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德桥屏香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德桥屏香,旧时农历三月廿八,无锡地区要办“惠山迎神赛会”,简称“出会”。这天,无锡城东

  旧时农历三月廿八,无锡地区要办“惠山迎神赛会”,简称“出会”。这天,无锡城东西南北 各庙庵出会队列浩浩荡荡行赴惠山。

  大德桥(原址在现五里新村,六十年代拆除)是当时出锡城经西门外五里街去惠山的必过之桥 。桥面宽约两米左右。三月廿八这天,各路出会队伍相继都要经过此桥。先到此桥的出会队伍有的 因行业(即出会的赞助商)之间素有矛盾,便故意寻事。他们将队列中泥塑“大老爷”所坐的轿子 停歇桥上,占据通道,以阻拦后来的出会队伍通过此桥。有时,几支出会队伍在桥堍各不相让,由 此发生冲突械斗。如张元庵出会队列中有帮南门外的窑工,个个拳大臂粗,习有武艺,号称“刚义 队”;而北门外荷叶村大隍庙出会队列中则有一班泗堡桥船厂的造船工以及该地区“北七”救火会 队员,人人身强力壮,颇有拳术,号称“雷公手”。这两支出会队列几乎每年三月廿八日都在大德 桥交手,胜者则先过此桥,向惠山进发。

  上述出会队列故意造成大德桥面交通堵塞,各不相让,出会队列无法行进,无锡人俗称之为“ 屏煞”。此时,出会队列后的拜香班子自然原地不动,于是,旧时无锡人把此现象叫作“大德桥屏 香”。此俗语流传于今,其意指为“各不相让”、“屏着不动”,且含有意气用事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显赫当年“旱桥弄”
在无锡市中山南路八佰伴旁,有一条学前东路。这条新开辟的通衢大道,原来只是从中山路到新生路的一条小巷,名为“旱桥弄”,也有错写成“岸桥弄”的。何谓“旱桥”?就是现在所称的高架桥。这是一座当时在无锡城里唯一的别致的桥。这条弄,原名为“烈帝庙巷”,明代嘉靖年间,这里出了一位进士,名俞宪,字汝成,号是堂。后来,他官居山东按察使,在烈帝庙巷的南北两边建了两座花园,一名“读书园”,一名“独行园”,但从此园到彼园非常不便,于是就在烈帝庙巷上面建了一座旱桥,以通往来。这条巷便称“旱桥弄”。俞宪其人很有文才,曾镌刻宋人笔记《西溪丛话》,编纂过《盛明百家诗》、《删正唐诗品汇》、《淑秀总集》。自己也有较多著作,主要有《说诗》、《辽海集》、《金陵集》、《蓬莱集》、《辇下集》等。但此人口碑不佳,搜刮了很多民脂民膏。51岁退休还乡后,在烈帝庙巷旁边建了豪华的住宅,亭台楼阁,“极一时之盛”,其家奴达100多人,经常欺压...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惠山香汛画风俗
惠山地近无锡城区,明清以来,形成朝山进香游惠山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惠山第一大香汛,清代竹枝词云:“九龙香汛踏青时,随喜求仙信所之。”三月十四是惠山第二大香汛,相传这天是玉帝诞辰,成千上万老百姓会合四乡香会,蜂拥至惠山,名曰朝山进香。尔后三月十八,传说是道教三茅真君诞日,是日香会俗称三茅会。自芙蓉山至惠山,进香者彻夜不绝。“头茅峰要明朝上,趁早先烧十庙香。”这是惠山的第三大香汛。最有名的是“老八谢”庙会。三月廿八是惠山东岳庙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无锡环城八庙朝东岳,成为惠山三月香汛的高潮。到了民初,剩下七庙:南门外张元庵的治水之神张渤,封号为齐天大帝,位居各庙之首,仪仗用帝王制,銮驾及六部大臣等;南水仙庙镇江王、明抗倭邑宰王其勤;东门外延寿司神延寿星君;北门外延圣殿都天大帝张骞,提点诸神,职位与张渤相仿;黄埠墩上都城隍庙、邑宰刘王纬;老城隍庙城隍爷。另有一位张巡大老爷,供奉在锡山张中丞庙,与东...
· 吴文化—吴地风物—碧螺峰前吓煞人香
东洞庭山的碧螺峰是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早年的碧螺春又因奇香无比,惊为“吓煞人香”。从东山杨湾灵源寺后山径小道上山,山坞深处就是碧螺峰。山坡上有石刻王鏊题书“碧螺峰”、李根源题书“碧螺春晓”等古迹。这里果木葱茏,鸟语花香,长年栽种枇杷、杨梅、板栗、柑桔、桃子、梅子、石榴等果树,碧螺春茶就生长在果树底下,终年吸收着果香花粉的营养,孕育了名茶得天独厚的天然生长环境。碧螺春茶的起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地有个叫朱元正的山民,被地主逼债躲进深山,靠吃野果维持生命,那年秋天,朱元正在山坡寻找野果充饥,突然天下大雨,他衣衫单薄,饥寒交迫,晕倒在荒野。朦胧中,忽听空中一声鹤鸣,他微睁双目,见一只洁白的仙鹤,朝他绕了三圈,张嘴掉下三颗青褐色的果子,然后循着来路飞回。朱元正拣起一瞧,是三颗似枇杷核大小的果子,便随手种在山崖石壁之间。翌年春天,长出了三丛碧绿的茶苗,结出了“一旗一枪...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