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乡村风鸡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乡村风鸡,我的故乡在锡地农村,从前每逢过年,家乡人和餐桌上几乎都有一道名菜叫“风鸡”,

  我的故乡在锡地农村,从前每逢过年,家乡人和餐桌上几乎都有一 道名菜叫“风鸡”,年前家家腌制风鸡,在昔日的乡间几成习俗。

  每年冬至起九寒冬来临,又到北风呼啸天寒地 冻之时,便是风鸡腌 制的最佳时机。人们纷纷将精心饲喂了一年的公母鸡斩杀后制成风鸡, 供过年享用。

  我家每年腌制风鸡的时候,我都要在一边看热闹,因此风鸡的腌制 方法我略知一二 。风鸡的腌制过程并不复杂,将斩杀的鸡沥尽鲜血,待 鸡冷却后,不用褪毛,只从鸡的肛门处开个口,掏净其内脏,再用洁净 的干抹布,将鸡肚内的血污基本擦净,将已用盐拌匀的姜末、茴香 、胡 椒粉等作料塞进鸡肚,反复揉搓,让鸡肚吃透作料。接着用食盐将鸡身 反复搓几遍,再将盐均匀地撒遍鸡身,因有鸡毛裹挟,盐不易散落。最 后将腌制的每只鸡分别装进一个个小蒲包并扎 紧,将其悬挂在屋内透风 冷阴处,盐慢慢溶化后渗进鸡肉,经一个多月的腌制,鸡成半风干状即 成风鸡。

  到了腊月二十四五,家家忙过年时,便打开蒲包取出风鸡,将干鸡 毛褪净,再用清 水浸泡,待鸡肉吸入水分变软后,将风鸡切块装盘,放 葱姜淋料酒上笼清蒸。蒸熟的风鸡肉色紫红,风味独佳,深受人们的青 睐。用文火将风鸡与冬笋片一起煲汤,其美味比腌笃鲜更胜一筹。

  如今,人们多见的什么烧鸡、烤鸡、酱鸡、腊鸡、盐水鸡、叫化鸡 等,咀嚼着总不如记忆中的乡村风鸡那么鲜美醇香。时过境迁,过年时 每当我想起家乡风鸡的美味,对故乡那一望无际肥 沃黑土地的眷恋之情 便油然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南水乡《炖鸡歌》
清朝末年,江南水乡流传着一首《炖鸡歌》,歌曰:炖鸡之补补如何?请君听我缓缓歌。鸡有五色用有别,选得其色补益多。丹色雄鸡性甘温,补虚补肺最稳妥。白色雄鸡味微酸,伤中消渴获佳果。乌色雄鸡亦甘温,风湿麻痹能避过。黄色雌鸡亦酸咸,添髓补精止剧疴。乌首童鸡味甘平,妇人诸虚皆可补。一鸡之力虽轻微,常吃便知功用够。炖鸡之法最简易,洗净加酒入炖锅。紧蒸密封勿泄气,尽焖尽炖用微火。清晨炖至日正午,入口酥软胜燕窝。正午炖到日西沉,吃得老翁笑呵呵。闻此古歌,不由想起孩提时代,母亲给我吃“吊鸡露”的往事。为盼子体魄强健,母亲自己省吃俭用,每隔两月就要买只“童子鸡”,吊(炖、蒸)鸡露(汁)给我进补。母亲将鸡宰杀洗净,斩成四大块,塞进杯子,加入葱把(即将葱打弯成结状)、生姜片和大量黄酒,盖紧杯盖,置杯于灶上锅中,隔水炖煮。当时我家之灶为旧式三眼灶,母亲坐在灶仓里,给灶膛内生火添柴。待锅中水开,才用文火焖炖之。如此炖鸡...
· 吴文化—吴地风物—乡音
我的家乡是无锡,无锡方言也算得上是吴侬软语,女孩子讲是极合适的。可我总觉得无锡话似乎稍嫌“硬”了一点,没有上海话或苏州话来得绵软适口。不懂吴方言的人,乍听起来会觉得像日语。我的舍友常笑我说一口“日语”。为了这,我只好讲普通话了,即便遇到我的老乡。在学校里,虽然大家都讲普通话,难免会露出蛛丝马迹。比如南京人n-l不分,宿迁人h-f不分,于是南京人是“蓝京人”,宿迁的花是“发”,这种发音的缺陷,倒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加了许多笑料。刚来学校,总是很留心别人的发音。听到那些平翘舌不分或前后鼻音不分的,便认为是自己的乡亲了。我的一位老师,说话就有这两种症候,一日我抓了机会问他,才知道不是的,心里自然有点失落,不过也是近邻,因此听他讲话,也还觉得很亲切的。一日,这位老师在课上讲贾宝玉,说他是“情毒”。后来有个男生不解地问我:“何谓‘情毒’?”我一时竟说不上来。想了一会才说:“‘毒’是指一个人的执着和决绝。...
· 吴文化—吴地风物—端午乡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江南水乡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