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巴城镇畔蟹景美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巴城镇畔蟹景美,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来说,烫一壶黄酒,啖三二肥蟹,赏满庭菊色便是人生高雅

   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来说,烫一壶黄酒,啖三二肥蟹,赏满庭菊色便是人生高雅之乐事。而一说起大闸蟹就会自然联想到阳澄湖、巴城镇。两年前,有朋自北京来周庄游玩,正是“菊黄蟹肥”的吃蟹时节,中午宴请时自然备好了大闸蟹。朋友盛赞蟹之鲜美时,多次说起阳澄湖大闸蟹,充满无限神往之色。席间正好有昆山朋友张兄,为不使京城友人留下遗憾,他便说晚上到阳澄湖畔的巴城镇去吃最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当即电话联系好。

   朋友留恋周庄之美景,不时地东拍西照,驱车前往巴城时已将近7点。经昆山出城后一路汽车首尾相接,一盏盏车灯组成绵延不绝的光链,张兄说那都是上海赶往阳澄湖去吃蟹的。约摸半小时就到巴城镇,街的两边都是一幢挨一幢的酒店菜馆,一只只特大的大闸蟹在闪烁的霓虹灯中张牙舞爪。每家门前汽车都停得满满的,见这阵势北京朋友在车内雀跃起来,张兄说:“还未到哩,我们到阳澄湖里船上去吃。”

   转了几个弯便到了,一艘艘船舫泊在阳澄湖里。张兄领我们登上其中的一只蟹舫,上下三层几十桌席面可见其规模。服务员引我们入早已订好的包间,一边埋怨来得太晚,有许多客人没有位置只好回掉,害得少做了生意。阳澄湖大闸蟹虽说名声如雷贯耳,我也能说出“青背、白肚、金毛”的特点来,而真正品味地道的阳澄湖蟹却还是第一次。因为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蟹并不觉得新奇,但一尝自有一股说不出的鲜美感觉,另有一番滋味。听着阳澄湖的波涛,闻着带有淡淡腥味的秋风,在这灯船画舫中推杯换盅、品蟹尝鲜,北京朋友虽是海量,却因兴奋而有点把持不住了。

   阳澄湖大闸蟹是巴城人的骄傲。巴城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蟹资源,念起了“蟹”经,连续几年举办“巴城蟹文化节”,把阳澄湖大闸蟹推向世界。以蟹为产业链,形成了养蟹、销蟹、做蟹的一条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吨蟹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带动了餐饮、客房等服务业,也推动了巴城的房地产业。可以说,蟹已成了巴城的经济支撑点。

   近日我再次来到了阳澄湖,终于感受到了阳澄湖迷人的湖光水色,再次品味它特有的充满蟹味的浓浓氛围。陪同我的旅游公司宋总向我描绘了巴城的未来:巴城将以蟹产业为主线,以阳澄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做大蟹文化,形成休闲、美食、生态健身的旅游体系。他说,投资4.5亿元的“东阳澄湖风景区”已经开工建设,风景区由“阳澄碧玉”主题公园等四块组成。光是主题公园八个景区蟹园春秋、荷塘蟹语、渔乐湿地、落月满塘、田野桑拓、牧野兴农、乡情水街、阳澄碧玉的名称,就早已像大闸蟹一样引得游客们神往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听蟹
记忆中的爷爷是个非凡的人,六十多岁的人了拿上一个小扒网在河里半天就可以捞一大篮子蚬子,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一篮蚬子可以够全家十几口人吃两三天,那可是十足的美味。发一场大水,爷爷用一扳罾网一个晌午也能逮住十来斤鲜鱼,用奶奶的话说爷爷好像对水里的东西有种特别的嗅觉,印象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跟爷爷一道听蟹。在老家听蟹,其实就是夜里用灯火在流水的旁边去等螃蟹爬过来再逮住它。秋风起,菊黄蟹肥的季节,爷爷便开始为听蟹做准备了。得有一盏马灯,爷爷做马灯很会想办法:他先找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然后在瓶底上边扎几圈湿棉线把它放在火上烧,待到棉线开始着火时赶紧把瓶往水里一浸,只听得“嗤”的一声尖响,瓶底齐端端的与瓶身分了家,然后再用一个木板四边穿四条铁丝把瓶身往里一放固定好位置后,用的时候只要在里面放盏油灯,马灯就成了,那灯可是刮风下雨都不怕的,比孔明灯强多了。我不明白只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是如此娴熟。马...
· 吴文化—吴地风物—放蟹网
转眼间又到了吃蟹的时节了。每当我看到桌上螃蟹金红亮亮,就要想起50年前在钱马桥放蟹网的趣事。1953年秋,我在尚仁中学读初中,同桌徐龙虎是马镇阳岐村人,他们村前有一座石桥叫钱马桥,那里的河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河里的清水野蟹又大又嫩又鲜又肥,在我们家乡一带是很有名的。徐龙虎和我很要好,一到星期天,他就叫我到他们村上去,跟他一起去放蟹网。星期天下午,我来到龙虎家,只见他家猪舍里放满了蟹网,蟹网是麻线编织的(当时还没有尼龙线),每口蟹网是约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网纲是两根手指粗的细竹扎成十字形状,将蟹网四只网脚固定,四只网脚上又各缚一块小瓦片,用来坠网的。浮标是一块手掌大小的木板,一条长线一头系着浮标,另一头系在网纲两根小竹的交叉处。我俩各自拿了5-6张蟹网,龙虎的弟弟还拿了一根长竹竿,竿头上缚有铅丝弯的弯钩,用来扎住浮标起网用的。我们三人兴致勃勃来到钱马桥桥堍,下网前,龙虎把准备的泥鳅生肉系在网...
· 吴文化—吴地风物—蟹三味
深秋时节,菊绽蟹肥。蟹,人人爱吃,却并非人人都善于品蟹知味。品蟹,最讲究的是得其真味。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是个美食家。他认为凡“味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而“味重”之蟹,只宜独品而不宜糅以他味。如蟹粉鱼翅蟹粉狮子头或和以他物调成蟹羹之类,虽为桌上佳肴,然蟹之美质难存,真味大失矣。清代戏剧家李渔是品蟹高手,他说得更透彻:“蟹之为物至美”,“世行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当然,为使蟹餐丰富多彩,现在多有创新蟹谱,荷香黄泥煨蟹、雪花蟹斗、鲍鱼蟹盖、翠竹虾蟹等等,虽别有风味,然欲品蟹之真味,还少不了整只蒸蟹。再有,欲得蟹真味,还必须自剥自食,有秩有序,边品边尝。嗜蟹如命的李渔深谙其道:“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此与“好香必须,好茶必须自斟”同...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闸蟹漫话
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肉鲜味美,世人公认,但它的称谓来历,却未必众所周知。大闸蟹因为双螯长有绒毛,也叫中华绒%蟹,又因为主要生长在江河湖里,所以又叫河蟹,或称湖蟹。江苏、上海一带农民们为了生计,沿江入湖捉蟹,往往使用蟹簖,闸断蟹路,并且常在夜里扭亮灯光,诱蟹上簖,然后捕捉,故而有了大闸蟹的别称。蟹还有别称。以其行声,曰'郭索';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内空,曰“无肠”。农历八月十五月圆,秋风初起,自然使人想起持蟹赏菊之乐、之雅。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也称九雌十雄。农历九月,阳历10月,雌蟹成熟,农历十月,阳历11月,雄蟹饱满。江南季节,冷天来的较晚,若是稍稍迟半个月品尝,则螃蟹滋味因肥壮之极而更能达到绝佳境地。没错,现在正是吃蟹的大好季节。大闸蟹的广告宣传也早就在国庆节前就开始了。但是真正的好蟹,必须等到现在。行话说得好:″秋风起,蟹脚痒″。星期六早上,我与妻子忙完家务,赶到市场,已经...
· 吴文化—吴地风物—生煎馒头蟹壳黄
往昔,苏州人之所以特爱孵茶馆,因为苏州人把解决很多事的场所都放在那儿了,如:洽淡生意(上茶会)、调解纠纷(吃讲茶)、歇息品茶、还有读报、吃早点等等……因之在茶馆附近往往有好的面店、饮食店、茶食糖果店等。而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茶馆外面都有一爿饼馒店。它们主要是卖生煎馒头与蟹壳黄。有的因饼馒生意好而带动了茶馆生意,也有的是茶馆生意好而带动了饼馒生意的,颇有一荣俱荣之势。我从稍解人事时起就常随父亲去孵茶馆,可,小茶馆之意不在茶,在乎那小贩顶在头上匾里的一蒲包、一蒲包的小吃以及那异香扑鼻的生煎馒头与蟹壳黄!那时茶馆林立,所以饼馒店也多。譬如在东中市有爿“春和楼”,西中市有一爿“大观楼”。这两家茶馆的外面都有很好的饼馒店。若仔细比较起来则“大观楼”的饼馒店质量更好,这在全苏州可谓首屈一指的。“大观楼”不仅下面是茶馆,而且楼上也是。父亲带了我专门坐楼座。每到饼馒店的生煎馒头起镬时,随着伙计将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