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惠山香汛画风俗
惠山地近无锡城区,明清以来,形成朝山进香游惠山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惠山第一大香汛,清代竹枝词云:“九龙香汛踏青时,随喜求仙信所之。”三月十四是惠山第二大香汛,相传这天是玉帝诞辰,成千上万老百姓会合四乡香会,蜂拥至惠山,名曰朝山进香。尔后三月十八,传说是道教三茅真君诞日,是日香会俗称三茅会。
自芙蓉山至惠山,进香者彻夜不绝。“头茅峰要明朝上,趁早先烧十庙香。”这是惠山的第三大香汛。
最有名的是“老八谢”庙会。三月廿八是惠山东岳庙东岳大帝黄飞虎诞辰,无锡环城八庙朝东岳,成为惠山三月香汛的高潮。到了民初,剩下七庙:南门外张元庵的治水之神张渤,封号为齐天大帝,位居各庙之首,仪仗用帝王制,銮驾及六部大臣等;南水仙庙镇江王、明抗倭邑宰王其勤;东门外延寿司神延寿星君;北门外延圣殿都天大帝张骞,提点诸神,职位与张渤相仿;黄埠墩上都城隍庙、邑宰刘王纬;老城隍庙城隍爷。另有一位张巡大老爷,供奉在锡山张中丞庙,与东岳是乡邻。七庙尊神朝圣时,张巡任总招待之职,只管迎来送往,自己不出会,无锡人就送他一个雅号--“不出会的大老爷。”七庙朝东岳,礼节隆重。那黄飞虎在《封神榜》中被姜太公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各庙到惠山朝贺,俗称为解钱粮(纸钱)会。各庙出会仪仗,有头七道,二七道、后七道等,行牌开头,标出庙神的官衔,尔后有差役、皂隶,手持红黑棍子,鸣锣开道,然后依次有纱旗、纱伞、抬阁,高跷、民间戏文、杂耍、祭品等。队伍中还有穿红衣的囚徒和大肚皮刽子手。最后是神像,由一、二十人抬着走。还有不可思议的肉身灯,那是在手臂上穿巨针弯钩,挂上数十斤重的香灯或大锣,一路香烟缭绕,敲着锣走。各庙戏文,杂耍等节目争奇斗胜,力求技压群芳,引人入胜。香会队伍绕行城区,一路表演。东西两大街、棉花巷、五里街是到惠山的必经之路,两旁看台高筑,观者如潮。河浜内画舫云集,箫鼓达旦。各庙队伍下午四时到达惠山,朝圣礼仪完毕要到晚上七时,晚八时方打道回府,称夜转色,万点灯火,照耀如白昼,节目更精彩。
如今东岳庙和七庙已不复存在,但惠山香汛昔日的辉煌,像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长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游惠山踏青赏景以及庙会、香会中那些符合老百姓愿望的健康习俗还会更好地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