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南坞“雪浪贡茶”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南坞“雪浪贡茶”,据传,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惠山寺。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获悉后,

   据传,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惠山寺。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获悉后,他赶忙在寺旁砍支山竹,一锯为三,搭成茶炉一架,煮香茗敬献皇上。朱元璋喝上一口,顿感味香色美,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并加询问。性海立即回答:“茶是雪浪山上的雨前茶,水为天下第二泉,竹叶三片煮香茗。”朱元璋听了颇感新鲜,随口说:“老和尚,你成仙了。”从此,雪浪山上的雨前茶名闻海内。

  性海,名普真,性海是他的字,延陵人。有高识,是惠山寺的住持。白天,他在寺内诵经念佛,晚上,住寺左的听松庵。他死后,也葬在庵后。性海方丈和明代画竹“开山手”王绂友谊极深。王绂身体衰弱,在听松庵内养病,每天喝的正是雪浪山雨前茶,他用“晴引碧云稠”来形容“雪浪本山茶”的清香甘美。

  杭州有“龙井茶叶虎跑水”,无锡则有“雪浪茶叶二泉水”之说,明清以来,雪浪山“本山茶”,在无锡城乡已很闻名。当时的文人、学士、官吏、甚至帝王都喜饮雪浪山“雨前茶”。康熙皇帝曾四次下江南。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3月13日,康熙南巡至无锡,曾挥毫题诗:“茗碗偏饮滋味长。”指的也是雪浪山的“雨前茶”。

  《无锡金匮县志》卷31《物产·详异》载:“横山雪浪庵有数十枝山茶于谷雨前采之曰本山茶,香味不减洞庭碧螺春。”所以,明清以来,雪浪茶价格一直昂贵。一斤雪浪“雨前茶”要用“一旗一枪”的嫩芽55000-60000个才能制成。当年,地方官进贡也要40两白银购买一斤雪浪春茶。如果馈赠亲友,常用白绢密封包装,加盖三道泥印,足见珍贵。

  自从秦蕙田把雪浪春茶呈献乾隆皇帝后,乾隆帝龙颜大悦,立即钦定为“贡茶”。“雪浪贡茶”的名称就这样传开了。秦蕙田,清初经学家,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乾隆29年(1764),因病乞归,途中病逝。秦蕙田在乾隆帝身旁长达28年。他每年春天,总要赶回无锡取茶,然后用白绢密封后,加盖三道泥印敬献皇上。再另赠一些朝庭官吏、知交。这样,雪浪“贡茶”誉满京城。

  雪浪山南麓的大南坞,地处山坳,西边被连绵不断的群山包围,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早晚受阳光偏照,雾气滋润,湿度很大。这里是种植雪浪“贡茶”的好地方。现在,雪浪山南麓的葛埭茶场已经是群山飞翠,茶香百里,碧海般的茶树连成一片。经过王南洋、王益农等几代人的努力,这里生产、注册国际商标的“大南坞”太湖碧螺春贡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茶叶且含多种有益物质,维生素C十分丰富。因此,连续荣获“中茶杯”、“陆羽杯”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等荣誉也一点不奇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品味青蒿茶
“此言差矣,青蒿乃夏季牛饮解渴之粗茶,岂能谈得上‘品’耶?”或有上点年纪且精于品茶的读者会提出如此之质疑的。茶的喝法:大口曰饮,小口为喝,而舌尖才称之为品。青蒿茶确乎是上不了品的。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青蒿并不属于正宗的茶叶,它很“贱”,长在河岸边而已。是中药里清热降暑的如菊花茶一类的防暑品而已。茶的品种若按喝法则分有两种:一种如龙井、碧螺春等高档茶叶则讲究“品”味;另一种是夏季解渴的,要求大口而饮的,则以此类清热降暑物为佳。过去绝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在夏季总是泡上一缸青蒿茶解渴的。此物价廉物美。我家人口众多,自然喝不起什么高档茶叶,就喝这青蒿茶的。从中药店买来像稻草般的一大捆,我将它分折开后洗涤干净后晒干。每天一早取一小扎冲上开水,便是一缸清香爽口的青蒿茶了。苏州人待人厚道,任何人上门讨茶喝从不拒绝的。有时挑担者口渴难当时等不得茶凉,要喝生水,我家中绝不肯取生水给人家喝的,便再三劝阻。倒上杯...
· 吴文化—吴地风物—阳羡茶
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我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据史载,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这表明宜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茶”便已名传江南。至唐代,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并认为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据史籍记载,唐肃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的诗“凌烟触露不停采,...
· 吴文化—吴地风物—阿婆茶
我驻足在周庄张厅最后一进房的厅堂。环顾屋宇,雕梁画栋和板壁门窗都泛着原木的本色,东西两边的墙壁也是斑驳落离,就那镜面方砖铺的地还算平整没啥损毁。那张演绎阿婆茶的八仙桌就搁在西墙的窗棂下,秋日下午的阳光照进木格漏窗,给这所暮气沉沉的老房子平添了几许生气。四个上了年纪的本地妇女,一个个头上包着花毛巾,身穿狭袖大襟布衫,腰里系着绣花的小束腰,一人一面围坐于那张八仙桌旁。桌子上四人面前一人一盏盖碗茶,桌中央放着萝卜干、腌苋菜、薰青豆、葵花子四碟佐茶小食。她们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讲讲章喝喝茶,手里还有一针没一针的做着针线活,一个个显得神态安详、十分惬意的样子。我晓得这四个上了年纪的本地妇女,不过是在这里“演戏”。但由于她们从小就目睹自家的阿婆,当年就是这样喝着阿婆茶的。嫁到夫家后,又见婆婆也是如此消磨时光的。如今自己也已到了做阿婆的年纪,更是有了喝阿婆茶的心境,由此演来倒也十分的本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地...
· 吴文化—吴地风物—饮茶苏州
在尝试过各种奇奇怪怪的饮料后,几乎无法不承认,最有滋味的还是茶。“茶”字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尽管这以前很久已有饮茶的记录了。它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该书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一个人的独享,当然谈不上“悦志”。非常奇怪的是,我与茶的有关记忆,都发生在苏州。大约是七八年前,我年近三十,晓钟君也二十五六了,两人虽然很少碰面,但谈起来却总有说不完的话,年纪和时代的缘故,谈的总不免是青年人的惆怅与不满。不知怎的,一个星期天,两人竟去了苏州,说是去买书,其实大约既没钱,也没什么必须的书要买。走着踱着,就到了盘门。那时盘门新经整修,大约开放不久。我们早听说这个全国唯一的水陆两栖城门。但待上得城头,真正堪看的却也没什么。两人便坐着喝茶。记得那天起了风,还下了小雨。谈兴却是特别的好,直到天色昏灰,火车将开,两人醉一般摇摇晃晃跑了下来。那一次可能也没少过发奋图强的念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