饨,抓过来就能下到开水锅里。竹架子上碗勺作料齐备,挑起来就能换地方。无吃客时,担主抓紧时间裹馄饨,他用一支细竹筷,沾上肉馅,在现成的三角形皮子上一卷一裹,一只只小馄饨就出戳恕V癜鹱印翱┛┛币磺茫?客来到,现下现吃。这种馄饨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它多在黄昏后出现,深更半夜还能听到梆子声。冬天的夜晚,饥肠辘辘的夜归人路过一副馄饨担,便会摸出张把角票来上一碗,就着摇曳的风灯慢慢地吃。吃不大饱,但身子暖和了。
· 吴文化—吴地风物—蒸糕
要过阴历年了,旧时的无锡人家有花钱请蒸糕师傅上门来蒸糕的,那可是一桩大事,蒸糕时小孩是不准瞎三话四的,这不仅是要讨吉利,“蒸蒸日上,步步高(糕)升”,而且据说是倘若家中有人说话不检点,那年糕会蒸夹生了的。蒸糕师傅一帮好几个人,带来所需各类工具。先是将糯米粉和上适量的水出大力气拌匀,然后装进圆锥状的木质蒸桶放到水锅上烧大火蒸(拉风箱烧木柴),蒸熟,二人合力搬起蒸桶,将熟米粉倒到案板上,便可用力揉了。米粉揉成团,分成块,用推棍一块块堆成长方形,年糕就制成了。红糖年糕在米粉中加红糖,白糖年糕加白糖,白水年糕什么也不加。刚蒸熟的糯米粉摘下一团就吃,无锡人叫“胀粉”。相当好吃,又热又韧,小孩子们会直吃到胀肚子。蒸糕师傅带有木模子,将一团熟米粉压进模子,磕出来的年糕呈元宝状、如意状、动物状。他们还有印花戳子,蘸了红颜料在一块块年糕上触印出各式好看的图案。农村里没有这些讲究,揉熟米粉是放在缸里赤脚踏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