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品味青蒿茶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品味青蒿茶,“此言差矣,青蒿乃夏季牛饮解渴之粗茶,岂能谈得上‘品’耶?”或有上点年纪且精

   “此言差矣,青蒿乃夏季牛饮解渴之粗茶,岂能谈得上‘品’耶?”或有上点年纪且精于品茶的读者会提出如此之质疑的。茶的喝法:大口曰饮,小口为喝,而舌尖才称之为品。青蒿茶确乎是上不了品的。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青蒿并不属于正宗的茶叶,它很“贱”,长在河岸边而已。是中药里清热降暑的如菊花茶一类的防暑品而已。

  茶的品种若按喝法则分有两种:一种如龙井、碧螺春等高档茶叶则讲究“品”味;另一种是夏季解渴的,要求大口而饮的,则以此类清热降暑物为佳。

  过去绝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在夏季总是泡上一缸青蒿茶解渴的。此物价廉物美。我家人口众多,自然喝不起什么高档茶叶,就喝这青蒿茶的。

  从中药店买来像稻草般的一大捆,我将它分折开后洗涤干净后晒干。每天一早取一小扎冲上开水,便是一缸清香爽口的青蒿茶了。

  苏州人待人厚道,任何人上门讨茶喝从不拒绝的。有时挑担者口渴难当时等不得茶凉,要喝生水,我家中绝不肯取生水给人家喝的,便再三劝阻。倒上杯青蒿以飨客。有时,茶已冰凉,我娘在倒给人家喝时,便在茶杯里羼上一点儿的热开水,我不懂问之,娘说:“人在走热时,这肺是张开的,太冷的茶喝下去容易伤肺的。”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根据,但我又懂得了一些待人之道了。

  往昔,还有专门免费供人喝茶及歇息的亭子,谓之茶亭的。―――这是地方上的公益事业。过去苏州山塘街的半塘就有这么一只茶亭的。我娘还记得那时在北局旁的大井巷里有位老婆婆,每天一早就在门口搁一只凳子,上放一缸青蒿茶,悬两只搪瓷杯。为防灰尘,茶缸上罩上一块纱布。由于地处闹市,行人特多,茶的消耗量不小,往往每天需两缸茶。该老婆婆故世后,其儿媳继承婆婆的遗愿,仍然每天在老地方放上一缸茶以飨路人。施茶者与接受施茶的人互不见面,更毋需相识,“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便是一种缘!―――双方看似淡淡然,殊不知,这是“浓到尽头原是淡”的淡哪!

  ―――我娘告诫我,做人要学大井巷里的这对默默无闻的婆媳。这才是真正苏州人的品性!

  每晚我与小伙伴们在门口乘凉,总要倒每人一杯青蒿茶,讲讲大井巷里这老婆婆和她那贤惠儿媳的故事。其时,嘴里的青蒿茶便不由自主地慢慢地、细细地品咂起来了。该茶的滋味哪样?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这哪儿仅仅是清香、爽口、微苦可以一言蔽之的。因为那儿还有蕴含着苏州人的味道在内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 吴文化—吴地风物—阳羡茶
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我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据史载,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这表明宜兴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技术了。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茶”便已名传江南。至唐代,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作了长时间的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并认为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喧一时,并被纳为贡茶,上供朝廷。据史籍记载,唐肃宗年间,自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到产茶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便汇集于宜兴茶区,朝廷特派的茶吏、专使、太监于此设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之职。采摘下来的嫩茶焙炒好,要分五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务必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谓之“急程茶”。当时诗人李郢的诗“凌烟触露不停采,...
· 吴文化—吴地风物—阿婆茶
我驻足在周庄张厅最后一进房的厅堂。环顾屋宇,雕梁画栋和板壁门窗都泛着原木的本色,东西两边的墙壁也是斑驳落离,就那镜面方砖铺的地还算平整没啥损毁。那张演绎阿婆茶的八仙桌就搁在西墙的窗棂下,秋日下午的阳光照进木格漏窗,给这所暮气沉沉的老房子平添了几许生气。四个上了年纪的本地妇女,一个个头上包着花毛巾,身穿狭袖大襟布衫,腰里系着绣花的小束腰,一人一面围坐于那张八仙桌旁。桌子上四人面前一人一盏盖碗茶,桌中央放着萝卜干、腌苋菜、薰青豆、葵花子四碟佐茶小食。她们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讲讲章喝喝茶,手里还有一针没一针的做着针线活,一个个显得神态安详、十分惬意的样子。我晓得这四个上了年纪的本地妇女,不过是在这里“演戏”。但由于她们从小就目睹自家的阿婆,当年就是这样喝着阿婆茶的。嫁到夫家后,又见婆婆也是如此消磨时光的。如今自己也已到了做阿婆的年纪,更是有了喝阿婆茶的心境,由此演来倒也十分的本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地...
· 吴文化—吴地风物—饮茶苏州
在尝试过各种奇奇怪怪的饮料后,几乎无法不承认,最有滋味的还是茶。“茶”字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尽管这以前很久已有饮茶的记录了。它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该书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一个人的独享,当然谈不上“悦志”。非常奇怪的是,我与茶的有关记忆,都发生在苏州。大约是七八年前,我年近三十,晓钟君也二十五六了,两人虽然很少碰面,但谈起来却总有说不完的话,年纪和时代的缘故,谈的总不免是青年人的惆怅与不满。不知怎的,一个星期天,两人竟去了苏州,说是去买书,其实大约既没钱,也没什么必须的书要买。走着踱着,就到了盘门。那时盘门新经整修,大约开放不久。我们早听说这个全国唯一的水陆两栖城门。但待上得城头,真正堪看的却也没什么。两人便坐着喝茶。记得那天起了风,还下了小雨。谈兴却是特别的好,直到天色昏灰,火车将开,两人醉一般摇摇晃晃跑了下来。那一次可能也没少过发奋图强的念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无锡茶文化
要说无锡茶区,除上面描述太湖翠竹提到的各茶场外,还有最大的宜兴茶区。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是喜酸怕碱,喜湿怕水,喜暖怕热,喜光耐荫的带作物。因此,在一般山峦起伏,翠峰重叠,林木繁茂,云雾飘渺,湖光映照的名胜古迹之处,都产名茶,所谓"名山出名茶"是也。宜兴茶区就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势:宜兴东南为浙江天目山支脉,西南为安徽黄山支脉,两山相接成圆屏,形成宜兴南部群山多见界,一般高度都不超过300米,形成了特殊的小区气候,特别是山界地形雨量较多。因此,鲜叶内有效成份--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的主要物质,使制成绿茶的滋味特别鲜醇。古云:"崖必阳,圃必阴。"土壤:陆羽《茶经》云:"茶性恶水,宜肥土斜坡","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就是说茶园土壤以夹有风化碎石为最好,有利于报水净土,而黄粘土为最差。宜兴茶区的土壤多为香灰土、乌沙土、红砾土或黄泥土。这些土壤酸性度较高,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