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英台故宅游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英台故宅游,农历3月28日,春暖花开,正时旅游最佳时节,趁着风和日丽,踏着浓浓的春意来到

  农历3月28日,春暖花开,正时旅游最佳时节,趁着风和日丽,踏着浓浓的春意来到了宜兴风景如画的善卷后洞区。她以明媚秀丽,真山真水相依的缠绵与婉转,静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做 丝毫的掩饰,片片天赐着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留下的自然景观,处处蕴涵着历史遗留下的人文景观,段段渗透着鲜明生动的灿烂文化,不由人联想起优美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浓浓的感情 色彩,这里就是晋代女子祝英台故宅。

  经过近年的景点全新包装,以洞奇石美,绚丽多彩享有世界三大奇洞之盛名的善卷洞,脍炙人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发源地———英台故宅,充满 神奇色彩的善权寺为核心形成的善卷风景区。这里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珍稀植物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该景区独特的生态园林风格。一步入后 洞区,从中你可领略到返朴归真的梁祝文化气息和晋代风韵,谛听久唱不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你带到两千年前的闺楼社会,使人联想浮翩。

  正逢3月28日“观蝶节”,有数千只五彩 缤纷成双成对的蝴蝶在上空翩翩飞翔,时而在“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的墓碑旁,时而在四周的花草丛中,时而在“蝶亭”周围比翼双飞,引我位伫立良久,实在妙不可言。四周桃红柳绿,小桥流 水,老树古藤,鲜花遍野,加上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十分惬意。一古老的彩色四角碑亭,厚实雄伟,凝重古朴,亭中耸立一块丈余高,厚约三尺的巨碑,像磁石般引入我们,上刻唐代节度使亲笔 题写“碧鲜庵”三个遒劲大字。据专家考证,此处就是英台女扮男装在此读书的遗迹。

  移步换景,有“十八相送”的“草桥”、“英台读书处”。来到读书处,墙壁上是一幅精雕细刻的英台 塑像,表露出温柔典雅的女生美。离开塑像进入院内,花红翠绿,争艳竞姿,蝶池中央,怪石嶙峋,假山小景,景致悦目,跃入眼帘的是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在英台阁、碧鲜园、卧室、琴室、 艺苑、珍书斋、蝴蝶轩等古迹,室内陈列着古筝、棋桌、“碧鲜”扇等和古朴典雅的文房四宝,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了我国著名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历史写照,使 人流连忘返。

  我们出了英台故宅,正遇该景区负责人惠志刚,听他说,《梁祝》故事至今已流传一千余年,成为我国舞台上的一朵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花,作为英台故宅,最近将向联合国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饱览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欣赏那神奇莫则的自然景观,徜徉于民间文化气息间,徘徊于《梁祝》故事里,实在是一件韵味隽永的乐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夏夜游
初夏的夕阳西下,映红了天际。微风习习,轻拂着喧闹一天的都市,宛如一双柔翼在轻轻按摩,让其渐渐地安静下来。宜人的夏夜,夜游公园的市民也渐渐多了。上周末夜晚,华灯初上,只见三五结伴而行的游人纷纷涌进锡惠园林名胜区。我已许久不曾来这里了,记忆中的惠山古街都是卖泥人的小店,路两旁长满参天的梧桐树,一到夏天便郁郁葱葱,盖住了整条街,但如今路旁的树枝已被修剪,露出一片开阔的天空。月光撒满这条古街,路边纳凉人或轻摇蒲扇,或摆棋对弈,或呵呵侃大山,构成一道和谐安详的夏夜纳凉图。对直这条古街的古华山门,挂满了花灯,映衬着土黄色的山门,更增添了一丝迷人的夜趣。透过山门往里看去,幽幽小径,两边树上满是花灯,柔和的彩灯悦人眼目,偶尔传来的古韵琴声令人陶醉。穿过山门,来到寄畅园,映入眼帘的“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块御赐额联,更让人忽生诗意,有种身随先圣踱步其境的感觉。园内,或奇峰秀石,曲...
· 吴文化—吴地风物—三游虎丘
说起“虎丘”,于我来讲再熟悉不过了,每次与人讲起虎丘,心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三”游虎丘,倒并不是我只去过三趟虎丘。那么,为什么要说“三”游虎丘呢?游虎丘。那还是在1994年的时候,参加完七月初的高考,心情轻松了些许。然而,随着高考放榜日期的临近,一颗心又仿佛提到了嗓子里,母亲便让我到苏州去看一看,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苏州。尽管是第一次,但苏州在我的印象中却是很熟悉,大概是曾经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见过吧,或许是在儿时的露天电影里。长途汽车还没进苏州城,一座高高的古塔便钻进我的视线,不知边上谁说了一句,“快看,虎丘塔”。我才恍然大悟。以致于小妹问我要去什么地方玩,我脱口而出“去虎丘”。七月的虎丘,游人非常多,天也比较热,我们跟在一个团队的后边,导游小姐妙语连珠,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帖帖精致的题刻,让人流连忘返。小小的虎丘就是一本苏州的地方志,浓缩了历史,也凝聚了人生。我想,“有一天...
· 吴文化—吴地风物—戏台上下
有人说过,女人爱把戏当成生活,男人爱把生活当成戏。儿时的我,却把戏当成生活演绎了一回。我那时住在外婆家,还没到读书年龄,常常跟着舅舅到剧团、剧场里玩,看白戏那是家常便饭了。记得以前苏昆剧团是在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即是现在的艺圃内)。舅舅是苏昆剧团“继”字班的演员,与这个班的许多叔叔、阿姨一样,将自己的姓名拿掉一个字,嵌入一个“继”字,所以舅舅的艺名就叫金继家。我最喜欢的那个常扮演娄阿鼠的刘喜尧叔叔也就叫刘继尧了。剧团的所在原来是一个私家园林,虽然破旧了些,但那些古宅老楼、荷池假山依然存在,园林里那些砖墙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显得有些斑驳迷离,那些梁柱回廊也显得有些黝暗神秘,但在我眼里都觉得新奇好玩。特别使我兴奋的是那些演武生的演员,在当作舞台的地板上舞刀弄枪,翻跟斗、豁虎跳时,忍不住的我常常会在旁边试着学两招,逗得那些叔叔们哈哈大笑。最使我入迷的是看演员们化妆,一张张平常的脸对着镜子描啊...
· 吴文化—吴地风物—漫话太湖游船
在国内造船界享有盛誉的太湖游船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进步与文明。随着对外开放与人民生活提高,旅游业得到发展。更多、更好、更美的游船将会给秀丽的太湖增辉添彩。无锡太湖游船几经兴衰,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独树一帜。清末民初,庆丰、振新、业勤、永泰等几家纱厂与丝厂为了招待外地客商,造了一些小游艇,收茧之季,作拖茧、解款之用;闲季则将游艇租给船员经营。太湖游船初具雏形。1915年后,随着梅园、蠡园、鼋头渚、小箕山等景点对外开放,游客骤增,船员借用工厂主的游船甚感不便,相继合伙集资建造了营业性质的游船,“新风翔”、“忆梅”、“宝祥”等十余艘船长为5米至13米的小型游船便是在当时投入经营的。当时老百姓称之为“汽油船”、“药水船”、“白相船”等,后称“汽艇”和游览船。后拖客驳,又称画舫和灯船,经营水上游览和船菜业务。抗战时期,这些游船与灯船几乎全部被国民党与日寇征用或烧毁,一片沉寂。抗战胜利后,船...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