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糖人和粉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糖人和粉人,小时候一听到小锣响,我们这批小赤佬就像听到拉警报一样,立即会从屋里飞奔出来,

   小时候一听到小锣响,我们这批小赤佬就像听到拉警报一样,立即会从屋里飞奔出来,急吼吼地跑到弄堂口,远远地就望得见那付糖人担已经歇好在那里。那担子的草把上插好的五颜六色、生龙活现的各种小动物、人人头、立刻聚满了我们这群孩子的眼毒,恨不得用眼睛把它们吃下去。

  担子一头高一头低,低的一头是一个圆形的桶体,内置饴糖等物料。高的那一头实质是个小工作台,台底下是只小炉子,加温用;炉子上放一只紫铜质的小锅,锅内就是熬好的麦芽糖或者叫饴糖,苏州人叫“秦糖”。因为是苏州话的音,这个字我吃不准该写“秦”还是“寻”,或者还有其它字;更不知为何这么叫。台面或锅面上,有一木质半圆条状的盘,上面是一个个方格子,格子内放着各种色彩的饴糖,这是为制作彩色糖人配制的,比如鸡冠就用红的配。台面上竖着一个草把,这是用稻草扎成的,有胳膊粗,约莫一尺半长,扎得很紧。做好的各种小动物如鸡、马、猴啊,各种戏文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还有小工具、小兵器如剪刀、刀枪剑戟等等就插在草把上。制糖人时,用一根细长的竹签捞起一点饴糖,做好后,糖发冷就凝固在竹签上;将竹签下端斜向剪一刀,显出锐锋,往草把上一插,纹丝不动。

  通常是在吃午饭后,拿着父母给的两分硬币来到摊前,递给摊主,他就拿起两根比牙签略长一点的小竹棍,在较稀一点的饴糖里(在后边那个桶里)一沾一转,小竹棍上就粘上一坨蚕豆大小的糖。于是我们就把两根小竹棍分开,饴糖就如拉面般拉长了,两手再聚拢打个圈;再拉开,再粘合,在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那棕色的糖会变得越来越白。我们一边走向学校,一边手里忙着这枯燥的动作,心里有一种自得的快乐。在现在来看这快乐是那么的不可理喻,那时可不。我们直到玩厌了,才在上课前愉快地把它吞到肚子里。

  糖做的艺术品,只能是在我们苦苦乞求之下,难得父母开恩,挖出一枚五分硬币,才能买一件小玩意,比如一个猴子,像体型较大的“老鼠偷油”之类还买不下,但这不妨碍我们津津有味地观赏他的作品和制作过程。这是个中年人,长期的穿街走巷的生涯使他的脸和手都被风吹成紫酱色。但这双粗砺的大手却十分的灵巧。锅里的饴糖较稠。他摄起一小团饴糖放在左手心里,右手上去一搓,成了一圆条子,然后拿根小棍在糖的三分之一处一压,一个小猴子的颈部就出来了,再在相当于腑下和胯位各剪一下,分开,一搓、一拉,两手、两腿就出来了,那猴子的右手还将它以一个弧线状搭到额前,作向前探望的姿态,真是惟妙惟肖。这整个的过程必须在几分钟内迅速完成,否则糖会逐渐发硬。他也掌握好先后顺序,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是,在猴子基本成型后,他才拿一把小剪刀,在猴子的吻部横着一剪下去,顿时嘴角上下咧开,那尖嘴鼓吻的猴腮特征毕现,令人击节赞叹!猴子做好后,他又取一块糖,搓成一根棍,粘在猴子的左手上,那就是金箍棒;再拈一点儿糖,用右手拇指一按,像瓜子壳大的一块皮,揭起往猴子头顶心一贴,前后各向上略翘一点,就很像京剧《野猪林》中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幕中所戴的那种帽子。这时候,一只猴子就升格成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啦。

  手艺人善动脑子,所以有别具匠心之说。这制糖人艺人也同样如此。我看到一位老艺人,白胡子,他有一付模子,是吹“老鼠偷油”这一作品的。模子是硬木制的,两“哈付”。老人用一根管子,大约是苇管,沾上一块饴糖后,迅速放入一块雌模中,然后盖上雄模,接着鼓起腮帮子猛吹。稍顷,打开模板,一只屁股的粒滚圆的老鼠正坐在里面,一根长长的尾巴朝下垂着,颇具动画色彩。孩子嘴馋,有一次我拿着个糖猴子回家时,起先还使劲把口水咽下去,但欣赏不了一会,忍不住就去舔一下,再走几步,又舔一下,等走到家里,那猴子屁股上已湿漉漉走形了,手臂也断了,连猴头上的帽檐都开始溶解下塌,实在是惨不忍睹。父母看了又好气又好笑。

  除了捏糖人的,苏州还有一种捏粉人的艺人,他们和前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不能吃下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粉人色彩远较糖人要鲜艳得多。

  我至今不了解,这是一种什么粉,看上去洁白如糯米粉,但比它还要细洁。掺上各种颜色的粉则有粉红、宝蓝、墨黑、米黄、豆绿等等,颜色鲜艳夺目。也是一付差不多的担子,一位老者,慈眉善目。做的东西以动物和戏文人物居多。动物有锦鸡、孔雀、老虎等等;人物就更丰富了,男女老少都有,当然也少不了那戴着束发紫金冠的齐天大圣,那紫金冠上的两根雉尾,长长的,向两边挑起,色彩斑斓,其制作过程是这样的。老人将白的、红的、绿的、黄的几种粉料放在手心里,右手轻轻揉搓,一团彩料就慢慢变细变长,其间很自然地一段段镶嵌着不同的色彩,他用牛角签子划下一小段,再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揉细,然后用签子小心挑起,粘在大圣那冠上就成了。在这里,手脚要极轻巧,否则,那细细的雉尾极易弄断。

  与糖人比起来,粉人艺术味更足,更精巧、文雅,观赏性更强。除了单个人,他还做一出出的戏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武松打虎》等,两至三个人物一组,考究一点的是置在小小的玻璃罩里,这样

  不易沾灰。价钱肯定不菲,至少得一两毛钱以上,我们是不敢问津的。有一次,几分钱买了个小公鸡,大人其它不说,只是一再关照:勿好吃格。这东西有个缺点,不易保存,半个月左右身上就出现裂缝,以后就碎掉。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一个民间工艺展览会上看到过粉人,更精致,说明中还介绍了老艺人如何想方设法改善粉料结构,如加蜂蜜等,想解决干裂问题,但收效好像不大。

  现在,捏糖人的偶尔还看得见,捏粉人的最近这一二十年我再未见过,恐怕难逃后继乏人的命运,这真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奈何。《红楼梦》中写薛蟠自苏州回,带了虎丘买的一出一出的泥人的戏,用青纱罩的盒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我大胆推测,那时恐怕也有捏粉人的了。

  且说那黛玉看见了家乡之物,睹物思情,说了这样一句感慨良深的话:“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了真是新鲜物儿了。”

  猛然间,我觉得心像被撞了一下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橡子粉皮
无锡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山上长满橡树,秋天橡实满枝。橡树是一种野生的经济灌木,橡子虽不能直接食用,但通过加工做成淀粉后,无论是烫粉皮还是做线粉,其口感和营养价值与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淀粉制品相比毫不逊色,用橡子淀粉做成的食品纯属正宗的素野味,那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为了度饥荒,那几年的秋天我都跟着村民们上山采过橡子。我脚穿球鞋,带上一只筲箕和几只面袋,再带上些干粮用于中午充饥。我村离山很近,桃花山离逶?.5公里,但由于桃花山上橡子不多,我们一般不愿上此山,宁可往西南方走十来里路,上青龙山和鸡笼山上采橡子。那里山高林密,橡树特别多,橡子粒大饱满,一人一天采满满两面袋橡子是不成问题的,然后将两只袋扎紧绑好往肩上前后一搭,走走歇歇,个把小时就到家了。第一次上山时觉得挺累,接连去几次就习以为常了。那时村上家家户户一秋都能采回几百斤橡子,自家用不完时可卖给收购站,采橡...
· 吴文化—吴地风物—桂花冰糖鸡头米
国庆节前夕,娄葑镇政府为“水八仙”之一的鸡头米举办美食节。这消息,使我想起了桂花冰糖鸡头米这道著名的苏式点心。桂花冰糖鸡头米是一道甜羹,总是用精致的蓝花或红花小汤碗盛着,洁白圆润的鸡头米潜在碗底,用冰糖熬成的甜水养着它,金黄的桂花则漂在水面,与汤碗同样精致的小汤匙扣在碗边。若在暑热天吃,便用蓝花碗盛,冰镇后上桌,如在大冷天尝,就把它盛在红花瓷碗里冒着热气端上来。桂花是为了去除嘴里的秽气,让你满口留香,冰糖的甜味充盈着口腔,包裹着舌头,犹如铺排好毛绒绒、软绵绵的红地毯,迎接鸡头米的光临。在你的大门口作好了如是的准备后,你才可以用蓝花的或红花的汤匙作驾乘,抬着鸡头米前来光临。当你轻启双唇,露出上下两排白森森的钢刀利剑般的牙齿的时候,鸡头米大吃一惊,说时迟,那时快,你一下就打翻了驾乘,鸡头米咕唧一下就滚倒在了红地毯上,你随即紧闭了大门,把鸡头米在红地毯上颠簸几下,顺势便把它们推到左右两颊白色的槽...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菱角
又是菱角飘香时。菜市场、街头巷尾又听卖菱声,又闻菱角香。那脆甜鲜嫩的沙角菱、壳薄如玉的小白菱、红皮白肉的小红菱,甜嫩嫩、水灵灵、香喷喷,可谓物之娇娇;卖菱人婉转的卖菱声,可谓言之娓娓。文人墨客不仅爱尝菱且喜咏菱。白居易咏姑苏水红菱道:“菱池如镜净如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杨万里描绘菱曰:“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清人沈谨学曰:“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总觉冷。”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有青、红、紫等色,有大头、牛角、元宝等形,有四角、三角、双角、无角菱。不掌握吃菱之法,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菱角刺痛。肉如玉的菱角似乎有点吝己身惜己玉,引得人们怜香惜玉不止。乾隆下江南小住姑苏时,泛舟太湖,只见碧波浩淼,眼前菱花飘香,一时馋涎,命人献菱。曾被白居易赞美的小红菱一点不给皇帝老子面子,尖尖的菱角刺破了龙唇,顿时龙颜不悦。但是,怒归怒,不便发作,乾隆只得对着菱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盖碗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盖碗茶是大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在江浙地区也有此习俗,叫做“泡茶”。早在宋元时期,江南的“泡茶”已颇负盛名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中有一段饮用“泡茶”的描述:“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茶中有“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子。”可见,饮用沏入干果、蜜饯的茶,在宋元时期已成为江南人民的一种家常饮茶方式。在文人雅士聚会时,泡茶又成为一种巧艺。不仅沏成了甜茶式样,连注水时也高下疾徐,令汤水沤成字画等物象,更平添了泡茶的乐趣。茶室中的堂倌倾壶注水也有各式各样的方式和技巧,做到了快而不澈,满而不溢,其技其巧,与大西北的“盖碗茶”巧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江南各地这种饮茶方式民间还时有所见。苏州、无锡人家的女儿出嫁,男方要送给女家荔枝、桂园、胡桃、蜜枣和上好的茶叶作泡茶款客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