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清明螺,鲜如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清明螺,鲜如鹅,老家地处水网地区,纵横交错的河塘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螺蛳。螺肉十分鲜美,无论

   老家地处水网地区,纵横交错的河塘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螺蛳。螺肉十分鲜美,无论是清蒸、生炒,都十分可口,是寻常百姓餐桌上一道既经济又实惠的乡土美食。

  记得小时候,要想吃螺蛳,是一件十分便当的事情。家前屋后就是塘河,碧波粼粼的河里,水草丰茂,长着成千上万只螺蛳,每当清晨或傍晚,一粒粒褐青色的硬壳螺蛳从河底的污泥中爬上滩岸,爬满了一个个浅水石阶,它们悠悠自得,慢慢掀开头顶的硬盖,吐着两根短短的、软软的触须,把大半个身子露出壳外,安详地栖息在水中。每天傍晚,我就拿着脸盆,到屋后的水栈石上,只花一刻工夫,就可摸来一二碗螺蛳,拿回家用清水洗净,放在盛满水的盆子里浸养一夜,让它们把壳内的污物全部吐尽。第二天再剪去螺尾,洗净后放入葱、姜及油盐酱清蒸,或放入葱、姜、糖等佐料生炒,这样烧出的螺蛳,味道十分鲜美。你只要在碗中抓起一粒,把螺口对准嘴边,轻轻一吸,一团鲜美的螺肉就吸出来了。

  当然,也可把螺蛳用开水烫熟,再用针尖把壳内的螺肉挖出来,去掉螺盖,用螺肉同笋丝、韭菜等生炒,也是一种美味佳肴。

  “清明”前后,是螺肉最肥嫩季节,自古就有“清明螺,鲜如鹅”的美称。我们这些农家孩子,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三角小网到河滩耥螺蛳。三角网网口横着一根短竹板,把网张开,上面十字形系着一根长竹竿。把网伸向河底,沿着河岸一直耥过去,就把浮沿在河泥上的螺蛳一粒粒耥入网中,碰到好运气,二三网就是一大碗,花上个把小时,准能耥到10多公斤。

  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醒,我拎着一竹篮洗净的螺蛳来到农贸市场,坐在门口的一个角落旁等待买客,有人要买,就用碗给掏一碗;碰到有买家要求剪掉螺尾的,就忙拿起钢剪,“咔嚓、咔嚓”地剪起螺尾来。那时螺蛳不值钱,一大碗只一二分钱,一个早晨能卖个几毛钱,也算蛮高兴的了。

  母亲是烹调螺蛳的高手,经她手烧出的螺蛳,不但没有泥土味,而且还好吸,味道鲜美。她还能用螺蛳做出一道道好菜。最拿手的要数螺肉蒸蛋了。拿一二个鸡蛋捣碎把蛋汁倒入碗中,用温开水冲后捣碎成糊状,再放进20多粒出壳的螺蛳肉,然后放在锅中蒸煮,旺火烧开后再闷一刻钟,一碗黄澄澄的螺肉蒸蛋就好了,一粒粒青黑晶莹的螺蛳肉镶嵌在淡黄色的蛋汁中,真是色、

  香、味俱佳了。

  近年来,河塘的水质污染严重,河塘里的螺蛳越来越少了,街头小贩卖的螺蛳,不但价高,而且还失却了以前的鲜美味道。但愿这昔日农村十分普通的河中“一鲜”,不能像鱼时鱼、刀鱼一样难觅踪影,希望它永远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在湖上吃蛳螺
苏南人将这水里长着硬壳的形如一座小小宝塔的生命叫蛳螺,而苏北人则反过来叫螺蛳,名称不同,对象都一样。有一句民谚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蛳螺,蛳螺吃河泥。”水底世界的生物圈奇妙而又复杂,代代繁衍,正好充实了人们的胃口。去年秋天,我和几个文友来到太湖南端的一座小村庄,小村庄里的熟朋友又用一条渔船将我们载向了浩渺的太湖之中。这位朋友上船时双手端了一个脸盆,脸盆里有大半盆的蛳螺,体大,晶莹,养在满满的清水里,这位朋友说,这是他昨天为了我们的到来专门去湖里摸上来的,今天我们在湖中就吃它。这里是太湖的一角,湖面上就我们一条船在漫不经心地晃荡。我们将船熄了火,既不划船,又不撑船,任船在风中逍遥自在。村里的这位朋友从怀中摸出一把剪刀,咯嚓咯嚓将蛳螺的屁股剪掉,他剪得熟练而又轻松,“屁股不剪掉,你们休想吸出肉。”他又说,“在水里养了一夜,脏东西都吐出来了。”我们一个个自告奋勇上去剪蛳螺,其笨拙相可想而知,那...
· 吴文化—吴地风物—碧螺峰前吓煞人香
东洞庭山的碧螺峰是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早年的碧螺春又因奇香无比,惊为“吓煞人香”。从东山杨湾灵源寺后山径小道上山,山坞深处就是碧螺峰。山坡上有石刻王鏊题书“碧螺峰”、李根源题书“碧螺春晓”等古迹。这里果木葱茏,鸟语花香,长年栽种枇杷、杨梅、板栗、柑桔、桃子、梅子、石榴等果树,碧螺春茶就生长在果树底下,终年吸收着果香花粉的营养,孕育了名茶得天独厚的天然生长环境。碧螺春茶的起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地有个叫朱元正的山民,被地主逼债躲进深山,靠吃野果维持生命,那年秋天,朱元正在山坡寻找野果充饥,突然天下大雨,他衣衫单薄,饥寒交迫,晕倒在荒野。朦胧中,忽听空中一声鹤鸣,他微睁双目,见一只洁白的仙鹤,朝他绕了三圈,张嘴掉下三颗青褐色的果子,然后循着来路飞回。朱元正拣起一瞧,是三颗似枇杷核大小的果子,便随手种在山崖石壁之间。翌年春天,长出了三丛碧绿的茶苗,结出了“一旗一枪...
· 吴文化—吴地风物—又到蚕豆尝鲜时
我的故乡在江南一个小县城里。小时侯,因为战乱,父母背井离乡,我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我家屋后有个菜园,可以栽种蔬菜瓜豆。每年中秋节后,祖母便带着我在菜园里种蚕豆。祖母用一把专门种蚕豆的铁钎,在地上打一个近一尺深的洞,她每打一个洞,我便在洞里放三四颗蚕豆种子,然后用泥土将洞盖上,让种子深深地埋在泥土里。这样,蚕豆便种好了。当寒冬到来的时候,冰封雪飘,我仔细观察刚从泥土里钻出不久的蚕豆苗,它们仅有的叶片无精打采地依偎在泥土上,但是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正以顽强的生命力与大自然抗争。春天到了。蚕豆苗开始拔节长高,厚厚的叶子,绿油油的。几场春雨过后,蚕豆苗挤挤挨挨,铺满了大地。阳春三月,蚕豆开出紫色和白色的花朵。微风吹来,像一只只蝴蝶在春日的阳光里飞舞。不久,蝴蝶花渐渐凋谢了,开始结出豆荚来。豆荚像蚕宝宝一样可爱。等到豆荚长胖长结实了,我们便采下豆荚,剥出绿如碧玉、鲜嫩可爱的蚕豆,让祖母炒上一碗...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