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感受雨巷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感受雨巷,久居苏州的人知道,苏州巷多、雨多、隔巷隔河,有河有桥。我喜欢在绵绵细雨的小

   久居苏州的人知道,苏州巷多、雨多、隔巷隔河,有河有桥。

  我喜欢在绵绵细雨的小巷里行走,撑着一把旧时的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让雨丝轻轻地飘淋,感受雨巷中一点点细小的意境。因而,我常常会选择一个雨日,在大街小巷里踯躅,寻找自己飘飞的心愿。

  我喜欢在黄昏的时候走进小巷,暗淡的街灯,袅袅的炊烟,蒙蒙细雨,有一种飘浮、灵动、朦胧和深沉的感觉。狭窄的小街,湿漉漉的石板路面,光滑地展露着黄澄澄的原始色彩,如果穿了木屐走在路上“咯咯嗒嗒”地叩得脆响,很有一种古朴的音韵。两边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雨水冲刷着毁蚀斑驳的泥墙,似乎在诉说着那个年代演变的历史。屋檐水沿着黛灰色瓦槽流淌,跌落在阶沿石上,跌落在隔巷的小河里,滴滴嗒嗒的雨水声,像一首惆怅的歌。雨巷是静谧的,幽雅的,弥散着诗意绵绵。谛听雨的足音和风的细语,使人陶醉。

  雨巷里匆匆而走的行人中,在我的视觉里总有一个窈窕淑女,撑着一把小花伞,在小巷中无缘无故地走着,让人觉得有一种青春的律动,有一种情感的亲近。哦,我明白了,她是戴望舒《雨巷》诗句中的丁香,好像看到了她那种宁静、美丽、多愁、哀怨、叹息、惆怅的神情。是琼瑶《情深深,雨氵蒙氵蒙》小说中的依萍,在雨巷中追寻书桓的情景,耳际还听到了“从那个雨夜见到你,见你没有打着伞……”那首情意绵绵的歌。这也许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因为她们都有着炽眼一般颜色,醉人一般的芬芳。这是戴望舒、琼瑶对雨巷的情怀,对雨巷所寄寓的那份相思,在寻找着自己感情的归宿。然而,在我的现实生活里,没有见到过丁香和依萍那样的姑娘,而常能见到的是那个健康开朗的村姑。撑着油纸伞,挽着小竹篮,在苏州雨巷中边走边喊:“栀子花―――白兰花!”而今,当年的卖花姑娘,已满头青丝换成了白发,叫喊的音质也失去了当年的清脆。其实,真正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与我相伴四十多年的妻子,常常撑着雨伞,在雨巷里徘徊,等待我的归来。

  霏霏细雨,轻拂小巷,仿佛在抚摸着小巷历史的脉动,抚摸着小巷深厚的文化底蕴,抚摸着小巷中百姓生活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竹海雨韵
家乡宜兴多竹,竹海中外驰名,竹有刚竹、水竹、淡竹等几十个品种,但形成规模的要属那满山遍野的毛竹了。竹、陶、茶、洞,共同构成了宜兴四宝。在宜兴南部山区,有许多村庄就隐没在重重叠叠、蓊蓊郁郁的竹林之中。在一个秋雨淅沥的天气里,我来到了太华镇的太华村。太华村由横岭、新华、北川三个自然村组成,因太华山而得名。太华山海拔近600米,被称为宜兴境内第一高峰,周围的山虽没有太华山那么雄壮高大,可也不失其峻秀美丽。村东有横岭相连,惟有村西有沿着山脚修筑的公路与山外相通。近年来,在太华山的山垭口修筑了龙珠水库,将太华山沟沟壑壑的流水积蓄起来,供太华人民长年使用,这是一项为民利民的福祉工程,我不禁为此项工程的决策者们叫好。站在龙珠水库大坝上,面对这一池清泉,遥望近坡远山,竹林连片,苍翠欲滴;林中人家朦胧可见。用“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丁丁冬冬泉,郁郁葱葱竹,朦朦胧胧屋”,形容雨中竹海美景是最好不过了。走进太...
· 吴文化—吴地风物—小巷的夏夜
又到盛夏。白天的气温都快超过人的正常体温了,到了晚上仍是热烘烘的,新村里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一片空调的嗡嗡声。只是孵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时间一长,便多少觉得有些单调和烦闷,不免怀念起从前小巷里纳凉时的热闹和那凉爽自然的穿堂风。记得当年的夏天,一待太阳落山,巷子里的人家就忙碌开了。先是提着一桶桶清凉的井水,将家门口的场地浇个透。随即搬出方桌、矮凳、竹榻、藤椅这些劳什子,摆出乘风凉的阵势。弄堂里有几户蛮好有院子的人家,也偏要来轧闹猛。弄得原先尚可通辆马车的巷子,被桌啊榻的挤成了弯弯曲曲的一线天。通常是家里由小到大挨着洗澡。女人出浴洒点花露水,孩子浴后扑些爽身粉,于是便一家子围着小方桌呼哧呼哧吃夜饭。巷子里除了饭菜的香味,还掺合着花露水和爽身粉的香气。一条窄窄的弄堂,此刻成了一个长长的露天餐厅,二十多户人家便有二十多张饭桌,上百号人共进晚餐煞是闹猛,人们吆五喝六、打情骂俏、斥儿训女、呼爹喊娘的充满...
· 吴文化—吴地风物—冷色梅雨
仍时常忆起梅雨时节,那江南的雨季。梅子早已不是江南流行于市的时应鲜果了,可江南的雨季仍沿袭着梅的品牌。只有在这时候,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才记起梅子该是熟了。梅子的酸涩顿时由舌尖漫延开去,让口中汪出水来。梅雨是多情而伤感的。梅雨淅沥,草叶碧绿,因着雨水而发亮;梅雨淅沥,菌类茁壮,只要被穿越雨帘的空气掠过,不毛之地也会像种子发芽一般萌发生命。人却因雨而感伤,生命中的某些基因因遇到湿度而膨胀,冥冥中人们于是回顾生命的来程。一位移居南方的朋友给我的手机发来短消息:“雨季也是我常常思念故乡的时候,在雨声中想着那块生养过我的地方而潸然泪下。”我的心一震。真的曾想过要分析一下雨的化学成分,它凭什么这么洒来洒去就让人们的心里发生化学反应?梅雨大致分闷热的和凉爽的两类,前者下时少风而气压低,湿度大且气温高得让人心烦,这种雨很少会触动心灵。我要说的是后者,风雨交加,冷风将湿气吹走了,空气很凉爽,还有些凉意袭人,...
· 吴文化—吴地风物—又闻小巷鼓乐起
我小时侯上的幼儿园与苏州昆剧团同在校场桥路深处,两处相隔不过几步远。对于活泼好动的我来说,每天的午睡实在是一项“苦刑”。伴着无奈和苦恼,每每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庆幸的是,每当这时远处便会传来阵阵紧凑的鼓点,和着悠扬的笛声、琴韵,化为婉转动听的曲调,这也便成了我解除苦闷的"灵丹妙药。这妙音让我痴迷和遐想……于是,翩跹起舞的粉面青衣,斯文有理的白面小生,还有鼻尖一块白斑的滑稽丑角都从戏里飘然而至,伴我度过这难耐的寂寞时光。恍惚中,小小心灵挣开了束缚,时而随着婉转的唱腔展翅而飞,时而顺着这飘逸的水袖挥洒自如。原来,让我浮想联翩的只是昆剧团临时的午间排演。童年的记忆使我难以忘怀,我实在太思念“她”―――那曾伴我独醒的“老朋友”了。于是,我心心念念地想找机会亲眼看一看排练昆剧的场面,以圆我多年的心愿。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父亲提出要改善一下伙食,带着我到苏昆剧团餐厅用餐。我的心霎时变得慌乱起来,不知如...
· 吴文化—吴地风物—小街小巷的裁缝店
五十多年前,苏州的街巷内,几乎随处可以看到一家一家的裁缝店。他们大都是租赁旧式大户人家的“墙门间”,作为店铺的。那些大户人家,在过去的年月里,虽则曾经显赫一时,大墙门、砖雕门楼,宽畅的厅堂、雅致的花园……然而到了民国年代,也是风光不再了。由于子孙式微,那些陈旧高厅华屋,也如“尘满面,鬓如霜”的老人了。于是子孙们为了贴补生活,把家里的一些房屋,似“另拆碗碟”一样分租给人家,当然,也包括“墙门间”在内。但是有一些家道好的人家,却也很愿意出“墙门间”给裁缝师傅,因为有着两大好处,一是等于有人代你“看门”,出出进进的人,都要在裁缝师傅的眼皮底下“过堂”,小偷就不敢闯进去了。二是做衣服因为“人面熟情”可能优惠一些。固此有些房东干脆连租金也免了。于是老裁缝传到小裁缝,小裁缝传到更小裁缝,世代相替,与房东痛痒相关,宛似一家人了。一般情况,一个裁缝店,除了店主与他的妻子外,还收一两个学徒,要是生意兴旺,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