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壶中之冠陶中之王
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这种非醇性的饮料长期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公元 九世纪后期,唐朝人陆羽在几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写成了一本《茶经》,对茶叶的品种、烹茶的用 水和方法以至各种茶具都作了出色的总结。
一套精制的茶具用来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确实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陆羽的时代 推崇“越窑”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苏宜兴的 紫砂茗壶就异军崛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紫砂壶不仅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彩 淳朴古雅的特色,而且还有特殊的功能,泡茶的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加之使用的 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香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的沸水都会有一 股清淡的香味,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贵如珠玉。
根据考古发现的 “青莲岗文化”证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在使用细小石器、过着渔猎生 活的时候,就发明了原始的陶器,使山区的自然资源得以开发,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紫砂 壶的创始与宜兴陶瓷的悠久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宜兴就成为几何印纹硬陶 和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曾在宜兴制陶。在西汉六朝,宋、元和 明代前期,是宜兴日用陶业的发展时期,也是紫砂茗壶的创始时期。宋代有可考,明清大放异 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界的产品。
紫砂茗壶的迅速勃兴是由于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 茶改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壶。紫砂的特性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 作茶壶;并且因紫砂泥的可塑性强,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 士大夫所关注,并有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 形,赋难为状”之誉。在古今 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 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 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如按造型的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 器造型四 类。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又有所偏 重于不同的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紫砂茗壶的造型 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最繁荣时期。现代的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代表。随着 现代工艺的发展,新一代的陶艺师在继承传统制壶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古今名师制壶的优秀成果 ,在用泥调色、壶具结构、制作技术及造型装饰等方面,大胆推陈出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秀 辈出,传、承、创欣欣向荣。
当代紫砂茗壶的特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 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作为茶具紫砂壶,它厚薄有度;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 应手。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 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 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 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