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老磨坊
时令渐近冬至,村里的磨坊忙起来了,马达不停地欢唱着,米粉的清香十几米外就能闻到。
磨坊的前身是村里的救火会,建于光绪十三年,后又在民国三十六年重新修缮过。坐东朝西,四间平房,并不进深,屋檐也略显低矮,人字形的屋架上布满尘土, 空斗墙石灰斑驳,尽是风雨的印痕,惟有西立面作过局部的处理,用青砖精心砌筑的饰有砖雕的门柱和拱形的门楣,透出些许生动和活泼,隐隐地散发着民国建筑的余韵。
南面的空地上,紧挨磨坊,种着一大片一串红。它们叶色翠绿,红络斑斓,如火一般地盛开,为这有些年纪的老磨坊,平添了一脉亮丽和生机。
一辆踏板车载着一袋米来了,两部三轮车满满地装着新大米和新糯米来了,还有自行车三三两两地,也驼着米袋赶来了。磨坊的主人忙得不亦乐乎。
他是一位勤快的老人,姓袁,戴一顶蓝卡其工作帽,系一条白布围裙。虽然腿脚稍有残疾,但他手里的力气可大着呢,五六十斤重的米袋轻轻地一拎就起来。我请 教过他的岁数,他笑着说:“还小,六十五,。”他喜欢抽着烟,坐在高凳上操纵磨粉机,那神态专注又从容,仿佛将军骑着骏马在沙场上指挥作战。
村里人来找袁师傅磨粉,小渲、洪桥和西园弄等邻村的人也来找袁师傅磨粉,甚至雪浪、梅园都有人来找袁师傅磨粉。有时天没大亮,就有人把米送来堆在门前; 有时太阳下山了,还有人匆匆地把米送到磨坊来。都说袁师傅的筛子好,价格也公道;都夸他磨的粉特别的细,做出团子来捏得拢,吃口好。
又有人送米来了。有的是自家享用的,他们送来的是淘拣过的潮米。有的是做糕团的个体户送来加工的,他们送来的全是整包整袋的干米。
人一多,自然就热闹。生人熟客免不了要聊上几句,欢声笑语里充满着真诚和企盼。除了说天气,说米价,更多的是说: “现在日子好过了,来磨粉的人也多起来了。”“改革开放就是好,想想困难年,想想‘文革’,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粮食蒸糕做团子牎”“刚刚开过十六大, 要全面建设小康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冬至一天天临近了,村里的磨坊热热闹闹地忙起来了,马达整日欢唱着,米粉醇厚的香味亲近着每一个人的肺腑,艳丽的一串 红在初冬的阳光下怒放着,宛若熊熊烈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