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南的雾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南的雾,江南给人的感觉总是湿漉漉、清凉凉,手摸到哪儿都是潮乎乎。似乎连空气中也可闻到

   江南给人的感觉总是湿漉漉、清凉凉,手摸到哪儿都是潮乎乎。似乎连空气中也可闻到一丝丝水磨粉的馊湿味。但真正要有这种感觉找一个有雾的冬天,到江南某个小镇上走一走,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江南是雾的故乡,雾在水中升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轻盈得像飘忽的白云,霎间黑森林的小镇成了一幅刚刚完成的的水墨画。萦绕在石拱桥下的薄雾犹东来的紫气。你要是从高高的石拱桥石阶下来,犹腾云驾雾跌落而下。碰上几个靓丽的妞,你大概会感觉是思凡的仙女了。

  “朱粉不深勺,闲花淡淡春”雾中的蛎壳长窗,绣阁闺楼,光亮的石板街小镇充满了诗情画意,如一位披着婚纱的准新娘,楚楚动人。要是从悠悠的弄堂里再弄出几声《梅花三弄》、《良宵》或者《二泉映月》,就像在沿街的担子上吃上一碗薄皮的鲜肉小馄饨―――爽。

  雾中的江南,带着几分神秘,几分飘渺还带点羞涩。那高桥下闪亮的河水有银子般瑰丽,又有丝绸般的柔情。像含情脉脉的青丝撩得你心中痒痒的。倒映在水中的灯晕,怎么看也像是美人抛却的绣球,在你心中不停地晃动。

  乳白色的雾气轻吻着石驳岸边的垂柳,害羞的垂柳一下子变得亢奋起来,对着清澈的河水梳理起湿淋淋绿色的长发,“叭叭”的滴水声,勾得水中鱼儿魂不守舍。

  大雾并没有放慢人们生活的步伐,该上班还是上班,该买菜还是买菜。“桂花白糖粥”,虽不见其人,这甜糯的叫卖无不冲击着人心扉。自行车的车铃声、助动车喇叭声还是不紧不慢打着。虽然迷雾挡住了大家的目光,但挡不住人们心灵交流目光,他们与雾的亲近,早已化解除了心中的怨气,虽然“一头雾水”,但人们以宽容、平和的胸襟欢迎这位远方的朋友,也许正因这些水的精灵,滋润了江南的田径巷陌、溪流河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水灵灵的江南丽人,就孕育在这块有雾的土地上。

  太阳被大雾包围着,像是母体中不安分躁动的胎儿。在混沌的宇宙中太阳成了一个蛋黄般的小球,也许此时最使人想到最辉煌的日子,也有平淡的时候。当然太阳还是以它锐不可当的气势从“白色恐怖”中突破出来。这些流动的液体似乎极不情愿悄悄退去,虽然它也知道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但人们还是需要它,就像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雾里看花,醉中挑剑”这是江南的又一种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蚕豆生江南
自从看了鲁迅先生的《社戏》,这心里就对蚕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那还是读初中的时候,很多事情不明白,不知道家里买的炒蚕豆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豆子,只是对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船上剥豆荚、烧豆子吃,觉得很是羡慕,很是馋嘴。每每读到这一段就对他们的生活非常向往。长大以后有一次到绍兴玩,看到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百草园、三味书屋,后来到了咸亨酒店,门口立着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突然想起孔乙己吃过的茴香豆,就忙忙地买了一包,一吃,原来就是用黄酒卤过的蚕豆,吃起来也不是那样的滋味。后来寓居苏州,暮春初夏的时节,总有许多小贩推了车,满满一车豆荚,许多苏州人挤在那里买,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在意,可人总有好奇心,就也挤了去看是买什么东西,一问,说是蚕豆。蚕豆?对久居湖南也少到农村的我来说,看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待验明正身之后,就忙忙地称了几斤回家。尝到了把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的滋味之后,面对一堆...
·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南的叫卖声
一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使你有浸润心田那种柔肠粉情。它无不撩人心扉,让人感觉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幡然领悟到了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水红菱要=”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地像从水中捞上来,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穿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墨的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你要是称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江南的叫卖声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在你心灵...
· 吴文化—吴地风物—江南水乡《炖鸡歌》
清朝末年,江南水乡流传着一首《炖鸡歌》,歌曰:炖鸡之补补如何?请君听我缓缓歌。鸡有五色用有别,选得其色补益多。丹色雄鸡性甘温,补虚补肺最稳妥。白色雄鸡味微酸,伤中消渴获佳果。乌色雄鸡亦甘温,风湿麻痹能避过。黄色雌鸡亦酸咸,添髓补精止剧疴。乌首童鸡味甘平,妇人诸虚皆可补。一鸡之力虽轻微,常吃便知功用够。炖鸡之法最简易,洗净加酒入炖锅。紧蒸密封勿泄气,尽焖尽炖用微火。清晨炖至日正午,入口酥软胜燕窝。正午炖到日西沉,吃得老翁笑呵呵。闻此古歌,不由想起孩提时代,母亲给我吃“吊鸡露”的往事。为盼子体魄强健,母亲自己省吃俭用,每隔两月就要买只“童子鸡”,吊(炖、蒸)鸡露(汁)给我进补。母亲将鸡宰杀洗净,斩成四大块,塞进杯子,加入葱把(即将葱打弯成结状)、生姜片和大量黄酒,盖紧杯盖,置杯于灶上锅中,隔水炖煮。当时我家之灶为旧式三眼灶,母亲坐在灶仓里,给灶膛内生火添柴。待锅中水开,才用文火焖炖之。如此炖鸡...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的由来
江南地区的乡镇,一般都在镇上较为偏僻处设有固定的“陆”,农民们在那里进行仔猪交易活动,因而称为“猪陆”。猪陆多为十天一期,各镇(特别是毗邻的镇)“陆”的日期不在同一天,一般以农历每旬逢三、有的逢四、有的逢五为“陆”,这一天称为“陆上”,固定不变,互相错开,便于交流。“猪陆”一般都为仔猪交易买卖,也可将牛、羊、农具等拿到陆上交易。猪陆上都设有公证人员,负责交易事宜。成交后由卖方支付佣金。“陆”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以“日中为市”,进行物物交换,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日期和地点,余缺难以调剂,而且交换时又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可供参考,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易方式出现。汉朝初年,有两位著名的政治家陆贾和陈平,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明令规定各个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为集市日期,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唱价评议,买卖双方自行决定,拍板成交。后来,随着货币的流通,不再物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