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阳羡茶
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我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
据史载,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这表明宜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茶”便已名传江南。至唐代,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并认为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
据史籍记载,唐肃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的诗“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便是真实的写照。
阳羡茶不仅得到朝廷帝王的赏识,也倍受历代名士的盛赞。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为紫笋茶吟诗作赋。诗人卢仝更留下了“闻道薪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宋代苏东坡在“耳根洗尽功名话”以后,更是爱上了阳羡香茶、甘泉、紫砂壶,卜居阳羡,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名句。“蒸之馥之香胜梅”的阳羡唐贡茶,不仅名满海内,还饮誉海外,公元八世纪日本奈良时代,还远销东瀛,被视作珍品。
阳羡贡茶因鲜芽色紫形似笋,故又称“紫笋茶”,它的特点是形美、色鲜、香高、味醇。在焙制时,唐贡山下有泉水“从砂砾涌出,泉色金黄……上贡汲完就枯”,故称金沙泉。
古时在金沙泉边焙制春茶,茶灶成排,灶火不熄,香飘十里,醇郁不散,有“焙茶十里水泉香”之说。明代周高起在《洞山茶系》中曾如此评价阳羡茶: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茅香藏味中,空蒙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阳羡春茶在谷雨前采制,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其“阳羡雪芽”和“荆溪云片”在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时,双双获冠。现以水质上乘的金沙泉(又名玉女泉)泡阳羡茶,盛于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宜兴特有的紫砂壶中,已成“江南饮茶三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