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六月,去鼋头渚赏花
吴文化—吴地风物—六月,去鼋头渚赏花,“黛山碧水皆是画,一年无日不看花”———走进六月初夏时节的鼋头渚,游客的眼睛
“黛山碧水皆是画,一年无日不看花”———走进六月初夏时节的鼋头渚,游客的眼睛会为之一亮,那些别有夏季风情的特色花草已绽开笑靥,“粉墨登场”了。
先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 红色酢桨草,盛开在鼋头渚“十里芳径”等处,为鼋头渚平添不少野趣!接着,“中日友好花菖蒲园”里的花菖蒲悄然开放了。菖蒲园位于鼋头渚充山隐秀景区,占地2万多平方米,为日本式开放 庭园,小桥流水、碎石曲径,除了“主角”花菖蒲外,还种植了近万株从法国、西班牙等国引进的杜鹃、红枫等名贵花木和草坪。花菖蒲原为日本佐原市的市花,1996年落户无锡鼋头渚,是中日人 民友好的象征。此花又称水生鸢尾,为多年生草本花卉,性喜水,花径可达15厘米,叶呈剑带状,但花期较短,六月上旬是最好的观赏时段。花开时节,千万株白的、紫的、粉的、天蓝的硕大的 花朵在碧绿的叶丛中、清清的水流旁随风起舞、恣意摇摆,如彩蝶展翅、潇洒清丽,驻足观赏、宠辱皆忘。许多新人拍摄婚妙外景照时,经常将鼋头渚的花菖蒲作为背景,可见其美。
如火如 荼盛开在鹿顶山登山道路两旁的金鸡菊,令人惊叹。开着小汽车或是摩托车上山,只觉得,那满山的、金色的花儿在为你开路,在向你招手。恍然间,游人就融入金色花朵的怀抱,不知踪影,只 有鹿顶山上“舒天阁”的高高耸立,在指引你前行的方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莲花,也已在鼋头渚的各处水塘含羞开放了,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冰清 玉洁,随风摇曳,充满隐逸情怀。
六月,去太湖鼋头渚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鼋渚秋韵
秋之季,在太湖鼋头渚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天空与阳光显得格外令人怜爱,而各种草木于此间焕发出的生命绚烂,更有一番动人之处。水泽湖边,一大片一大片白芦花在日光清风下摇曳起伏,闪烁无边的银亮。青瓦粉墙,“风干”的爬山虎斑斓多姿,远胜一般春花之妩媚。满地的秋菊开了,奔放热情,又带着几许清高;兰苑中赏叶胜于赏花的幽兰,依然清绿可人,散发着淡淡的异香。古老的银杏满树生辉,落叶飞舞时如漫天的黄蝴蝶,不经意地拈上一片夹在书中,将秋意定格;如火的枫叶尽染层林,与在静寂中“沙沙”吟唱的梧桐枯叶对照,真有一份别样的浓烈。而“十里芳径”处,青青的高羊茅草坪,在风中昂扬,让人看着直长精神。登上“鹿顶迎晖”景区的舒天阁,沐浴着金色阳光,一种激情驻满心间———天高云淡处,墨绿的山峦诸如仙岛,如颗颗宝石置于玉盘,让人禁不住赞叹太湖山水的组合之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形容的莫非就是鼋头渚这一方山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古时称“天贶节”(天贶即“天赐”),始于北宋真宗年间,原是帝王举行祭天活动的节日。后来江南民间就利用这个日子曝晒衣物、给猫狗洗浴,形成一些风俗习惯。六月初六,黄梅已过,正值盛夏。清末民初,无锡地区曾流行“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谚语。许多人家都重视在这一天把藏在箱、橱的棉衣被褥等取出来,在炽烈的阳光下晒一晒,可防霉烂。有人还戏称晒衣服为“晒龙袍”,讨个吉利。读书人家则趁这一天整理书箱、书橱,摊晒书籍、字画于庭院,以免发霉和发生蠹鱼蛀蚀。有些读书人却感到摊晒藏书的乐趣,因为在摊晒时要全部检点一次,顺便翻阅书籍内容,温故知新。有位书生还写有一首《六月六日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他认为,晒书翻书好像在历史长河中游历,自己半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曝晒衣物的良好习俗至今犹存,但早已不局限于六月六这一天了。无锡民间又曾流行“六月六,猫狗氵忽冷浴”的...
· 吴文化—吴地风物—龙头渚景色胜天堂
太湖龙头渚风景区位于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最南端,酷似巨龙伏卧在太湖碧波之中,故名龙头渚。从龙舌、龙眼、龙耳、龙颈到龙背,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浩淼,山青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山上四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龙头杨梅和太湖银鱼早已驰名江南。人游其上,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怡然有超凡绝尘之感。赵朴初曾游此地时盛赞:“龙头渚,景色胜天堂”。龙头渚还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江南胜迹,古称夫椒山。在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就在这里建避暑宫,造太湖画舫,创太湖船菜,开度假旅游之先河。至今此处尚留当年吴王亲自擂鼓的战鼓墩遗址。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会稽,神马在此停留,至今尚留四个马蹄痕迹,从此这里改名马山,此后历代文人在此墨迹不断。明朝江南隐士钱西青曾在此筑西青草堂,隐于湖山之间,躬身自耕,故龙头渚又名西青咀。民间还流传着不少钱西青的动人故事,他的好...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吞头势
待人接物态度生硬,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其势令人厌恶,无锡人常会斥之曰:“这副‘吞头势’真难看!”“吞头势”这句俗语在无锡、苏州、上海等吴地颇为惯用,而此语的出典却鲜为人知。你可曾留意影视、戏剧及连环画中古代武将的形象,他们身披战袍,胸前戴着一块圆形的“护心镜”。“护心镜”的两侧,各有一个怪兽的头像。这种怪兽名称“”,“”是古代传说中一种会飞的蛇。《尔雅·释鱼》曰:“,蛇。”郭璞注曰:“,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荀子,劝学》亦曰:“蛇无足而飞。”一代雄杰曹操所作《龟虽寿》中就有“蛇乘雾”句。传说“”凶猛异常,令人望而生畏。后来人们便把武将凶狠的气势称之为“头势”。或许后人没有见过,或许在文字表达上嫌“”笔划太多,或许“”字冷僻难以识读,好事者就用近音的“吞”字代替之,“头势”于是变作“吞头势”。
· 吴文化—吴地风物—芋婆头
至今还记得,属于芋头同科的芋婆头,经加工煮熟后食用,在儿时是何等的充饥解馋。在秋季,不时有人肩扛着笆斗(用藤条编织的不透风的盛物器具),内装着经去皮、加碱煮熟煮透后经清水漂清,加糖及糖精重新加工烧熟滤去汤汁,深褐色,形如苹果大小及形状相同的芋婆头,盖在白色沙布被下,透着桂花香味,冒着热气。小贩们边走边喊:“热格芋婆头!”每当傍晚放学,听到这诱人的喊声,勾起了孩童又饿又馋的食欲,迫不及待地购上一只,棒在手中微烫的,吃在嘴里是又香、又甜、又糯,外褐内白,吃后嘴中余味尚在,进入胃肠后饥饿顿消,回味无穷。芋婆头生长在湿土中,秋季收获,一棵只有一个根茎,数宜兴的最好。小贩们在小木桥蔬菜公司进货后,去皮用刀削,放入锅中加碱水煮熟,清水洗净,加少许糖、糖精、桂花,加水放在锅中煮熟,滤清汤水后,放在笆斗内即可上街叫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