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美馔佳肴蟹黄汤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美馔佳肴蟹黄汤包,靖江的蟹黄汤包,即便是美食家亦不能尽道其妙。它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其它

  靖江的蟹黄汤包,即便是美食家亦不能尽道其妙。

  它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独特“个性”。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奇 ”。

  靖江的汤包汤是包在里面的 。制作起来工序有十几道之多。首先是取猪蹄膀的厚皮,切细,文火煨一夜,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 再冷却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选用鲜活而硬实的大蟹,取其蟹黄和剁碎的猪腿心肉,熬 好的鸡汁、姜丁、蒜末一起放入猪皮熬成的胶冻内拌匀。待它在汤包里蒸熟之后,那脂膏浓厚的胶冻 便溶为汤汁恕L腊钠ひ彩且坏懵砘⒉坏茫匦胗蒙系鹊木酌娣郏唷⒛笊暇⒅螅Τ?一片片极薄绝圆的面皮,这比不得一般做馒头,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匀,湿燥软硬恰到好处,因为只要 有一点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汤包漏汁破皮之处。至于最后一道工序———包汤包,更需有熟练 操作技术的老师傅才能胜任。每一动作无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的轻、柔、均匀。唯 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一只只汤包蒸熟之后,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无损。

  蒸熟的汤包雪白 晶莹,上面的折皱细巧均匀,整个儿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玉菊,加之皮薄如 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觉到一种吹之即破的柔嫩 。别说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至于吃汤包更需要一点技巧。传说乾隆皇帝吃汤包就出过洋相。当年他微服来靖江专尝这蟹黄汤 包。也许是饿了,汤包一上来,他抓起一只,张嘴 就咬,只见一股汤汁直射出来,烫得他一甩手,汤包扔到背后去,身上手上全是汤汁。要在平时,他 早就龙颜大怒了,可此刻他竟顾不上发火,而是赶紧舔那指上的汤汁,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尝 到那一点点汤汁,鲜得不得了。店里伙计一瞧,晓得他是头一回吃汤包,赶紧上来指点,乾隆依着伙 计的法子一试,果然灵光。临走时,按乾隆的老脾气,本想题点诗句的,可一想到刚才出的洋 相,不由有些脸红,也就不好意思再题了。也许正国为如此,靖江汤包虽有名气,史书上却查不到记 载。

  那么,那店伙计指点的是什么法子呢?那就是吃汤包的十二字诀:轻轻提,慢慢移, 先开窗,后喝汤。一般来说,是用三只指尖撮住那汤包上面的折皱,小心翼翼地轻轻拎起,慢慢放到 盛醋的碟子里,然后低下头凑近去,在汤包的上方用齿尖细细咬破一点小孔,再从那小孔里缓 缓地汤汁,这是因为汤包皮薄且嫩,汁丰又烫,稍一不慎,皮破汤漏,也就不成汤包了。所以品 尝汤包不仅是美食的享受,还有些竞技的味儿。如此,吃汤包便蕴含着一份独特的情趣,一种 无可替代的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佳肴美馔
【成语】佳肴美馔【成语】佳肴美馔【拼音】jiāyáoměizhuàn【解释】馔:食物。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1回:“两口儿自去厨下安排些佳肴美馔酒食,管待武松。”【近义词】佳肴美味、美味佳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巴城镇畔蟹景美
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来说,烫一壶黄酒,啖三二肥蟹,赏满庭菊色便是人生高雅之乐事。而一说起大闸蟹就会自然联想到阳澄湖、巴城镇。两年前,有朋自北京来周庄游玩,正是“菊黄蟹肥”的吃蟹时节,中午宴请时自然备好了大闸蟹。朋友盛赞蟹之鲜美时,多次说起阳澄湖大闸蟹,充满无限神往之色。席间正好有昆山朋友张兄,为不使京城友人留下遗憾,他便说晚上到阳澄湖畔的巴城镇去吃最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当即电话联系好。朋友留恋周庄之美景,不时地东拍西照,驱车前往巴城时已将近7点。经昆山出城后一路汽车首尾相接,一盏盏车灯组成绵延不绝的光链,张兄说那都是上海赶往阳澄湖去吃蟹的。约摸半小时就到巴城镇,街的两边都是一幢挨一幢的酒店菜馆,一只只特大的大闸蟹在闪烁的霓虹灯中张牙舞爪。每家门前汽车都停得满满的,见这阵势北京朋友在车内雀跃起来,张兄说:“还未到哩,我们到阳澄湖里船上去吃。”转了几个弯便到了,一艘艘船舫泊在阳澄湖里。张兄...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